分享

网易博客欢迎您

 邀月赏兰 2018-05-14

引用 曝光补偿 白加黑减的原理及其操作
lyp731 2014-02-01 08:40

最近又翻看了很多大师的作品,又结合了自己最近的拍摄,对白加黑减和曝光补偿又有了些新的认识,当然这些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意识阶段,并没有到具体量化阶段。简要说一下吧。

白加黑减的道理就不说了吧,百度一下,解释会很明白。如果环境很亮,发白(如雪景),那么相机测光时会觉得环境光线很足,测光数据(光圈+快门)就会比实际偏低,所以我们在照相时就要正补偿。相反,黑减的道理。但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大黑大白的场景,补偿也往往只是0.3,0.7这样的小补偿,这个时候我们什么时候加什么时候减呢?我总结了一下拍摄人像的一些经验。

人像照,那么主体是人像(脸),还有背景,这个时候的白加黑减的运用,应该转换为人像(脸)和背景颜色之间的大小和反差关系来确定正补偿还是负补偿。比如一张逆光场景,往往背景会很亮,而脸很暗,那么很多人会说要正补偿,多给脸上打光。但我认为,这个不是完全正确,这个要看情况,一般有2种情况:1.给正补偿。就像大众想的一样,正补偿,但这种情况是有特定条件的,就是一般全身,半身人像,背景的面积远大于人脸部的面积,这个时候(也是大家经常拍摄遇到的场景)才使用正补偿;2.负补偿,这种情况,同样是逆光的情况,但是拍摄人物脸部的大特写,人物脸部的面积远远大于背景的面积,此时人物脸部是暗的,此时给稍许的负补偿,因为整个画面暗部面积远远大于亮部的面积,机器测光值会偏高,我们就给负补偿。


所以总结下来,白加黑减不是绝对的,还是要看你拍摄的主体和背景,他们二者的相对面积和反差。换句话说,“白加黑减”中的“白”和“黑”往往被人单纯的以为是“背景”,但这个“背景”往往是相对的,有可能主体变成了“背景”(例如脸部大特写),即这个“背景”就是指占整个照片幅面较大的部分,可能是背景,可能是主体。所以,在应用白加黑减的时候,要剖开背景和主体的概念,而是应该着眼于相片中幅面较大的区域的亮度来运用白加黑减。
曝光补偿之白加黑减

 

有很多色友会提出“白加黑减”的曝光补偿原则如何理解,一直没有较为全面的解释。可能对于熟练的拍摄者来说,已经把这个原则当成了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不过还是有一些初学者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并不理解为啥要如此补偿曝光,可能还会用反。来尝试讲讲,如有不对,敬请各路高手提出批评指教。

由于曝光补偿和测光模式有很大关联,先来明确几种测光模式的概念:
1.评价测光:在检测拍摄主体的位置、亮度、背景、顺光和逆光等之后,相机设置适当的曝光参数。
2.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测光偏重于取景器中央,然后平均到整个场景。
3.局部测光:覆盖了取景器中央约8%的面积。
4.点测光:用于对主体或场景的特定部分进行测光。测光偏重于取景器中央,覆盖了取景器中央约3.5%的面积。

【注】大家注意,测光涉及的范围是从评价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局部测光、点测光,一步步集中到取景器中央的。取景器中间的小圆圈就是点测光的覆盖范围。越小的测光范围对主体的测光越准确,也给了拍摄者越多的创作空间。

一、拍摄明、暗背景中主体时对“白加黑减”原则的运用。
这个场景遇到的几率是很大的,比如:背景是树林的白鹭,典型的暗背景亮主体;黄色花卉上的花蝴蝶,典型的亮背景暗主体。

这种场景都是你选择的测光模式的覆盖范围超出主体,带到部分背景的状况,那怕你选择的是点测光。这时候相机计算曝光量是综合测光范围所覆盖到的主体、背景的光线反射,也就是一个综合平均值。

如果不对曝光进行补偿,主体的曝光就不准确。树林中的白鹭主体就会过暴,失去羽毛层次细节(需要减暴);黄花上的花蝴蝶主体就会欠暴,翅膀的美丽花纹也就表现不出(需要增暴)。

【结论】这时候对“白加黑减”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白”是指相对于主体来讲亮的背景,也就是黄花(不是白鹭);“黑”是指相对于主体来讲暗的背景,也就是树林(不是花蝴蝶)。

二、特写明、暗主体时对“白加黑减”原则的运用。
相机自带的测光系统就是一个反射式测光表,一般手持的反射式测光表的点测光角度是1至5度,非常精确。佳能相机的点测光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称做”点“测光,我甚至怀疑5D的点测光范围会超出那个取景器中央的小圆圈(3.5%的面积)。试过尼康D80,应该来讲尼康的点测光面积要小过佳能。

这种场景泛指你选择的测光模式的覆盖范围都在主体之内,主要是指点测光、局部测光模式下拍特写。比如黑猫特写;白玫瑰特写。如果不对曝光进行补偿,拍出来的就是灰猫;灰玫瑰。

这是咋回事呢?这就要理解测光的原理。测光系统是测量现场光条件下18%灰的光线反射,并不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五颜六色的世界。所以要拍出真是的世界,就要靠拍摄者进行曝光补偿。不想让黑猫变成灰猫就要减暴,差不多2档。要想白玫瑰还是纯洁的白色,就要增暴。

【结论】这时候对“白加黑减”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白”是指相对明亮的特写主体,也很就是白玫瑰;“黑”是指相对暗的主体,也就是黑猫。

三、特写相对均衡主体时对“白加黑减”原则的运用技巧。
上面讲到测光原理是测量现场光条件下18%灰的光线反射。据说很多专业人士在拍摄时会带一块18%灰板作为测光工具。先在现场光条件下测18%灰板的曝光量,再以此作为依据拍摄反射相对均衡的主体。普通爱好者来说,可以利用自己的手背来代替18%灰板作为测光工具。黄种人的手背肤色反光量和18%灰板是差不多的,当然,保不定有个把小白脸或野外时间待的长的酷哥酷妹,手背黝黑哦。可以先用相机的测光系统对比18%灰板来测量一下贵手背的曝光是否要补偿哦。

【结论】这时候对“白加黑减”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白”是指白皙的手背,特别是平时坐空调写字楼的白肤丽人;“黑”是指肤色黝黑的手背,包括非洲的朋友。

活用曝光补偿,记住白增黑减的原则
     大家要注意显示屏右下角的那个数值,0 EV。这个数值就是表示的曝光补偿。有-2.0EV、-1.7EV、-1.3EV、-1.0EV、-0.7EV、-0.3EV、0EV、0.3EV、0.7EV、1.0EV、1.3EV、1.7EV、2.0EV可选。如果该数值为负值,表示减少曝光,正值表示增加曝光。数值越大,表示增加的/减少的越大。
大家都知道,由于相机是按照光线18%反射比来确定曝光量的,在这个值之外的环境光线,相机就无法正确在CCD上正确表达出来,因此必须使用曝光补偿的方法。
        如拍摄雪景的时候,取景框中的景色绝大多数都是白色,相机根据18%的反射,认为光线太亮就会采取矫正的动作,即加快曝光时间(A模式,光圈优先时)或减小光圈(S模式,快门优先时)。因此这时如果不使用曝光补偿(即曝光补偿的值为0),那么得到的画面是欠曝的,雪的颜色不是喜人的纯白色,而是发灰,发暗的颜色。
        同理,如果拍摄的是一个黑色的物体,相机根据18%的反射,认为光线太暗就会采取矫正的动作,即拉长曝光时间(A模式,光圈优先时)或加大光圈(S模式,快门优先时)。因此这时如果不使用曝光补偿(即曝光补偿的值为0),那么得到的画面是过曝的画面,细节都会损失掉。

        引申一下就是:取景框绝大部分物体是明快的颜色或反光强烈的时候,就应该使用增加曝光补偿的方法来得到正确的曝光;而取景框绝大部分物体是灰暗的颜色或吸收反光的物体时,就应该使用减少曝光补偿的方法得到正确的曝光。

        这个和人们的认识正好相反。但大家只要记住“白增黑减”并加以灵活应用,就可以得到正确曝光。

    

曝光正确是一张好照片的必要条件之一,如何才能做到曝光正确?相机的测光?自己的经验?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

其中有一条法则相信大家都听过,就是“白加黑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画面里白色比较多的时候,要曝光正确就有加补偿;而画面里黑色比较多的时候,要曝光正确就有减补偿。

有人就奇怪了,白色比较多的时候还加?不过曝了?黑色比较多的时候还减?不欠曝了?怎么恰恰相反的呢?但是事实的确就是这么奇怪,不信你可以试试看。

相机的测光表对它所“看”到的任何景物都会告诉相机说:“你给我把这张图象调整成为18%灰。”于是相机调整快门和光圈到达那个组合。例如,极端一点,“看”到全白的纸,相机也会调整快门光圈使白纸成为18%灰图像,(由于白纸反光强烈,光圈快门自动减少曝光使用小光圈和高速快门,)白纸拍成了“灰”纸,相当于欠曝,想拍成白色,就需要人为增曝光补偿。

“看”到全黑的纸,它也会要相机把黑纸拍成18%灰,(由于黑纸没有光线,快门和光圈就要自动增加曝光使用大光圈和慢速快门,)黑纸也拍成了“灰”纸,相当于过曝了,若想拍成黑色,就需要减曝光补偿。 “看”到18%灰的纸,它会告诉相机这就是18%灰,灰纸拍出来还是灰纸,当然就不加不减曝光补偿。这就是“白加黑减”说法的由来吧。

不懂这种口诀的基本上经验不太足,不必解释得太复杂。它的大致意思是:拍风景时,大多数时按标准测光值即可,因为一般风景表现为18%的中灰效果;在拍摄较浅色的景物时,要在标准测光值基础上增加曝光量,越浅加的越多;拍摄较暗色的景物时,要在标准测光值基础上减少曝光量,越深减的越多。这样才能较正确地还原被摄物体的明暗层次。

中灰指的是18%的灰,据说这个灰度是自然界物体的平均灰度,还据说我们黄种人的手背的皮肤的亮度比较接近于这个18%的灰,但是这个18%的灰具体是怎么得出的我也不清楚,但还是比较准确的。相机在决定曝光的时候是以此为标准的,也就是说在没有曝光补偿的前提下,以相机的测光值为依据时拍出的照片无论被摄体是高亮度的还是低亮度的,都将被拍摄成18%的灰的亮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拍摄风景的时候要以中灰的亮度做为测光的依据,拍白色的被摄物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拍黑色的被摄物的时候要减少曝光量,这个问题详细论述可以参考一本叫做《A·亚当斯论摄影》的书。

什么是白加黑减原则


在物理光学中,认为色彩的不同,对比色阶的差异,一切均源于物体对光源全色的吸收与反射。理论上,光照在景物上被吸收得多,则反射会少;如果全反射了,则认为吸收为零;如果全吸收了,则认为反射为零。在这当中,总有一段的光影色阶,在大多数情形下使景物最适合观看,这就是中间灰色调。如果用测光表来测量,将景物中的亮色调(白)、中间色调(灰)、暗色调(黑)混合后,计算出景物综合光反射率,就为18%。俗称:18%灰,或者说18灰。据此,所有相机的测光就是以18%中间灰为光反射率基准,确定相机的快门和光圈值的曝光组合。其结果,相机的测光是精准而死板的。在测光范围内,景物光反射率超过18%,就认为对象太亮了,即过白了,就自动减少曝光量,把曝光组合拉回来,拍摄得到的照片将会是一张欠曝的照片,白色的背景看起来会显得发灰.;如果景物的反射率低于18%,就认为对象太暗了,即黑了,就自主增加曝光量,就把曝光量组合顶上至18%的曝光量。拍出的照片往往会过曝,黑色的背景也会变成灰色。

这样一来,遇到曝光量接近反射率18灰的景物,则相机表现得尽忠职守,完美再现景物。但现实总不会那样令人随心所欲,经常是千变万化的。使得拍出来的片子,该项黑不黑,该白不白。常常感觉是一片灰蒙蒙的,不论你拥有尼康D200还是佳能5D,也不论你的机子中拥有点测光、加权重点、中央评价测光等。就是再高档的相机,这时也会表现出一个木瓜脑袋的本质。 最终的曝光组合,还是得让色友你来决定。是不能全信相机的。所以依照相机的测光数据,再根据眼前的具体状况,及个人对光影、色彩、审美的观念,来决定最终的快门和光圈。否则,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大师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四字经:白加黑减。即通俗一点说法:过白的景物,让它更白,加光;过黑的景物,让它更黑,减光。片子的光影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18灰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你的判断正确与否,决定了你对出片成因的把握能力。这需要学习和历练。 所以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或白色物体、浅色物体、明亮天空所占比例较大时,就需要在照相机的自动曝光基础上增加曝光量。在景物中黑色、暗部、深颜色物体所占的比例很大时,需要在照相机自动曝光的基础上减少曝光量。

现在数码相机好用多了,取景或回放时调出“直方图”便一目了然。但是,如果能掌握曝光补偿的基本原则,就可以实现小范围的逐级补偿,大大提高拍摄的成功率。这里有个大概的景物反射率和增减曝光,参考数据。不妨列表如下: 银质研磨镜面反射率:92% 曝光补偿加档:2档以上; 纯白布 反射率:80~85% 加档:2档; 新降白雪 70~74% 加档:1~2档;白色墙面 60% 加档:1~2档; 木 板 45% 加档:1/2~1档; 灰色漆 20~30% 加档:1/2~1档; 嫩 叶 20~25% 加档;1/2~1档; 红色砖 20% 正常 明亮砂石、岩石 18~24% 正常 明亮绿叶 15~20% 正常 黑色漆 10% 减档: 1/2~1档; 阴暗砂石岩石 6~10% 减档: 1档; 暗绿叶 1~10% 减档:1~2档; 黑色纸 1~2% 减档;2 档以上; 黑色天鹅绒 0.5% 减档:2 档以上。
察 觉 黑 与 白

光与物体的“黑”与“白”
相信大家在拍摄过程中都有这样的失败经验,我们在拍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雪景图片时,拍出来的照片却灰蒙蒙一片;而拍摄城市夜景时,照片效果却恍如白昼;照片中该黑的地方不黑,该白的地方不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测光的问题?是曝光的问题?还是冲洗的问题?但要想真正彻底解决这个摄影难题,我们还是得从摄影捕捉光的基本原理入手。我们平时看到物体的不同亮度和颜色,都是光被吸收后的缘故。如煤炭、黑墨等物体,由于它们吸收了大部分的光,反射极少,引不起视觉,所以看上去都是黑色的。而雪这一类的物体,由于它几乎会将射向它的绝大部分光都反射出来,所以,它看上去就是白色的。这就构成物体的黑色和白色。

 

光的反射与吸收
光的反射效果使我们能够看见并得知物体的形状、颜色以及质地,这是我们用照相机拍摄的基本原理。当然,创造性地运用光的反射,还可以得到异于寻常的景象。光的吸收,就是光线通过或者射达某些物体时,光线被减弱,消失或某些色谱消失的现象。 我们常看到的深颜色物体,它们吸收光线的能力非常强。
在光学原理上,假设有一个物体,它是绝对的黑,根本不反射光,我们就说它的反射率是0;在另一上极端,一个物体是绝对的白,那么它就把所有的光都反射出来,我们说它的反射率是100%。

 

反射率为18%的灰色调
在实际生活中,绝对反光(或不反光)的物体并不存在,所有的物体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上。经过专家的研究,通常的被摄景物中亮色调、中间色调以及暗色调混合后,会产生一种反射率为18%的中灰色调,而以此为基准决定曝光并拍摄的照片,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够真实还原景物原貌。于是反射率为18%的中灰色调就成为了相机测光表的基准。
照相机自动曝光还原景物光反射率 18%
照相机内的处理器将根据测光表,与反射率为18%的中灰色调基准进行对比并决定照相机光圈与快门的曝光组合。在平时正常光线照射情况下,照相机都可以正确还原我们所看到的景物。因为在均匀的光线照射下,这些景物的综合反射率接近于18%的灰色调。如果景物的光反射率超过18%,照相机就认为景物太亮(白)了,就自动减少曝光量,让景物呈现为光反射率为18%的灰色调;反之,景物的光反射率低于18%,照相机就认为景物太暗(黑)了,就自动减少曝光量,让景物呈现为光反射率为18%的灰色调

白加黑减解决“黑与白”

谁也不想把自家毛茸茸的可爱白猫,拍成一只脏兮兮的灰猫,但按照相机的内测光和自动曝光就会造成这种现象。需要根据“白加”定理,增加曝光量,表现可爱的“白”猫。同样的白墙其反光率非常高根据“白加”定理,需要大幅度增加曝光量,以还原墙的“白”。

“白加”定 理

在拍摄白色物体时,需要在照相机的自动曝光基础上增加曝光。

“白加”定理推论《1》 在拍摄的景物中白色物体所占据的比例很大时,需要在照相机的自动曝光基础上增加曝光。
“白加”定理推论2> 在拍摄的景物中,亮部所占据的比例很大时,需要在照相机的自动曝光基础上增加曝光。
“白加”定理推论3> 在拍摄的景物中浅颜色物体所占据的比例很大时,需要在照相机的自动曝光基础上增加曝光。如这深秋雨后的银杏树,树叶由深绿转化为很亮的黄色,同时,雨后附着在树叶上的水珠更增加了亮度。如要表现这亮丽的秋色,根据白加定理推理3,就要增加曝光量。

“黑减”定 理

在拍摄黑色物体时,需要在照相机的自动曝光基础上减少曝光。

“黑减”定理推论1> 在拍摄的景物中黑色物体所占据的比例很大时,需要在照相机的自动曝光基础上减少曝光。

“黑减”定理推论2> 在拍摄的景物中,暗部所占据的比例很大时,需要在照相机的自动曝光基础上减少曝光。逆光拍摄时,阴影的部分经常要占据很大的比例,尤其是镜头中没有摄入明亮的在空时,暗部的阴影会影响照相机的自动曝光,导致曝光过度。因此需要按照“黑减”定理推论2减少曝光量。
“黑减”定理推论3> 在拍摄的景物中深颜色物体所占据的比例很大时,需要在照相机的自动曝光基础上减少曝光。

动手练习“白加黑减”

“白加黑减”定理,实际上就是针对不同的景物,不同的光线条件下正确曝光的基本原理。但要想真正掌握“白加黑减”定理,一定要有意识地在拍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练习。比如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白物体和黑物体,亮部与阴影,深色和浅色等。投入一定的经历进行特意的练习。从中,你在掌握照相机曝光上一定会得到相当大的提高,当面对各种复杂的拍摄对象时,决定曝光定是得心应手。

在具体讲解曝光补偿之前,先要说明一个基本概念,就是曝光量。
所谓的暴光量,就是expose value,是不是觉得眼熟?其实EV是expose value的缩写啦。而曝光补偿调节的其实就是这个EV了,就是说EV调节就是曝光量调节。

一个景物要拍成照片,总会有一个合适的暴光量,假如量不到,就会出现曝光不足的问题,画面黑黑的。相反呢,就是曝光过度,画面白白的。

怎样才能让画面曝光合适呢?关键就是要选择正确的光圈和快门。
曝光补偿的调节范围一般在±2EV左右,调节的时候可以按照1/3EV或者1/2EV为步长跳跃,大致可分为-2.0、-1.7、-1、-1.0、-0.7、-0.3和+0.3、+0.7、+1.0、+1.3、+1.7、+2.0等12个级别。数码相机在拍摄的过程中,当半按快门时,液晶屏上显示的效果图与实际输出的照片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显示的效果明显偏亮或偏暗,说明相机的自动测光测试结果与实际有较大偏差,这时候曝光补偿就派上用场了。

曝光补偿在实际调节的时候,会使快门速度发生变化。简单的说,曝光补偿调节的是EV,而调节的最终方式是通过增加或者降低快门速度实现的。上面说到了曝光补偿的调节范围一般在±2EV左右,那么当我们逐级调整EV的时候,快门速度也是会随只改变的。我们将镜头的光圈固定为F4,拍摄固定光源的物体时,假设在正常Ev下快门速度为1/20S,当EV-0.5时就为1/30S,而当EV+0.5时就为1/15S了。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在一些需要高快门速度的环境中,可以适当地降低EV,从而提高一定的快门速度,是画面清晰有效的避免因为手的抖动而导致的画面模糊。

推荐(0) | 引用(0) | 阅读(10) | 评论(0) | 举报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