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周推荐的书是《穷查理宝典》 书本简介 《穷查理宝典》并非查理芒格的自传,而是由 彼得·考夫曼 编著的一本关于“查理芒格”的“人生大杂烩”。 本书收录了查理芒格的人生成长经历+过去20年来主要的公开演讲,包括11篇的演讲稿和即席谈话。 导读 “我的父亲是我见过第二聪明的人” “那么第一是谁呢?” “查理·芒格!” ——巴菲特的儿子 霍华德·巴菲特 作为巴菲特“背后的男人“,很多人是奔着学习投资理念去看这本书的。 但正如 查理·芒格 不会买他不熟悉领域的股票一样,我也并不打算深究他的各种投资技巧。 都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所以我更关注的是他背后那一套支撑他作出各种成功的投资的行动的理念和人生态度。 我好奇究竟是怎样优秀的习惯能让他在碰到运气的时候抓住机会脱颖而出呢? 虽然这本书很厚,字又密密麻麻, 但是我发现里面的一些观点其实是大量重复或者有相似之处的, 以下是我根据“查理·芒格的十一篇演讲稿整理出来的反复出现的“关键词”, 即——划重点(个人向)。 1、 掌握基本的普世智慧 2、 逆向思维 3、 警惕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 4、 人生态度(语录摘抄) 01 掌握基本的普世智慧 巴菲特曾说过,芒格是他见过的能最快洞察事物本质的人,即使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 例如在2003年芒格谈到比亚迪公司的时候,在他从没参观过比亚迪的工厂,甚至对对中国的市场相对陌生的情况下,他当时提出的对比亚迪的问题和评论仍然是投资比亚迪最实质的问题。 由左至右:中美能源控股董事长索科尔、巴菲特、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和李禄 其实厉害的人真的是有共性的,大家回想班里的学霸,他们是不是也是对很多东西很快就能领会、一点就通呢?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芒格说,学习了学习的方法才能进步。 而他的“学习方法”就是——掌握多个“跨学科的思维模型”并在现实问题里联系运用。
他认为,只掌握一两个领域模型的人就像手里只有一把铁锤的人,看待所有问题都只会“敲钉子”, 而掌握多个“跨科学思维模型”的人就像手中拿了一个工具箱,遇到不同的问题会知道要用不同的工具来解决。 “你们不需要了解所有的知识 只要吸取各个学科最杰出的思想就行了 ——芒格 芒格在书本上提出的思考模型涵盖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 以下是我根据书本整理的部分 硬科学 ①数学——基本的排及街合原理 ②工程学一断裂点理论 ③物理学一临界质量概念 ④生物、生理学 软科学 心理学——误断心理学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值得一提的是芒格认为,大部分麻烦都不是在单一作用下出现的,而是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 他把这称为LOLLAPALOOZA效应,即:多种跨学科因素朝着同一方向用力,就构成了合力效应。 既然麻烦是多种跨学科因素造成的,那当然掌握多种跨学科的思维的人会更好地解决麻烦啦! 02 逆向思考 看起来 逆向思考 近年来经常被提及的思考方法,不过这也证明了这个方法确实是实用+好用。 比如我之前看的一本书《转念》 里面也运用了相识的“转变念头”“反过来想”的方法使人走出心理的死胡同。 只不过芒格是把它既运用在商业又运用在心理两个领域上。 比如,你说你不知道该怎样帮助印度,你只要想想做什么会损害到印度。 你说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得幸福,那你应该思考做什么会让你的生活变得痛苦,然后不去做这些事就好了。:) 03 警惕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 警惕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 因为他只给人灌输一些观念, 而不是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一些道理。 ——查理·芒格 在芒格的十一篇演讲稿中,“警惕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被反复提起,这样我觉得新奇,我不认为我能在另一本讲商业的书里面能看到类似字眼,这同时也让我觉得芒格他真是一位大师 。 不好的意识形态会让人做出一些古怪的举动,也能严重扭曲人们的人知。 我觉得,用正常人的眼光去看待 激进宗教分子的行为 是会觉得无法理喻的:既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倒汽油自焚伤害自己,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用枪扫射无辜的群众伤害别人。 但在接受了严重的意识形态的人群看来,他们还会骄傲自己是做了一件多么好的事呢! 简而言之,我们不要带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把自己的观点当作不可动摇的真理。 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不止存在于极端的宗教中,它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日常中。比如,“重男轻女”这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就不知道荼毒了多少代人。 04 芒格的人生态度(语录摘抄) 1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2正确的爱应该以仰慕为基础,我们应该去爱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先贤 3在你们正确地仰慕的人手下工作,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将会更加令人满意。 4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5不要自怜,因为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6成为相对赢家的方法——工作,工作,再工作,看准时机再下注,其他时间按兵不动 7如果一开始就做可行的事而不是做不可行的事,你成功的机率大得多这是显而易见的. 8.... over 谢谢你观看到这里 我是一派胡言猫 这里每周和你分享一本好书 我们下周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