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材:紫草

 邓超越梦想 2018-05-19

药材名称:紫草


别名:硬紫草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药用部位:根
产地:东北地区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
科:紫草科
原植物:紫草
植物情况:多年生草本 

高50-90cm 。根粗大,肥厚,圆锥形,略弯曲,常分枝,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全株密密被白色粗硬毛。 

单叶互生;无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5-17m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均被糙伏毛。 

聚伞花序总状,顶生或腋生;花小,两性;苞片披针形或狭卵形,长达3cm,两面有粗毛;花萼5深裂近基部,裂片线形,长约4mm;花冠白色,简状,长6-8cm,先端5裂,裂片宽卵形,开展喉部附属物半球形,先端微凹;雄蕊5,着生于花冠简中部稍上,花丝长约0.4mm,着生花冠简中部,花药长1-1.2mm,子房深4裂,花柱线形,长2-2.5mm,柱头球状,2浅裂。  

小坚果卵球形,长约3mm,灰白色或淡黄褐色,平滑,有光泽。种子4颗,花期6-8月,果期8-9月。 

紫草药材性状:紫草(硬紫草):呈圆锥形,扭曲,有分枝,长7~14cm,直径1~2cm。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粗糙有纵纹,皮部薄,易剥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深紫色,木部较大,灰黄色。  

优等品以条粗长、肥大、色紫、皮厚、木心小者为佳。
紫草药性: 
【本经中品 紫草 味苦寒。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 紫丹 紫芙 】
味苦,气寒,入足厥阴肝经。清肝凉血,泄火伐阳。
紫草苦寒疏利,凉血活瘀,寒胃滑肠。
痘色红紫之证,缘营闭卫虚,不能外发,庸工以为血热,用紫草清之,百治百死。今古不悟,可恨之极
【产地】为山野自生之宿根草,园圃亦可栽种,产于寒地野生之根为良。
【性味】紫草味甘咸,性寒,无毒。
【主治】紫草为痧痘要药,功能凉血,活血,透发解毒,治恶疮天花,麻疹及小儿疮疖与面皻。
【别录】通水道,疗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皻。
【甄权】治疮癣。
【灵胎】淸血除邪。
【用量】普通二钱至三钱,大剂一两。
【禁忌】痘已出而红活及白陷,脾胃肠虚寒大便溏者忌服。
【炮制】 新疆紫草:除去杂质,切厚片或段;紫草、内蒙紫草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新疆紫草切片(软紫草)为不规则的圆柱形切片或条形片状,直径1~2.5cm。紫红色或紫褐色。皮部深紫色。圆柱形切片,木部较小,黄白色或黄色。
紫草切片(硬紫草)为不规则的圆柱形切片,直径1~2cm。紫红色或紫黑色。皮部深紫色。质硬,木部较大,灰黄色。
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本品含羟基萘醌总色素以左旋紫草素(C16H16O5)计,不得少于0.90%。
【性味】 甘、咸,寒。
【归经】 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5~9g。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擦。
【贮藏】 置干燥处。

【备注】 (1)本品性寒,有清热凉血、解毒、透疹之功,故对血热毒盛,麻疹、斑疹透发不畅等症,可与蝉衣、牛蒡子、连翘、荆芥等配伍应用;如疹出而色甚深,呈紫暗色而不红活者,这也是血热毒盛的症候,须以凉血解毒药如丹皮、赤芍、银花、连窍等同用。此外,试用本品预防麻疹,可减轻麻疹症状或减少麻疹发病率。
【注意】 胃肠虚弱、大便滑泄者慎服。《本草经疏》:痘疮家气虚脾胃弱、泄泻不思食、小便清利者,俱禁用。
【各家论述】 
1.《纲目》:紫草,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者宜用之,已出而紫黑便切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红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宜忌之。故杨士瀛《直指方》云,紫草治痘,能导大便,使发出亦轻,得木香、白术佐之,尤为有益。又曾世荣《活幼心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气实者犹可用,脾气虚者反能作泻。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类触类,所以用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2.《本草经疏》:紫草为凉血之要药,故主心腹邪热之气。五疸者,湿热在脾胃所成,去湿除热利窍,其疸自愈。邪热在内,能损中气,邪热散即能补中益气矣。苦寒性滑,故利九窍而通利水道也。腹肿胀满痛者,湿热瘀滞于脾胃,则中焦受邪而为是病,湿热解而从小便出,则前证自除也。合膏药疗小儿痘疮及面,皆凉血之效也。
3.《本草求原》:紫草,痘疹隐隐,欲出未出,色赤干桔,及已出而便闭、色紫黑者宜之,痘夹黑疔亦宜。若痘已齐布红活,二便通调,则改用紫草茸,,于血热未清,用以活血而寓升发之义也。若红活,二便滑,及白陷者,忌之。至灰滞而便滑,则又宜虫部之紫草茸,宜参观之。
4.《本草崇原集说》:时法每以紫草配为凉剂,解痘毒,率多寒中变证。惟士宗先用桂枝汤化太阳之气,气化则毒不留。又有桂枝汤加金银花、紫草等法。
5.《本草正义》:紫草,气味苦寒,而色紫入血,故清理血分之热。古以治脏腑之热结,后人则专治痘疡,而兼疗癍疹,皆凉血清热之正旨。杨仁斋以治痈疡之便闭,则凡外疡家血分实热看,皆可用之。且一切血热妄行之实火病,及血痢、血痔、溲血、淋血之气壮邪实者,皆在应用之例。而今人仅以为痘家专药,治血热病者,治外疡者, 皆不知有此,疏矣。
6.《本经》: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
7.《别录》:疗腹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
8.《药性论》:治恶疮、癣。
9.《本草图经》: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
10.《纲目》: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
11.《医林纂要》:补心,缓肝,散瘀,活血。
12.《吉林中草药》:治便秘,尿血。
13.《陕西中草药》:治汤火伤,皮炎,湿疹,尿路感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