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那些尘封的岛屿故事

 woshilaoniuba 2018-05-20

鲍岛,坦岛,青岛,碌豆岛,燕儿岛,墨岛。。。

说实话,如今的老青岛,大多也都如我一样不是那么的老了。而真正让老青岛人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字,那些初始的记忆,也如四五月间的海雾一般,模糊不清,今天不妨沿着海岸线,自西向东逐一的梳理一下,那些市区里消失和即将消失的岛屿,那些逝去的先人。。。


(小鲍岛村范围,今黄台路)


鲍岛


说起鲍岛,老青岛人大多知道的就是大鲍岛和小鲍岛,这最初是两个村庄的名字,也算是赫赫有名。几乎等同于步入近代文明,并居住在青岛市区的中国人打拼的代名词。

德占时期的青岛行政区划里,有两个村庄最为显赫,一处是作为台东镇主体的杨家村,是当时城市建设的劳动力输出基地。

而另一处就是以大、小鲍岛村作为主体的鲍岛区,在此地以华人为主的近代商业区逐渐形成。鲍岛区的具体区域大体以德县路、济宁路至济南路、聊城路、上海路一带,远至黄台路(小鲍岛)。至今依然是青岛的主要商业区,当时兴起的劈柴院也在这个范围里。

而作为鲍岛村名字的由来,则是因为该区域对面曾经的一座小岛——鲍岛。陆地村落以对面岛屿来命名的现象,在青岛很常见。此种原因可能一是岛屿太小不宜人居,二则是移民来得较晚,而岛屿早就有名字,顺手拿来借为己用。


(清代台东杨家村,貌似如今的利津路一带)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岛老市区里,作为移民村落,鲍岛村的移民历史有可能是最久的,可以追溯到宋代,村民由胶州避祸宋金之乱而来,但无明确考证。

那么真正大海中的鲍岛在什么位置哪?就在如今的莘县路小港湾社区一带,这可能也是青岛市区被消灭的最为彻底的一座岛屿。史料记载该岛非常之小,以现在计量单位计算,十几亩地大小,大约一万平米左右。

德占之后,作为小港码头和胶济铁路的整体规划区域,鲍岛被彻底炸平,填海与大陆连接,建成了后来的小港码头。


(清代栈桥)


坦岛


说这个名字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这个岛后来改的名字却是家喻户晓——团岛。

团岛原是一处孤岛,和薛家岛隔海对望扼守胶州湾的入口。附近有村落叫做小泥洼,该村的具体位置也是众说不一,大多认为是在今观城路附近。

德占之后,德国人非常看重该处的军事价值,迁走村落设置炮台,并将团岛及周边几个无名岛礁填海与大陆连接,团岛也就变成了一个海岬。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不断填海,如今的团岛已经看不到任何岛屿的痕迹了。

德占期间,团岛建有城市下水(粪便)处理厂,建有海航灯塔,和一座海雾报警设施,大雾天报警器会发出很大声响的蜂鸣,老青岛人说这是海牛在叫,其实就是指的这个。

团岛一带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海雾比市区其他地方明显的多和重,总让人感觉在雾窝子里。

此处最初属于台西区,而且也位于南部海岸线的最西侧。因团岛一带种有很多的黑松林,因此老青岛人还给此处起了另一个名字——西大森。用普通话讲没人听得明白,得用土语发音,森林的森要读“深”。到了团岛见到老人问一下“西大深”在哪,他会告诉你这就是。

说起西大森,总让人感到阴森恐怖,其实早期的青岛人对此地也真是有这种感觉,其一是这里的海滩曾是德占时期、民国时期的临时刑场,据说建国后的镇反运动中也曾被临时启用过,当年对此地的避讳也就可想而知。


(青岛民国沙滩刑场,图片与文章无关)

其二是该区域在民国初年,逐渐被外来的流民安营扎寨,长期居住,尤其以当年临沂地区的日照流民为主,居住条件异常简陋。流民基本以沿铁路线拣煤核、炸油条、出苦力为生,饱受排挤和歧视,也就变得异常团结。

聚集百十户则建一院落,各院落巨大,有的象村落一样建有围墙,遥相呼应,号称西镇十大公馆,其实内部异常简陋矮小,进门都需低着头才能进去,往往斗室之内,三代同住。

别的说不准,反正七院(挪庄)和八院里基本全是日照人。一旦出现和外人打架,往往全体出动,让人头疼眼晕。不过这都是几十年前的老黄历了,各个大院早已荡然无存,如今的团岛房价不菲,花团锦簇,一处观海游玩的好去处。。。


青岛


这个青岛说的不是现在的青岛,而是栈桥对面的小青岛,如今的青岛市就是抢了人家的名字。

万历年间即墨县志记载:本县东南滨海,是为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可人居者,曰管,曰福,曰青云云。。。这里的“青”就是指的小青岛。

胶澳志亦载: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山岩竦秀,林木蓊青,故称青岛。。。


(青岛村村民修建天后宫)

而青岛被城市抢走名字,还得从明代朱元璋的洪武年间说起。洪武移民时,一支胡姓人家从云南来到了山东即墨县仁化乡的海边,就是现在的青岛大学路一带,慢慢形成了一个村落,起个什么名哪?就像前面说的鲍岛村一样,对面的岛叫青岛,那就叫青岛村吧。

这一叫不要紧,村子周围的一切都和青岛沾了边,山叫青岛山,大学路原是条河,从老二中入海,就叫青岛河了。到了万历年间入海口被廷喻批准设置口岸,叫青岛口,就这么一直叫着,六百年之后整个陆地被叫成了青岛市,而那个正堂香主的青岛,则被叫做了小青岛


(清代大学路附近,远处为老衙门)


(小青岛灯塔初建时照片)

德占时期,岛上建有一座白色灯塔,作为海船的航标灯。民国时期青岛八景之一的琴屿飘灯就是指此。

而小青岛被用大坝连接陆地,则是日本人干的。作为军事基地,日军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侵华期间,建坝将小青岛(当时改名伊藤岛)与海滨公园(鲁迅公园)连为一体,也就称不上一座名副其实的岛了。

德占、日占、民国占,总之不管是谁来这座城市,小青岛始终都是军事设施,与普通百姓再无瓜葛,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百年的封闭,小青岛终于成了普通民众可以观涛临海的公园。。。


(早期小青岛远眺)


碌豆岛


这恐怕又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座岛后来如何与大陆连为一体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却是青岛的一处绝佳景致所在——太平角。

太平角,古称碌豆岛,这碌豆是个什么鬼谁也说不清楚,不过烟台一带好像也有个岛叫碌对岛,是不是弟兄俩就不好说了。这里以前应该没有什么村落,只是大片的礁石滩涂,大概归会前村或是湛山村所有。


(太平角老鼠礁)

太平角后来逐渐与大陆相连,也变成了海岬,从目前的地形推测,大概连接佛涛路南端至太平角六路的香港路一段洼陷地形,古时候都应该是海。

(北洋)民国收复期间,青岛部分地名被大批以太平俩字命名,太平路,太平湾,太平角,太平山。。。可能是觉得兵荒马乱的终于盼到太平了。

这个角如今也属军事设施,游人偶尔也可以进去转悠转悠,岛上没什么可看的,倒是岛以外的大片区域值得一看,是青岛人最为骄傲的、也是目前保护的相对比较好的两个别墅区——八大关景区和太平角景区。西洋建筑林立,道路幽静,号称万国建筑博物馆。

不过这里的建筑不同于老市区的诸多殖民标志建筑。如说到八大关不得不提一个人,北洋时期的东北海军司令,民国的青岛直辖市市长沈鸿烈。1931-1937年底,沈鸿烈任青岛市长期间,划出荣成路以东至太平角的大片沿海区域,作为建筑规划的特别区域,也就是现在的八大关和太平角风景区。


(远处突兀的高楼,颇像侵占者)

记得当时的规划资料,好像是要求该地域内的建筑不得超过三层,建筑占地面积不得超过院落绿化面积的三分之一,而建筑总面积不得超过院落的二分之一,并且被严格的执行了下去。沈市长没让小姨子、二连襟的在这里盖高楼大厦倒腾房地产,算是给几十年后的青岛市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旅游资源。。。

想沈鸿烈行伍出身,而且还是被一直痛斥的北洋军阀,施政何以谨饬儒雅至此,不惟八大关,此公在青岛被后人称道的的地方太多太多。思来想去,大概沈公是怕被后人唾骂吧?!所以比起那些不怕被骂的王八蛋,世称九头鸟的湖北佬沈鸿烈,现在看来还是如此可爱,深受岛上民众爱戴。。。



燕儿岛


这是比较大的一座岛,岛上淡水资源丰富,植被茂盛,也是2008年奥运会帆船项目的赛场。

燕儿岛连接陆地是清代后期的事情,得益于大自然的功劳。民国时期(上世纪二十年代)修填作为一处植物公园供市民游览,景色绮丽,青岛八景之一的燕岛秋潮就是那时候叫响的。


(燕儿岛奥帆基地)

据说自明代起岛上还有祭海的庙,不知是归浮山所还是辛家庄,也许是两个村的村民公有吧,反正那时候不卖门票也没游客的香火钱,打不起来。。。

解放后燕儿岛被用作了军事设施,直到1968年在此建设了交通部红星造船厂,也就是后来的北海船厂,燕儿岛就彻底和普通市民拜拜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随家里大人去过燕儿岛,发现里面居然还有那么好的沙滩和天然浴场,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直到2008年奥运会,北海船厂迁走,普通百姓才得一睹芳容。。。


(燕儿岛)


墨岛


墨岛也是一个老名字了,后来叫麦岛,如今叫作小麦岛。其实古老的山东半岛发音“麦”也叫“墨”,这名称的互换到底是谁传染了谁还真就不好说,甚至有可能原本就是一个字,只不过以讹传讹的叫成了两个字。前面说的坦岛和团岛的发音,也同样存在这种可能。


(小麦岛俯瞰)

这麦岛算是新市区范围内最后一座被开发的岛了,也是这几个岛里面积比较大的,90年代以前此地尚属崂山县。岛的本身没有什么可值得说的,倒是明代从永乐至万历的百十年间里,岛对面的陆地,陆续迁来了很多人家,也纷纷以对面海里的这座岛来命名自己的村庄。所以也就有了大麦岛村(这是第一家,迁自河南)、王家麦岛村、徐家麦岛村,让外地来的人听了一头雾水,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个麦岛,其实就这一个。

不过,这个真正麦岛的下场也和前面说的小青岛一样,因为陆地上已经有一个大麦岛村了,真正的岛也就被叫做了小麦岛,这就是三个麦岛村和一个小麦岛的区别。


(小麦岛)

小麦岛距离陆地咫尺之遥,建国后修了一座不算高的堤坝连接小麦岛和陆地,海水涨大潮的时候,甚至都能淹没堤坝。有一次到岛上吃饭,曾经眼看着前面行进的微型车,被海浪冲下堤坝,好在堤坝以下有乱石固堤,水不深,司机好不狼狈。

最近几年麦岛与陆地连接处在不断填建,貌似已经封闭,以此地目前高昂的地价来看,建设等级应该很有可观。而几座村落的村民也受益不浅。

设想从永乐年间算起,家里藏几个青花瓶瓶罐罐到现在,也许还值几个银两,假如祖祖辈辈攒着银子过到现在,估计还不如拆个茅厕的补偿款多。。。

本人非专业评述,谬误处还望见谅斧正。


(插图源自互联网,鸣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