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东故事】清康熙八年,总兵官苗之秀仿照明代军事建置,恢复湖东、鱼尾等墩汛,并新建三洲墩、滴水墩等营...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8-05-21

 

作者简介

    叶良方(1952——),广东海丰人。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广东作家协会会员,惠州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                 作品发表于《岭南文史》《广东史志》《潮汕史学》《神州民俗》《汕尾文史》《汕头特区晚报》《羊城晚报》《惠州文化》等报刊。主编《汕尾市志.民俗篇》《海丰县军事志》《海丰县财政志》《海陆丰诗词史话》《海丰名山风物志》等;获得第七届潮学奖三等奖三等奖,潮学中心论文一等奖。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碣石卫城建置后,需要大炮等守城火器,朝廷军器局仅拨给碣石卫三门铜牌大将军铳炮,被花茂都司安置在南北西三座城楼上。并在城外东南海岸建置碣石卫城浅澳汛、湖东墩、鱼尾墩等营汛,作为碣石卫城的前哨耳目派兵驻守。营兵如发现外海敌讯,即发放烟火通报城内,使军事指挥部随时能掌握海上情况,对敌情作出准确的判断。清康熙八年(1669年),总兵官苗之秀仿照明代军事建置,在城外恢复浅澳、湖东、鱼尾等墩汛,并新建三洲墩、滴水墩等营汛。至十年春全面建成,作为碣石镇城的海防前哨。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两广总督杨琳赴海丰沿海视察各所城池,以及各处港口的水陆汛地,重新部署和新建20多座城堡形的炮台,组成严密的海防系统。其中除在碣石城东设置湖东澳东西炮台,派遣千总、把总各一员领兵130名驻守外,还亲自踏勘碣石诚外浅澳汛和对岸的白沙湖讯地,指定在两地设置炮台,作为碣石城的前线屏障,并令由碣石镇标中军游府统一派员驻。湖东港西炮台有东西两座。始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五月,位于湖东镇长湖村西侧临海铁甲山尽头的山岗上,坐南向北,原为冲要陆讯,至河边与湖东东炮台水讯分界。西炮台用三合土夯筑成四方高台,长、宽各为7.7米,高6.3米,墙厚0.75米,建筑面积59.3平方米。炮台北郊墙辟有一门,西墙设计有若干炮眼,里面没有花岗岩条石台阶,可登上炮台顶瞭望海面。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朝在东南沿海实行迁界令,沿海居民被驱逐出50里界外生活。

为防止居民私自返回禁界内,海丰知县在禁界处设置墩台派兵防守,其中湖东澳设置东西两座墩台。至康熙八年(1669年)展界后,墩台被改造为炮台,属于碣石中营镇标管辖。湖东港西台设把总1员,领兵100名驻守;湖东港东台设千总一员,领兵30名驻防。至乾隆初年,东台减少驻兵为三人,西炮台仍设把总1员,领步战守兵23名,并兼管洲狮汛、三洲墩、滴水墩、南塘、田尾台、草洋塘等九处水陆塘汛。清乾隆十年《陆丰县志》载:“以上各炮位定例每年正、九两月备造火药炮子,就近文武会同亲到炮台演放具报,如遇将备驻扎隔远或州县公出,姑准委千(总)”把(总)杂职会放”


《陆丰》 通讯员  《湖东文艺》责任编辑   许鸿雁

《陆丰》报 通讯员  《湖东文艺》美术编辑   陈永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