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介绍】东北新石器时代

 来来永胜 2018-05-23


基本信息:
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版 次:1
印刷时间:2016年4月
印 次:1
ISBN:9787501044580

编辑委员会
主编:李裕群 王仁湘
副主编:刘国祥 巫新华 丛德新
编委(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仁湘 王飞峰 王鹏 丛德新 仝涛 艾力江·艾沙 李裕群 巫新华 郭物 黄珊
本卷主编:刘国祥

内容简介:
  《东北新石器时代》收录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论文36篇,论题涉及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迹、遗物、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如早期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均有深入的研究,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同时反映出了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史。

目录




  前言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显著地位,对东北亚洲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进程及互动与交流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30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到东北地区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揭开了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序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和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深受中外学术界瞩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田野考古成果。通过系统整理和刊发科学考古发掘的遗迹和遗物资料,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内涵与特征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命名了一批考古学文化,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新乐下层文化、小珠山下层和中层文化、左家山一期文化、新开流文化等,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和谱系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以辽西地区为例,小河西文化是兴隆洼文化的直接源头,也是目前所知该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兴隆洼文化内涵丰富,特征突出,代表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也由此确立了辽西地区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的历史地位。赵宝沟文化是在兴隆洼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十分强劲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代表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为红山文化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富河文化是在西拉木伦河北部兴隆洼文化晚期遗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关于富河文化与赵宝沟文化以及红山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红山文化在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延续了辽西地区已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传统,充分吸纳了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优势因素;另一方面受到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迅猛增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手工业生产技术取得飞跃性进步,社会分化加剧,玉礼制系统形成,等级制度确立,出现独尊一人的王者式人物,龙图腾崇拜、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思想观念发展成熟,距今5300~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晚段,红山文明形成,辽西地区进入初级文明社会,代表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和谱系关系的建立,为东北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树立了标杆。


  三、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专题和相关综合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在聚落形态考古研究方面,随着兴隆洼、查海、白音长汗和兴隆沟等遗址的发掘,兴隆洼文化时期的房屋形制与聚落布局特征得以揭示,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考古研究的重要例证。在埋葬和祭祀遗存研究方面,牛河梁遗址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的发掘成果最具代表性,对于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形成和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在经济形态研究方面,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十分发达的渔猎经济传统,在辽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和嫩江流域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中均能得到考古实证,就新开流遗址而言,捕鱼业是当时人最主要的生业方式。同时也应看到,兴隆沟遗址浮选所获经过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的籽粒表明,西辽河上游地区是旱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红山文化晚期,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渔猎经济依旧十分发达,为红山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在出土遗物研究方面,陶器、石器和玉器研究广受关注。施压印、压划纹饰的筒形陶器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类,其中又以“之”字纹最为常见,分布地域最广,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之”字纹在兴隆洼文化中期开始出现,在辽西地区延续至红山文化晚期,至小河沿文化时期,“之”字纹彻底消失。东北其他地区所发现的“之”字纹陶器风格,无疑是受到兴隆洼文化影响的结果,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所发现的史前时期“之”字纹 陶器的源头,亦应追溯至兴隆洼文化中期。大型打制、磨制石器与细石器共存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之一,自两面压剥形成尖锋和侧刃的三角形石镞和各类石叶最具代表性。东北地区史前时期玉雕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发现,将我国雕琢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进至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由此成为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了中国史前时期雕琢和使用玉器之先河。兴隆洼文化先民所发明的线切割技术,在整个东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至红山文化时期,玉雕工艺技术得到了飞跃性发展,玉器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出现了斜口筒形玉器、勾云形玉器、玉龙、玉凤和玉人等一批代表性器类,以玉为载体的礼制系统形成,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更为久远的文化传统应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编者2016年3月


  编后记


  本书共收录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36篇,是集体成果的结晶,蕴含着几代考古人的辛勤努力和不懈追求。在此向前辈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永远铭记他们为推动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向长期坚守在田野考古一线,投身于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并惠赐大作的学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出版工作,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原主任王仁湘研究员的大力支持,将其列入“中国边疆民族考古文库”,在此深表谢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主任李裕群研究员、副主任巫新华研究员对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王苹女士完成了本书插图的绘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马文轩同学参与了书稿的校对工作;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孙永刚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特级技师王瑞昌同志参与了资料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衷心感谢文物出版社张征雁女士!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严谨求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本书采录论文发表于不同历史时期,为真实记录东北与北方地区考古学科发展历史,编辑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了历史文献的原貌,相关表述未完全按当前的出版规范调整或修改,特此说明。


  本书不足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编者2016年3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