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宣传片,带你了解大学博物馆

 热带咖啡 2018-05-23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2009年开始筹建,于2012年10月26日开馆,是集传媒历史与文物、传媒产品与展示、传媒教育与研究、传媒技术与陈列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现有馆藏12000余件,其中文献档案照片1000件、音视频资料4000件、文物7000件。一期工程展览面积近3000平方米,由广播馆、电视馆、电影馆、传输馆四个分馆组成,重点展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从诞生,初步发展到全面崛起的历程。



1905 年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建成,坐落于通州师范学校,这意味着中国的博物馆肇始于大学博物馆。 100 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博物馆总数已经超过3500 个,大学博物馆实际数量也在200 家以上。在这不断增长的数字背后,大学博物馆的现状究竟如何呢?



这是个时光交错的空间,迂回的走廊里,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立柜式收音机静静立在那里,不再接收电波;《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和白瑞德还在窗边深情对望。另一边,各个省市的电视信号塔照片依次陈列,投影里《玩具总动员》里弹簧狗和抱抱龙正在聒噪地聊天……


这是中国首家传媒类综合性博物馆, 是最大的传媒文物收藏地,最大的传媒史学研究地,最大的传媒体验服务的中心。这所博物馆,就建在中国传媒大学。


除传媒博物馆外,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博物馆都深藏在大学中。武汉大学动物标本馆陈列着亚洲最丰富的生物标本;南京理工大学有全国种类最齐全的兵器博物馆;云南大学博物馆内有堪称“人间精品”的绣龙袍……虽然都是免费参观,但是这些珍品却罕有人识。参观人数最多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馆每年仅有5 万人次,少的博物馆甚至不足千人。有些博物馆甚至连本校的学生都不知道具体方位。


然而当真正走进大学博物馆,我们会因冷落它这么久而惋惜。


大学博物馆 = 最专业的陈列馆?


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博物馆与图书馆共用一幢楼。地上一层,摆放了五件陈旧收音机等藏品,华赛影展也正在举行。乘电梯到负一层,才算是进入了博物馆的展厅。


顺着博物馆的传媒走廊,可以去不同的分馆观赏展品。电视馆有法国19 世纪末老式木制拉箱相机和1958 年我国自己生产的“华夏第一屏”黑白电视机,同时游客可以在仿真演播厅进行体验,坐到演播厅的中心,通过对面的屏幕直接看到自己作为“主持人”的风采。



电影馆按时间顺序陈列着各个年代的国内国际大片,1932 年美国生产的柯达放映机与泰坦尼克号上相拥的杰克和罗丝的剧照一起回忆旧时光。要是逛累了还可以直接坐下看《玩具总动员》。在开放期间, 这里的小型放映厅会一直播放电影。


传输馆里收藏着各种已经成为历史的短波发射器和数字调幅传输系统,对各个省市的电视塔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两米高一米宽的大型收音机,游客可以直接按按钮进行调频,听自己喜欢的节目。



比起严肃的社会博物馆,传媒博物馆更有趣,更像一个玩的地方。看看电影,翻翻老旧票根,摄影发烧友还能对各种型号的莱卡相机流流口水……但是这里的游客并不多。据传媒博物馆的吴主任介绍,每日散客的参观人数大约是四五十人,有团体参观时接待人次会到一百人左右。很多本校的学生对这里也不甚熟悉。不过现在六月毕业季,很多毕业生都会涉足这片从没来过的校园一角,在留言册上写下“电影馆的电影很好看”或者“博物馆保安小哥指路时很温柔”等一些怀念母校的话,就匆匆离开了。


除了传媒大学外,很多大学的博物馆虽然藏品丰富,饶有趣味,但也都不为外人道。进入北大西门,穿小桥绕华表,走进翠林掩映的鹤鸣园,不远处就是北大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前身是1922 年北京大学设立的考古学研究室,为了配合教学,北大师生从那时起便开始陆续收藏古代文物。1993 年在美国赛克勒博士的资助下,这所中国最大的考古博物馆才正式落成。



这里的展览时间轴从石器时代起,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代、战国时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七个部分。各个时期展览的文物都是精品。三国两晋南北朝文物展上两汉墓葬出土的兵马俑军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不似秦俑那样气势恢弘,但却做工精巧,栩栩如生;王莽时期的铜镜经过2000 年岁月的洗涤,上面的花纹依旧清晰可辨。虽然文物珍贵,但是这里每年的客流量也只有5~6 万,来这里的人除了博物馆隶属的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校内其他人很少光顾这个僻静的地方,游客们则直奔未名湖、博雅塔。


大学博物馆= 教学科研的实物化平台?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曾说:真正的大学必须包含学术性教学,科学与学术性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而博物馆在这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博物馆藏品丰富且专业性极强,它不应该只是一个陈列馆,而更应该是大学教学科研实体化的文化物基础。


对传媒大学的学生来说,目前的传媒博物馆是一个作品展示的平台。2014 年上半年,传媒博物馆举办了戏剧影视艺术学院学生《观察生活》模型展、广告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家》毕业设计展和戏剧影视艺术学院2010 级照明艺术毕业作品展《光影》。但大部分来参观的学生仅关注地上一层的展览, 对地下一层博物馆内的藏品并不关注。


对于更多大学而言,博物馆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教学场所。1999 年成立的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的民族服饰博物馆有一万多件民族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其中收藏了汉族的六色缎百衲衣、彝族的贴补绣女衣裤、赫哲族的鱼皮衣、瑶族的狗尾衫等各种濒临失传的传统服饰。这里面的每件珍藏都是学校的老师深入民族聚集区、农村、草原挨家挨户找来的。除了展览民族服饰和民族记忆外,服装设计专业同学会来这里上课。同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各民族衣服的纹样进行临摹,但是其他的同学却很少光顾这里。



在北大的赛克勒考古博物馆,辽宁营口金牛山人、山东长岛北庄新石器遗址和山西曲沃夭马三个专题展示的文物都是由北大考古系的师生亲自发掘整理的,这本身就代表着北大学子的考古水平与成就。一位赛克勒博物馆的志愿者介绍说:“我从本科二年级到现在读研一直在这里当志愿讲解员,现在在展出的绍兴文物展中的青瓷就有我硕士毕业论文要用到的材料。博物馆既能丰富专业知识,又能提升艺术涵养。希望展览越办越多,资源越来越丰富。”


大学博物馆=“资金在哪里?”


大学博物馆面临最实际的问题就是资金缺乏。社会上的博物馆由文化部文物局统一管理,大学博物馆不属于其范畴,虽然建在校园,但是教育局也不提供资金支持,所以大学博物馆的经营,主要还是看大学自己。



传媒博物馆落成时间刚刚一年半, 广告学院的博物馆和崔永元的“口述历史馆”也正在修建之中,学校想依托传媒博物馆群落为传媒人集体“安家寻根”, 营造一种归属感,因而很重视传媒博物馆的发展。传媒大学的博物馆属于学校的一级行政单位。吴主任也感叹不容易: “其他很多大学的博物馆都是隶属于学院的,属于二级单位,资金的问题真是没法说。”连现在颇负盛名的北大赛克勒博物馆曾经都要收门票,因为连清洁工的工资也得从门票收入里出。后来北大校长周其凤说:“赛克勒不仅是考古文博学院的博物馆,也是北大的博物馆”, 为它划拨了每年不到100万元的经费后, 这才得以走出困境。


与之对比的是,英国的大学博物馆资金则不仅仅来源于学校拨款。目前资助英国大学博物馆建设的最重要的机构是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是在英国国家商业、创造与技能司制订的政策框架下运作的非政府类公共机构。大学博物馆可提交申请,根据提交申请的博物馆所属大学的名气、教学与研究水平,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会决定是否提供资助。在2011-12 学年,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为英格兰地区31 家大学博物馆提供了共1045 万英镑(约1 亿450 万元)的资助,占这些博物馆总资金的20% 至50% 不等。


资金不够,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就要受限。现在北京各个大学的博物馆除了北大的赛克勒博物馆能做到每天开放外,其他大学要么是周一到周五开放,要么仅仅做到两或三个半天开放。吴主任说:“我们的传媒博物馆和图书馆相连,如果寒暑假开放的话一层到七层就都要供电供水。但是其实每天的人也只有三四十个,这样做的话的确就太浪费了。除非有大型团体参观,我们可以考虑开放一天。”


资金相对缺乏,人员调配也是问题。在大学里,博物馆不属于热门机构,工资、职称等待遇不如那些‘热门’部门, 很多人不愿意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很忙碌,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也很常见。传媒博物馆的藏品共有12000 余件,现在在展的物品约4000 件左右,大部分还都在藏品室里。吴主任介绍说,现在正在进行藏品室的清理,但是想要把这些文物都查清历史、溯清源头,再进行换运展出的确需要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以及必须万无一失的安保防范。


北大的赛克勒博物馆也是如此,长期展览的都是考古学界的重量级文物, 其他大部分文物都被锁在库房里,13000 件藏品,人们看到的不足十分之一。



藏品的展示空间不足,同时藏品的来源也没有足够的保障。传媒博物馆的藏品大部分来源于校友捐赠,很多在电台、电视台的校友会把淘汰的机器免费赠送到传媒博物馆。“东西虽然不少, 但是想要收藏到真正有价值的,还是需要学校拨款购买。”吴主任说。


大学博物馆= 旅游胜地?


除了辅助教学外,很多外国大学的博物馆已经成了大学甚至所在城市的地标建筑,是旅行中不可缺少的一站。到了剑桥大学,人们一定会去博物馆观赏爱因斯坦的数学手稿;到了斯坦福大学,人们一定会去坎特艺术中心看罗丹的《地狱之门》和《思想者》;走进牛津大学就一定要去博物馆看米开朗琪罗的大作……如何把我们国家的大学博物馆变成一个大众的资源平台,是无数大学博物馆负责人在思考的问题。



除了藏品本身颇具盛名能吸引游客外,国外和台湾香港等地的大学还进行了不少有趣的活动和主题展示。2006年, 挪威奥斯陆大学的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以“违背自然”为主题的展览,展出大量不同种类的同性恋动物,吸引大量游客围观;去年的博物馆日,台湾大学推出了“大学博物馆时间:问倒教授,让教授囧一下”的活动,在博物馆进行民众深入导览,同时邀请教授现场问答。无数市民慕名而来,都想用千奇百怪的问题难倒教授。


大陆的大学效仿国外和香港的做法,也开始了与民众的互动交流活动。2012 年,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与湖北卫视“66 旅游频道”等机构合作,组织了15 次“地质科普亲子游”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有40 个家庭参与,组织家长和孩子在武汉地层明显的地点学习野外地质考察方法和地质构造、辨别岩石种类。


地质大学博物馆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0 年4 月,娱乐版曾出现过这样一则新闻:左小祖咒走进北大赛克勒博物馆。这并不是在进行文化跨界,而是开启了博物馆与当代艺术交流的大门。那次的展览以“3+1 各自表述”为主题,作品分别来自左小祖咒、原弓等4 位先锋艺术家。古老的考古化石间穿插着抽象的艺术符号,过去、现在、未来的迷思在同一空间汇聚碰撞。这也给一直沉寂在校园深处的博物馆一个苏醒的机会。现在赛克勒博物馆每年都会为年轻有为的先锋艺术家举办5~6 个主题展览,无数为现代艺术所吸引的年轻人也就有机会迈入这个有二十八万年前化石遗存的地方。


坐落于杭州的中国美院的大门开在西湖边的南山路上,常有游客逛着逛着西湖就进了中国美院的大门。每年6 月毕业季,中国美院都会上演“美术馆之夜”和“刮刀音乐节”活动。无数年轻人来玩音乐,游西湖,顺便就看了美术馆的展览,这里终于成了连接大学与社会的一道桥梁。


中国美院美术馆的副馆长杨劲松说:“大家哪怕是大热天走进来吹吹空调也好,只要老百姓步入了美术馆,我们就成功了。”


但北大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认为,大学博物馆永远不可能像社会上的公共博物馆一样,把每一个普罗大众当做展示的对象,象牙塔的界限就像是一道过滤网,它只吸引真正为此倾情的小众人群。



传媒博物馆于2014 年初开通了公共微信服务平台,只要扫描添加,就能收到博物馆内关于主题展览、讲座活动的推送通知。微信平台还有参观导览服务,可以提前进行参观预约。同时为了解决志愿者人数不足、时间紧张的问题,博物馆的微信还设置了语音讲解功能。只要把博物馆内的文物编号输入到公共平台就会收到语音讲解的自动回复,这在中国尚属首家。吴主任说:“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人吸引到传媒博物馆内部, 但是可以通过推出线上资源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宣传博物馆。”


(文:新闻视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