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认为,乌鸦是一种不祥之兆,它们那黑色的羽毛和尖厉的叫声,往往意味着死亡、衰败和疼痛。仿佛正是为了和这种民间观念相吻合,北宋帝国最高纪检和司法机关——御史台——的办公大院里,几株高大的树上落满了乌鸦,以至于人们把御史台称为乌台。 苏东坡风浪编织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或者说挫折也行。以乌台诗案为标志,前半生风雅浪漫的诗人从此脱胎换骨,他将会深深地明白,命运是一个完全不讲游戏规则的对手。 事情得从苏东坡调离徐州说起。元丰二年(1079)三月,朝廷任命苏东坡为湖州太守,正式的官衔是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军州事。到了湖州任上,按照惯例,苏东坡向朝廷上了一道谢表。然而就是这例行的公文,有几句话给他惹来一场极大的风波。谢表中,苏东坡发牢骚说: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对同为大文豪的王安石主持的改革,苏东坡向来采取嘲笑和不合作的态度,这一次竟然公开在给朝廷的文书里发泄不满,改革派——或者是以改革派自居者——大为恼怒。事实上,这些对苏东坡不满的的“新进”们,大抵不过是藉着所谓改革混官场者。其时,王安石先生早已罢相,他的变法政策也只有区区几条还没有被废除。 这场后来被称为“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就以苏东坡例行公事的那道谢表拉开帷幕。当御史台的官员舒亶和李定等人给苏东坡煞费苦心罗织着罪状时,一无所知的苏东坡正在湖州这座美丽的江南小城继续着诗酒生活。为了找出罪状,舒亶先生几乎成了最早的苏东坡研究专家,他把苏东坡此前刻印的诗文一首首、一篇篇地研读,企图从中发现蛛丝马迹。 要想从一个文人的集子里找出些不舍时宜的话并不难,远比从一个徐娘半老的妇人脸上找出些美丽的遗址容易。更何况,苏东坡身上原本就有中国文人那种喜欢讽时劝世的作派呢?再加上他老人家二十年来基本处于春风得意状态,自从欧阳修老夫子去世后,他就是理所当然的文坛领袖,偶尔在作品里讥讽一下时政,完全自然而然。 现在,这些都成了他诽谤朝廷和亲爱的陛下的罪证。几个负责苏东坡案件的纪检官员中,李定是最极端的一个,他早年曾因不守父丧被苏东坡骂作禽兽,这一回,总算能出口恶气了。李纪检给神宗的奏章上认为,苏东坡必须为他对朝廷和君父的无礼而受到惩罚,这一惩罚就是处死。 这时,我们得感谢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给后代所立的那块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碑,这是大宋的基本国策,是有宋一代绝不能更改的铁律。更何况,宋神宗本质上也算得上英明——至少是基本英明,他不同意舒亶和李定的建议。但面对群情汹汹的官员们,他不能不做出一些让步:他同意立即逮捕苏东坡。 当朝廷派到湖州捉拿苏东坡的官员皇甫遵抵达官署时,可能已经有所风闻的苏东坡十分恐惧,他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大师也许并不比小民更镇定。通判祖无颇劝他:事到如今,躲不是办法,你还是去见见他们吧。 苏东坡着急地问:那我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呢?无颇认为,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罪名,还是穿朝服吧。于是,苏东坡匆匆地穿好衣服,出来和皇甫遵见面。 皇甫遵拿足了派头。毕竟,要在大师面前拿派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一声不吭地打量着苏东坡。苏东坡心里没底,越发慌张,自顾说道:我向来得罪朝廷,今日必定赐死,死固不敢辞,只希望让我回去和家属告个别吧。这时,皇甫遵才勉强说了声:不至于此。 苏东坡就这样被逮捕押往京城受审,历史的记载说“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苏东坡自忖必死,因此先与妻子诀别,尔后给弟弟苏子由写了封信交待后事。写信之时,平日里洒脱的诗人已是涕泗纵横。 苏东坡被皇甫遵手下的两个差人押走时,全城哗然,然而那些平日里经常往来的亲友,却没有一个敢来送行。苏东坡让长子苏迈徒步跟随,家里的其它成员则随后坐船前往首都。 横渡长江时,苏东坡一时想不开,想要跳江自杀,幸好皇甫遵看守得严,苏东坡找不到机会纵身一跃。既然寻死不得,那就活吧。咱们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活么? 家属一行到达宿州时,朝廷又下达了新的命令,要求查抄苏东坡家中往来的书信和他本人的文稿。一群如狼似虎的兵丁闯进船上东翻西挑,小点的孩子吓得哇哇大哭。 等到兵丁们走了,面对一船狼藉,东坡的夫人王女士又惊又怒,她不敢骂那些兵丁,却敢骂自己的丈夫,虽然丈夫不在眼前。她说:这都是写书招惹的祸事,他乱写东西有什么好处呢?把人都吓死了。骂罢,她还没消气,干脆一把火把苏东坡的大批手稿付之一炬。 从湖州官署逮捕二十天后,苏东坡正式关进了乌台——也就是御史台的监狱。对苏东坡的审讯持续了四十多天,苏东坡前后的态度判若两人:先前,他对一切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统统不予承认,后来却又委曲求全,承认了那些显然是诬蔑的不实之词,并招认自己之所以写诗讽刺朝廷,是因为自己多年未得到提升。 苏东坡在狱中是否受到刑讯逼供,不得而知。不过,当时关在同一监狱的另一间牢房的苏颂曾经写诗记录了他听到的苏东坡在狱中被凌辱的情景: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这种通宵的破口大骂,连旁人听了也不忍,何况是几十载顺顺当当的大师呢? 君子落难,意味着小人得势。舒亶得意洋洋地向神宗上奏,请求英明的陛下把苏东坡和他的几个朋友——也就是被舒亶们看作保守党的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等人一并处死。 小人们为了落井下石,不惜故意误读苏东坡作品。比如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咏柏树的诗,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的句子,身为副总理级别高官的王珪向神宗告秘说苏东坡有谋反之意,其理由就是这首诗在恶毒地咒骂陛下。幸好神宗不是昏君,他有些生气地回答王珪:他明明写的是柏树,与我有什么关系? 当小人们罗织罪名企图将大师致于死地时,正义的营救也在同时进行。范镇、张方平、吴充和章惇——此人早年和苏东坡是过从甚密的好友,后来却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苏东坡晚年贬谪岭南,就是章的手笔。 苏子由则向圣上上书,要求交纳自己的官位为哥哥赎罪。但据说所有的营救之中,最打动神宗的却是已经退休的前任总理王安石,王安石只说了一句说,他说:岂有盛世而杀贤士乎? 苏东坡对王安石的新法时常讥讽,而王安石不以为忤,反而站出来为政敌说话,宋人的宽容大度可想而知。很多年以后,当两个大师都历尽沧桑,他们会再次在金陵相聚,一壶浊酒,两头白发,眼前都是逝去的锦瑟年华。 狱中的苏东坡真切感受到了死亡临近的恐怖。他入狱前与儿子苏迈约定以送饭为暗号:平时不得送鱼,如果遇有不测,则以鱼示警。这样一连过了一个多月,每餐送进狱中的食物都没有鱼。不想,有一天苏迈临时有急事,委托一个亲戚代为送饭,这位不知情的亲戚特意给苏东坡烧了一条鱼。我们可以想象苏东坡看到碗中盛着的鱼肉时的那份恐慌和委屈。 大师看到了死亡,在短暂的恐慌和委屈之后,他不得不正面人生――既然要来的早晚要来,那就得做好准备去应对。为此,苏东坡给弟弟写了一首诗,相当于他的遗言: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塞马失马,焉知祸福?这首绝命诗很快传到了宋神宗手里,神宗读罢,也不由一阵伤感――他原本就不打算杀苏东坡,这一回更下不了手。 除夕那天,苏东坡度过了四个月零二十天的牢狱生活之后,再次见到了乌台之外自由的阳光。 那个除夕之夜,苏东坡一定饮了许多酒,不然,我很难明白,刚刚摆脱了一场文字冤狱,他怎么会又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如果让检查官们看到后也会当成罪证的诗?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驰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后两句诗必须翻译与现代白话,意思相当于:老子今后宁肯到塞上去骑马奔驰,也不再和你们这帮小人相争了。 这就是苏东坡,真实得出人意料的苏东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