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油画》24写意专辑入编艺术家——何臻

 百了无恨 2018-05-24




何臻

1973年出生于浙江新昌。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1999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2000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四届新人新作展(北京);2004年,参加浙江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获铜奖;2007年,参加2007首届中国青年百人油画展,获艺术奖 (上海);2008年,参加“视野·形象——国际当代绘画与雕塑邀请展” (北京);2009年,“城市领袖”——2009北京艺术沙龙展 (北京);2010年,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北京);2012年,参加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 (北京);2014年,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杭州)、全国首届水粉画大展,获艺委会提名奖;2015年,举办“十年——何臻个人作品展”(杭州)。










虚拟的山水
何臻 | 文



这是关于一座无名山的视觉样式采集,却并非用写实的方式去完成。世界本来就很抽象,只不过是由于我们的视觉经验,误以为这种所见的就是真实的,具象的,因此我们总会忽略另一种潜在的真实:感受的真实。一种不是出自眼睛,而出自于心的感知。



虚拟的山水

200cm×160cm

2017年


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所有的形都已被分解,取而代之的是类似涂鸦的笔和墨的痕迹,当然我没把这样的表达做个彻底,作为一点提示,这里还残留着眼睛的感受:绿色。绿色是所有色彩中具象的色彩,它的唯一所指的就是植物,而我却用绿色画抽象,在此中以书法般的线条表现树,在无序中潜藏着有序的感知,似乎意图营造出山林中杂草树丛反复乱生无序的万象。难道是久居城市后对儿时居于乡野的回忆?又或以树寓人?



“虚拟的山水”系列之一

40cm×40cm

2017年


然而,当我们努力用语言来证明一张画背后的意义时,甚至无端地为一幅作品植入所谓的意义时,意义总会消失殆尽,或是显得苍白无力,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思维的固化和约束,以至于让我们看不到仁者仁,智者智的某种更宽泛的可能。还有一种更为可笑的是当语言描述得言过其实的时候,就会显得尴尬,因为作画者的思维根本就没在表述者的所述范围…另外不知您是否和我同样有一个体会:当我被一幅作品吸引时,恰恰是作品中不确定,不可言说的某些成份:不确定的意图,情感,主题甚至手法,这种不确定里隐藏着无限可能所透露出来的魅力,这种魅力足够让我们驻足并参与猜测才能完成作者言之未尽之处……就像曹雪芹之于红学学者,或是断臂的阿芙罗狄德……想必作者把一部分思维空间留给观者,也算是对观者的尊重吧!这样的互动显然会让美术馆变成一个有趣的,益智的场所。



“虚拟的山水”系列之二

40cm×40cm

2017年


话已至此,我不妨露个底,实际情况是这样的:这一座无名山,其实画的是一位朋友工作室破旧地板上约几厘米的小缺口以及一些小污点。在不经意时我发现这些现实中极其普通的,普通到令人这辈子都无法关注到的存在物,经过摄影图像处理后,体量大小,色泽的对比被消解了,或者改变了它所存放的位置之后,居然能显出一些出乎意料的视觉感受。而且的确有时候会与另外某一存在物有几分机缘巧合般的相似,因此,若是您看出这座山不是那么接地气,还望您的谅解。



“虚拟的山水”系列之三

40cm×40cm

2017年


我当然也不会介意您把这些画看成它的原型:劣质地板小缺口。正如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所写的:当我给卑贱物一种崇高的意义,给常物一副神秘的模样,给已知物以未知的庄重,给有限物一种无限的表象,我就将它浪漫化了!



“虚拟的山水”系列之四

40cm×40cm

2017年


为了再次为自己的闭门造山辩护,我还得申明一点:我时常会去山里走走,采树根,挖野菜之余我也会涂几张,关于山和水,关于果和它的核,关于似乎与我无关的这些或那些……


“虚拟的山水”系列之五

40cm×40cm

2017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