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见(第67期):晁错真的错了吗

 秦岭之尖 2018-05-25




晁错真的错了吗



文景之治时期的和平繁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最大的冤案,莫过于晁错之死。


晁错,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在教导太子时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尊为“智囊”。景帝即位后,任其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西汉·太子家令


作为文景时期的朝廷重臣,他发展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因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写过太子洗马,太子舍人,这个太子家令有些微不足道。晁错的一生所任官职之中,太子家令即代表不了他的学识,也不足以彰显他的地位,之所以为他选择了这方印,是遗憾于他与景帝之间的师生情谊吧。正是这方印,见证了晁错与作太子时的景帝一段美好时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它与景帝之间形成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所以景帝才会在斩杀他之前,会依依不舍泪水涟涟,也会在晁错死后,与邓公的对谈中,流露悔恨之意。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也许会为此而悔恨,也许当事件再次重演时依然会如此选择,这一切不过都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吾亦恨之”,是一念之错误杀恩师的痛心疾首,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悔恨,还是顺水推舟之后所乐见的朝政的日渐明朗,我总是愿意相信棋子是真,情谊亦是真。


《史记》和《汉书》讲到晁错的时候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严厉刚直,苛刻心狠。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晁错的性格使然,一直与多数的大臣不睦,尤其是袁盎。司马迁也有意思,将这两个不共戴天的冤家写到了一个列传之中,生不同堂而语,后人评说时他们二人却总是形影相随。《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就是说,两人都不能在一个屋里面呆着,谁也不搭理谁。


袁盎是导致晁错之死的直接原因,当发生七王之乱的时候,晁错本欲趁机诛杀袁盎,没想到反被袁盎所害。与此同时,晁错欲让景帝御驾平乱,他自己坐镇朝中,尽享其成。此时的景帝,面对袁盎的建议,低头看自己内心中盘算已久的小算盘,不就坡下驴才是怪事呢。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後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雠,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