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太医 乐良才 明朝永乐年间,一位名叫乐良才的医生从宁波府举家迁往北京,人疏地生,手摇串铃,奔走于大街小巷间,行医卖药,维持生计。 清军入关,朝代更迭,天下初定,家族繁衍。乐家进京后的四世孙乐显扬聪敏勤奋,终于进入清宫,成为太医院的吏目。他为人正直,行医小心谨慎,精诚习业,研读了大量的医学典籍和珍贵的皇家医案。后妃们附庸风雅,显示才学,一知半解便开方下药,每每问及乐显扬,他总是一五一十地指出错误漏洞,不会因为顾忌谁的面子而马虎半分;御药房请太医分辨药材,乐显扬也从未因惧怕担责任而借故推托,总是恪尽职守、认真辨认,历练出一副认药选药的好眼力。 然而,眼见耳闻宫廷内的明争暗斗与贪污腐朽,乐显扬几次萌生退意。他一直在想,有一天自己告老还乡,将乐家的祖业药铺扩大重建,他甚至还想好了药铺的名字——“ ‘同仁’二字可命堂名,吾爱其公尔雅,须志之。” 但奈何,身在朝廷,更有太多的身不由已。 康熙二十三年,一纸诏书传予乐显扬。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医院吏目乐显扬,业擅传家术,授尔以登佐侍郎。”官职虽小,却是康熙皇帝亲封,这其中不仅是光宗耀祖的荣誉,更是皇帝对他的品行与医术的认可。 这一纸诏书,将他留在了太医院。而他再振祖业、普济世人的愿望经由他的次子乐凤鸣完成。康熙四十一年,也就是乐显扬逝世后的十五年,乐凤鸣遵循父训,养生济人,一视同仁,一面烫有“同仁堂”三个字的牌匾在京城前门大栅栏高高挂起,一间药铺三百年的传奇就此开始。 西黄面世 由于在制药过程中,讲求药物制作的精湛工艺,选用“上等、纯洁、地道”药材,配方独特,选料上乘,疗效显著,同仁堂很快名声大噪。 及至雍正年间,同仁堂开始为清宫御药房提供药品,乐家的技艺从宫廷中获取了营养,又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了宫廷。 道光年间,乐家第十世孙乐平泉凭一己之力收回了落入旁姓之手近百年的同仁堂经营权,又于同治八年第三次系统修订《同仁堂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简称同仁堂传统配本)和《同仁堂虔修诸门应症丸散膏丹总目》,“西黄丸”一药,第一次在同仁堂的历史中现身。 西黄丸出自外科名医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痈疽疔疖、瘰疬、流注、癌肿等疾病,自1870年同仁堂开始生产西黄丸,有文字记载的传承历史至今已有148年之久。 薪火相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喜迎新生活。同仁堂和西黄丸的故事也在谱写着新篇章。 同仁堂作为中药行业的标杆不断砥砺前行,1992年成立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直到股改上市至今已发展为集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中医药企业集团。 西黄丸被指定为国家急症重症临床用药品种,延续传统,按照严格的用料标准与制作技艺生产制作。 西黄丸出自外科名著,组成不是秘密,所用不过牛黄、麝香、乳香、没药与成丸的辅料黄米,然而这几味药材的精良选取和精湛的制作过程,成了同仁堂西黄丸疗效卓群的关键。 受天然麝香等濒危资源紧缺的影响,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林业局2007年第8号文批准,同仁堂西黄丸成为全国60多个生产厂家中唯一可以使用天然麝香和天然牛黄的品种。而这些贵重天然药物的选取,全都经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同仁堂资深专家卢广荣把关,确保了贵重动物细料使用优质优料。 同仁堂恪守古训,秉承同仁特色,传承百年的糊丸技艺,从药材鉴别炮制,到粉碎与细料套研,再到起模子泛丸、阴干选粒等诸多繁复工序,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一生从事着西黄丸制作的老药工坚守一线和传道授业。事实上,西黄丸属糊丸,成丸的辅料是黄米糊,在众多中药丸剂中粘度与制作难度都较大,而这更彰显了同仁堂手工制作的高超水准与技艺的优秀传承。 非遗之路 2016年,为使西黄丸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同仁堂为西黄丸申报了“北京市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6月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被评定为“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无论是医疗价值、工艺价值还是文化价值,西黄丸及其制作工艺都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发掘西黄丸的价值,同仁堂也为西黄丸量身定做了相应的研保计划。定向培养各工序各岗位的技艺传承人;整理文字、书籍、影像资料;依托自身的中医院、中医药大师及首席技师工作室对同仁堂西黄丸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制定西黄丸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方案、探讨药物作用机理,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支持。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同仁堂西黄丸的百年传承发展史,一路走来,虽坎坷艰辛,但支撑几代匠人不离不弃的心灵烛光,就是一个共同的愿景和信念:为苍生解疾苦,为文化续传承。 END 文案|张亦山 排版|张旭阳 袁瑞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