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心是夏季养生的主旋律,此时如何养心护心?

 渐华 2018-05-25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

心有所憎,不用深憎,

并皆损性伤神。

凡是心中喜欢的,不要特别偏爱;

心中所厌恶的,不要过分憎恨。

因为这些情绪都会破坏性格,损伤心神。

中医将致病因素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种,

其中七情过极是内因致病中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和佛教中的“破执”、儒家提倡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异曲同工之妙。

《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对于外界各种信息进行接受、分析和处理的首先是我们的“心神”,

各种海量信息,容易使人用神过度、意乱神迷、迷失自我;又如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导致人们的阳气普遍潜藏不足,或是阳躁、升动太过而不得眠,或是阳躁持久而得不到修养,出现阳气虚衰;

另外现代人运动不够,亲近大自然不足,人与人之间交往减少,让心阳得不到锻炼,易致气血瘀阻;加之现代人饮食不节,膏梁饮食过度,痰湿、瘀血阻滞,易致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养心是夏季养生的主旋律,那么此时如何养护心呢?

  • 节欲 敛思 静心神

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

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

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因此敛思凝神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

眼睛与耳朵是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神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孙思邈曰:“养老之要,耳无妄听,日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 适度出汗 莫贪空调

夏季不要讨厌太阳光照,适当从事一些户外活动,照照太阳,补充人体的阳气,促进阴精气血物质的孕育。一般是从立夏那一天开始,每天有1小时左右的室外运动,刚开始每次小汗即可,之后可达到每次大汗、透汗。

运动后出汗较多时,可适当喝一些盐开水或绿豆盐汤,以避免中暑、脱水。运动出汗后不要立即吹空调、吹电扇,或用冷水冲头淋浴,要耐心等待汗退、汗消。

入夏后,应该在室内温度达到30℃以上才使用空调,白天应该是25℃~28℃之间,夜晚睡觉时室温应该调到28℃。

室内与室外温差最好不超过6℃,室温以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状态下感觉舒适不出汗即可,如果在空调房内体感寒冷就说明温度过低了。

另外,使用空调2小时~3小时,最好打开门窗通风5分钟~10 分钟,以保证室内足够的新鲜空气。

不得不在冷空调环境上班的人群,可以长期喝喝姜茶、吃吃酒酿,对升动心阳,促进人体阳热之气宣泄、气血流通,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 适当吃些“凉”

适当食寒 酷暑盛夏,阳热盛极,出汗很多,常感口渴,可适当食用味苦性寒的食物,以制约阳热之气太过,帮助体内散发热量,并补充水分、盐类和维生素,起到清热、解暑、生津的作用。如苦瓜、芥菜等苦味食物或西瓜、绿豆等寒性食物可经常食用,也可适当用些冷饮。但切忌因贪凉而暴食冷饮凉菜、生冷瓜果等,以免使心阳受损、气血瘀阻,胃肠感寒、脾胃阳气损伤,引起疾病。

  • 清淡营养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常形成阳气在外、阴寒内伏的状况;同时夏季胃酸分泌减少,加之饮水较多,冲淡胃酸,导致机体消化功能较弱。因此,饮食调养应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并适当选择酸味或辛香味的食物以增强食欲。

但是,清淡不等于素食,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失衡。所以,在夏日不要拒绝荤菜,可适当摄入一些瘦肉、鱼肉、蛋类、奶品以及豆制品,关键是在烹调时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切记不要做得过于油腻。

  • 绿豆汤+刮痧

中成药 夏季要预防中暑,除注意睡眠要充足、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以及饮用绿豆汤、酸梅汤食疗饮料之外,亦可使用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中成药来预防中暑。

刮痧 夏季伤于暑热之邪,引起的以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呼吸粗壮、小便赤涩等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在后背膀胱经上以及肘窝、腘窝处刮痧。

版权声明:本内容为《中医健康养生》杂志原创。如若转载,须获授权,并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