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帖(下)

 鸿墨轩3dec 2018-05-26

2.读帖的方法其次还要围绕"读神"来展开,"读神"就是在"读形"的基础上,通过感悟、理解和想象去捕捉碑帖的风姿神韵,去感受碑帖迷人的艺术魅力,"神"是对书法形式因素的提升,是活力与生机的展现,但书法的神采看不见、摸不着,必须通过联系的方法和手段去加以感受和领悟。

①要与作品形式相联系。作品的形式与神采互为表里,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作品的形式为作品的神采提供物资载体,作品的形式在倾向性上指明或暗示作品神采的大致归属。

碑帖(下)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通过分析和研究颜体楷书,我们发现,在章法上,那种雄阔浩大的幅式选择,那种茂密紧凑的布局安排,在字体结构上的那种端庄稳重,在笔画上的圆浑厚实,都在展示着颜体楷书那种雄视千古,至刚至大的雄阔气魄。

②要与创作主体相联系。书法是书家"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结果,进入书法家的心灵世界,与其共命运,同呼吸,是感受和领略作品神采的根本途径。

碑帖(下)

李叔同书《悲欣交集》

度弘一法师书法作品,不联系其人生境遇和心路历程是个根本无法理解的,"书为心画",只有充分了解了他的人生信条以及艺术理想,使得我们在面对其平淡天真又带着苍涩孤苦线迹绝笔"悲欣交集"四字时,才能体会到这位即将进入涅槃境界的高僧怀揣着一种怎样的心态。

③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书法家作为社会人并在其作品中带上社会印记的必然结果,也是书法家以自身艺术实践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的必然要求,进入书法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是感受和理解书法作品神采的重要方法。

碑帖(下)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碑帖(下)

王献之《东山帖》

碑帖(下)

王导《省事帖》

碑帖(下)

索靖《七月帖》

碑帖(下)

郗愔《至庆帖》

碑帖(下)

司马炎《省启帖》

读魏晋时期的书法作品,如果我们能够置身于那个前途未卜、人生无常的动荡社会,如果我们了解那是广为流行的遍求清静无为的魏晋玄学,如果我们能够对刘伶的"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禅衣"等能够悠然心会,那么,对选择行草书作为载体,以"尚韵"为祈向,把艺术的终极价值自觉指向生命的自由表现的魏晋书法,我们就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进一步对魏晋书法家所创造的那种几近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就会叹为观止,肃然起敬。

四、临帖

临帖就是对古代法帖进行临摹,是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一个书法家不是从"临摹 -创作-再临摹-再创作"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临摹重在技术训练,掌握古人书法作品中的技法规律。没有扎实、认真、刻苦的临摹,创作只是一句空话;但没有创作的追求,临摹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意义,只有临摹和创作相结合,既注重 技法练习,又注意艺术体悟,才能百尺杆头更上一层。

临帖的方式又分为很多种:

对临

所谓对临就是写实意义上的临写,也称作实临。其目的在于对古法的效仿,越似越好,越实越好,孙过庭《书谱》曰"拟之者贵似",此阶段的临习,讲求细腻、精到、准确,这样有利于对古法由宏观到微观的理解领悟,有助于强化训练技法的表达能力,此过程作为临习取法的基础成学之一,只在"取"而不在"守",是吸收古法的重要手段。

孙过庭书谱

注意点:

临帖要"思考",多"读帖",而不是单纯的抄书。

初学者可以先从摹写开始,正如《续书谱》中所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多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近,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可见临与摹各有所长,应结合进行。

碑帖(下)

兰亭序神龙本

碑帖(下)

褚遂良临兰亭序

碑帖(下)

赵孟頫临兰亭序

背临

背临即默临,要求不看字帖,把碑帖中的范字表现出来,这是在实临基础上的强化训练过程,有助于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熟悉。实临更多的表现学"学",背临则表现为"会"。此中力求准确、熟练、自如、轻松,此过程作为临习取法的熟练程序,意在由生到熟,准确灵活。是变古法为己法的必要手段,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之一。

意临

意临指在实临、背临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古法,消化"常法"的实验过程,此阶段重点强化用笔的灵活与墨法的多变,表现了临摹者对原作的理解和判断,意临作品必然会对原作有所改动,因此准确地说,意临是二度创作。

颜真卿《争座位稿》是刻本,点画浑厚苍茫,笔势映带不明显,而董其昌的临作却将笔势强调出来了,而且十分夸张。对此,他有专门解释,《容台集论书》说"虞永兴尝自谓于道字有所悟,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与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

碑帖(下)

颜真卿《争座位稿》

碑帖(下)

董其昌临《争座位稿》

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是刻本,点画的笔势映带也很隐晦,董其昌的临作也将它们彰显出来了,对此他也有解释,《画禅室随笔》说"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碑帖(下)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碑帖(下)

董其昌临《十七帖》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