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少游被贬郴州写了一首词,传为千古佳作,苏东坡深爱结尾两句

 快乐老年435 2018-05-29

 《冷斋夜话》记载:秦少游贬逐到郴州,作《踏莎行·郴州旅舍》词道: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踏莎行》是淮海词的代表作品之一,苏东坡深爱这首词结尾两句,亲笔将它题写在扇面上,并感慨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意思是说:“秦少游算是完了,即使用一万人也赎抵不了他一人啊!”这充分表现出苏轼对秦观其人其词的激赏。清代邓廷桢《双砚斋词话》又记载说:东坡读此词后,叹曰:“吾负斯人!” 苏轼大概认为是自己陷入了新旧党争而不能自拔,以致连累了秦观这位好朋友兼好学生的一生,他为此而感到自愧。不久,秦观此词及苏轼“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叹语,又传到广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手中,他便将苏轼的叹语作为跋文,连同这首《踏莎行》一并书写下来。郴州人为了纪念秦少游,便将秦词、苏跋、米笔刻在石碑上,史称三绝碑。秦观逝世后166年,南宋时郴州知军邹恭再将原碑拓片,转刻在城东苏仙岭白鹿洞石壁上,这便是今人能见到的“三绝碑”了。

秦少游被贬郴州写了一首词,传为千古佳作,苏东坡深爱结尾两句

三绝碑

《踏莎行》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秦观贬居郴州期间。毛主席对此词有一段精要的介绍:古时候,郴州这个地方,是蛮荒之地,很荒凉,鞭长莫及,谁也不愿意去的地方。宋朝有个秦少游,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经苏轼的推荐,应召进京,当过秘书省正字和国史编修官。后来,因为新旧党争的牵连,屡遭贬谪,最后削去官职,于绍圣三年,安置郴州当老百姓。秦少游因为怀才不遇,含冤被贬,很不满意,满腹牢骚。但是,又没有地方去讲,后来他就写了一首词,叫《踏莎行》。这首词写得很好,写出了他被削职后,那种凄楚难言的隐衷,把那些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冲突中,有才华有抱负的爱国知识分子,报国无门,不堪排挤打击的情怀,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很有名。

秦少游被贬郴州写了一首词,传为千古佳作,苏东坡深爱结尾两句

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寓情。“雾失”、“月迷”为互文,既是现实景象,更抒写出了词人迷失的心境.“桃源望断无寻处”句中的“桃源”,当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 “无寻处”即表现出词人追求中的迷失感。他不堪忍受孤馆里逼人的春寒,这“春寒”既是气候上的,更是政治上的压迫人的寒意。何况杜鹃声声哀鸣着“不如归去”,更加上那“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景象烘托。词人凄厉的情境也就自在其景物描绘中了。

词的下片抒写愁恨。“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意即朋友与家人寄来书信。前句典出南朝陆凯寄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句典出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可是,这友谊和慰问的信件,竟惹起词人“无重数”的恨。“恨”的内涵,既有离愁别恨,更有迁谪之恨。如此浓重的恨,词人实在不堪其重负了。

秦少游被贬郴州写了一首词,传为千古佳作,苏东坡深爱结尾两句

结尾“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有三层深意:一是郴江还有幸环绕故山奔流,自己却远离故土,贬逐南方蛮荒之地。二是埋怨郴汀流水太无情,不能陪伴自己这个“愁人”停留片刻。三是郴江水还可以自由北流,自已却不能自由北返。所以,这两句表面上是描写郴江流水,实际上是抒发词人贬逐中浓烈的愁情恨意。值得注意的是:秦观此词所写的愁,既是个人迁谪之愁,更是家国之愁和时代之愁。事实上,北宋王朝就是在这种新旧党争残酷迫害仁人志士的浓愁深恨中逐渐走向了死亡。这大概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