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帝王会热衷于泰山封禅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起了当年项羽攻陷咸阳后说的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对于那些热衷于泰山封禅的君主而言,想必他们每一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项羽”。对于皇帝而言,他们身居高位,应有尽有,而自秦始皇开始的泰山封禅自然成为了历代帝王内心中的“富贵还乡、衣锦日行”。 泰山封禅代表着君权神授,是提高帝王威望的重要途径 据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载:“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可见古代帝王泰山封禅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昭告天下自己受命于天,是顺应天意的皇位继承者。 此外在《五经通义》中关于封禅也有过这样的记载:“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大致的意思就是,皇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泰山封禅屹然成为了昭告皇帝君权神授,表彰皇帝丰功伟绩的重要政治工具。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古代帝王无不热衷于泰山封禅。 泰山封禅有着严格的考察标准 据《史记·封禅书》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泰山封禅可不是史书上所记载的短短两句话这么简单,历代帝王着想要去泰山封禅的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够泰山封禅的又是寥寥无几,强如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三次想要去泰山封禅,但是却都没有成功。 究其原因,主要是泰山封禅有着严格的要求。据《史记·封禅书》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可见泰山封禅的第一个条件便是盛世,封禅的帝王必须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且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单单这个条件就把很多皇帝排除在外了。 其次泰山封禅要有所谓的“天降祥瑞”,《封禅书》载:“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这是一段管仲劝齐桓公不要去封禅的记载,其中就说明了齐桓公没有“天降祥瑞”是没有资格封禅,正是管仲的这句话打消了齐桓公泰山封禅的想法。此外泰山封禅还是一项极度耗费国力的仪式,这也使得很多帝王不敢贸然去泰山封禅。 正是因为泰山封禅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再加上封禅的要求严格,最终能够真正实现泰山封禅的皇帝屈指可数,才使得那么多帝王热衷于泰山封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