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孙进士父子进士叔侄进士兄弟进士——海丰张氏盛产进士

 雲泉 2018-05-31

明清时期,在无棣古城有两座“大宅门”,一座是被誉为“进士世家”“尚书门第”的“海丰吴氏”,另一座就是“科贡门第”“官宦世家”——“海丰张氏”。

“海丰张氏”始祖张增于明成化(一说弘治)年间由京师永平府(河北迁安)迁至山东海丰(无棣)邓王庄定居,明末清初移居海丰城里。海丰张氏族人初以农耕为基业,后文风蔚起,科甲连第,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第一个举人张思桂(海丰张氏第六世)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最后一个进士张树桢(海丰张氏第十六世),先后出了11个进士、31个举人和86个贡生,有4人做到一品官、113人任省、府、县等地方官,并有16人祀名宦祠、忠烈祠、乡贤祠。

在“海丰张氏”子孙中,张思桂裔孙张皑一支系名贯齐鲁、称著海岱,包揽了“海丰张氏”所有进士。其中,张皑长子张可大一支占了3个进士(张可大、张镠、张映台)、次子张可举一支占了8个进士(张映汉、张洵、张衍重、张衍熙、张守岱、张守训、张守炎、张树桢),出现了“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之家”的科场佳话,闻名士林。

一、祖孙进士

张可大与张映台

张可大(1669-1741),字坤竹,号东峰,张皑(张元庆独子,海丰张氏第九世传人,其夫人为清吏部左侍郎王清孙女)长子、张思桂(1559-1631,字月宇,官至陕西巩昌同知)五世孙,海丰张氏第十世,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为海丰张氏家族第一个进士及第的人,曾任鳌山卫教授,官至浙江永嘉知县,敇授“文林郎”。

张可大在浙江为官时,勤勉清廉,安邦爱民,振兴文教,成就卓异,去官时“百姓攀辕遮道,多士饯送,洒泪以别”,祀温州名宦祠。

张可大的4个儿子中,1子科进士、1子中举人、2子取秀才,5个孙子中出了3个举人和1个进士。

这个孙辈进士就是张映台(1723-1786,号海赢,海丰张氏第十二世),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历任河南武安、扶沟、洛阳知县、福建漳州同知、兵部武选司员外郎,诰授“奉政大夫”。

张映台在河南期间,关注民生,注重文教,“清乾隆三十一年,知县张映台督饬何功璜重修保障二勋祠”,“清乾隆三十二年,知县张映台谕官绅生员捐输银钱田地,以供大程书院经费”,为官30余年,告老还乡时行囊仅数篓图书而已,有洛阳关林《林碑重刻记》留世。

另外,张可大与张映汉;张镠与张洵;张映台、张映汉与张衍熙、张衍重;张洵与张守岱、张守训、张守炎;张衍熙、张衍重与张树桢也是“祖孙进士”。

二、父子进士

张可大与张镠

进士出身的张可大的4个儿子各个考取了功名,且威名远扬。长子张镠(1692-1750,字完质,号企斋,海丰张氏第十一世)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内阁中书,敇授“承德郎”谦恭处事,诚实待人,供职勤勉,文笔上佳,著有《海邑耆旧传》,与四弟张镕合著《敬身堂诗文存》。

张衍重与张守训

张衍重(1809-1861),字子威,张求(乡试副榜,孝廉,官至京城中城兵马司正指挥)子、张可举玄孙,海丰张氏第十四世,道光二十一年(1841)两榜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升任检讨,历任贵州乡试考官、福建汀州知府、江西饶州知府,诰授“中宪大夫”。张衍重在江西为官时,北拒“皖贼”,南防“粤匪”,调谴兵勇有法,防堵布置严密,统兵大臣均器重之,赞曰“非今近大吏所及”。

张衍重有3个儿子,其中2个举人,1个进士——张守训(字念曾,号古堂,海丰张氏第十五世),光绪六年(1880年)科第三甲第101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陕西邰阳知县、工部员外郎,诰授“奉直大夫”,性耽风雅,不好尘吏,著《味闻堂诗稿》。

张守岱与张树桢

张守岱(1819-1863),字奉山,号东岩,张汝璜子、张衍重堂侄、张守训堂兄,海丰张氏第十五世,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升任吏科给事中,再擢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吏部、礼部、刑部给事中,官至陕西分巡陕安兵备道,诰授“中宪大夫”。

张守岱在陕西为官时,奉命招兵马,制军械,修城池,镇守汉中要隘。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太平军数十万临城下,“守岱指挥若定,固守三个月无失”,后积劳成疾,死于军中。至八月,汉中失守,张守岱妻(咸丰帝师滨州杜受田孙女)并妾及二幼子均魂断他乡。清廷感其节、褒其义,特恩加其“光禄寺卿”衔,晋赠“中议大夫”,以彰军功,并蒙其一子入太子监就学。

此子即为张树桢(字毅朋,号景襄,海丰张氏第十六世),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为“海丰张氏”考取的最后一名进士,以府同知衔任广东英德知县,诰授“奉政大夫”,有凛然豪气,著《奉山行述》《砭世孤言》《有怀堂文集》存世。

三、叔侄进士

张镠与张映台、张映汉

张映台为张镠胞弟张钿之子、张映汉为张镠堂弟张键之子。张镠、张映台先后于乾隆四年(1739)、乾隆十九年(1754)科进士,而张映汉则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科进士。

张映汉(1753-1830),字星槎,号筠圃,张键子、张可举(张可大胞弟,字季胭,康熙四十七年乡试第一名举人,曾任河北平乡、阜城、衡水、河南叶县知县,知名书画家)嫡孙,海丰张氏第十二世,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湖北粮道、山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抚、湖广总督、刑部右侍郎、仓场户部侍郎,诰授“荣禄大夫”。张映汉一生著述近百卷,著有《读诗类编》18卷、《毛诗汇考》12卷、《毛诗韵考》8卷、《韵学弟子训》4卷,以及《奏疏》30卷,诗稿、手札数十卷。张映汉“封疆二十余年,功显于朝,泽被于野。罢官后,室无长物,惟书数百卷而已”。乾隆帝谕“入觐有汝之操守,朕所素知。汝当勉力,行当施恩”,特赐书数百卷,资其功德。

张映汉是“海丰张氏”官位最高的,他的儿女亲家是直隶总督温承惠。近年,无棣县在文物普查中,于代家村发现张映汉神道碑二方,一方碑刻为“清赠荣禄大夫湖广总督张公神道”,另一方碑刻为“清诰授荣禄大夫兵部尚书张公神道”,丰富了“海丰张氏”历史实物考证资料。

张映台、张映汉与张洵

张映台与张映汉为堂兄弟,张映汉与张映斗(1749-1823,字曦亭,号南一,举人,历福建闽县、南屏知县,升知州,官至马家港通判,诰授“奉直大夫”,诰封“光禄大夫”)为亲兄弟,张洵为张映斗次子。张洵(1780-?),字裔苏,号雨农,海丰张氏第十三世,道光二年(1822)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浙江太平知县,官至浙江玉环同知,诰授奉政大夫,貤赠中宪大大。张洵“善书笔意,在欧虞之间,尤能鉴别碑版书画 ”(《山东通志》),其诗文多载邑乘、乡志,著《桐华山馆诗钞》。

另外,张洵与张衍熙、张衍重;张衍熙与张守岱、张守训、张守炎;张衍重与张守岱、张守炎;张守训、张守炎与张树桢也是“叔侄进士”。

四、兄弟进士

张衍重与张衍熙

张衍重的父亲张求与张衍熙的父亲张泉(贡生,曾任广东惠来、高要、龙门知县)为亲兄弟。张衍重于道光二十一年科进士,张衍熙则于咸丰六年(1856)进士。张衍熙,字子辑,海丰张氏第十四世,任刑部主事。张衍熙辞官回乡侍奉多病父母,十年足不出户,有孝名。张衍熙父母病逝后,出任刑部员外郎、郎中,官至陕西凤翔知府,诰授“朝议大夫”。

张守岱与张守训、张守炎

同是张可举裔孙,为叔伯兄弟,张守岱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张守训光绪六年(1880)进士、张守炎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

张守炎(1842-1911),字寅生,号星眸,海丰张氏第十五世,曾任礼部主事,官至河南怀庆知府,赏戴花翎,恩赐二品衔,诰授“中议大夫”,文笔俊逸,诗文俱佳,留世作品极多,其与族弟张守宣等续纂《海丰张氏家乘》十二卷、首二卷、文存一卷(民国三年敬身堂石印本,现藏于日本、美国)。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廷向侵华列强宣战,在河南为官的张守炎支持“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随同河南巡抚裕长一面应付“互保”,一面 “招集成团”,并亲自检阅团民,“省中习者已遍街衢”(《张守炎致吴重憙函》)。张守炎有1子1女,女婿即是“海丰吴氏”十八世孙吴重憙(举人,北洋大臣,赏戴花翎,诰授“光禄大夫”)长子吴嶔(监生,赏戴花翎,诰授“资政大夫”)。

另外,张映台与张映汉也是“兄弟进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