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彻底解脱了。 他每天跟老乡聊聊天、种种菜,没事还收几个学生,传授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因为讲课生动、语言幽默,王阳明成为远近闻名的山区教师,有人甚至从湖南跑去贵州,就为了听他讲课。 1510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县令。县令的椅子还没坐热呢,他又升官了:南京刑部、北京吏部、南京太仆寺......他坐着公费的火车,全国来回跑。 1516年,他竟然当上了三品大员——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处。 王阳明原本以为跟之前一样,不过是走走场、镀镀金,然后继续升迁,事实证明,他想多了。因为这里的特产,是土匪。 我了个去,王阳明知道真实情况后,默默的对兵部尚书王琼竖起了中指:“没你这么坑人的。” 王阳明虽然是哲学家,但升官这么快,就是因为兵部尚书王琼特别欣赏他。不间断的提拔他,就是为了让他能够去江西剿匪。 面对占山为王、攻城略地的土匪政权,王阳明没有莽撞出兵,而是大力整顿内部。 他仔细研究了以往的战例,发现一旦官府出兵,土匪总是能提前得到消息,并且从容撤退。王阳明得出结论:官府中有内奸。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发布两道命令: 所有青壮年全部编入民兵队伍,择日出击; 所有家庭全部实行连坐制度,互相监督。 王阳明釜底抽薪,让土匪的实力大为削弱。一切就绪,他开始动手了:“同志们,明天出发剿匪。”第二天,大家收拾好行李后,却迟迟等不到出发的命令。 原来,这是王阳明的计谋:假装剿匪,让内奸去通风报信,结果在半路上全部把他们抓回来。 但王阳明最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杀掉内奸,而是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并且用家人安全威胁他们。软硬兼施之下,这些内奸就当了官府的卧底,成为双面间谍。 有卧底、有战士、有粮草,王阳明气势如虹的发起平乱战争。历经“漳南战役”、“横水桶冈战役”等战争后,猖獗几十年的土匪暴乱,被王阳明彻底平定。 二、 江西剿匪,在战争史上并不显眼,但它对王阳明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剿匪的两年里,他发现成天思考理论,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理论既不能吃饱饭,也不能打败土匪,要想达到目的,还必须脚踏实地去做。 于是,他在“心即是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学”的第二层理论——“知行合一。” 不仅应该“知”,还应该“行”; 如果知而不行,与不知何异? 如果行而不知,与莽夫何异? 应该把明白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 用实践得到的经验,补充到理论中来。 “知行合一”,短短4个字却影响了无数的英豪。 王阳明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伟大的目标,不仅要学习深厚的知识,还应该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践。” 1519年,宁王朱宸濠举兵反叛。 当时王阳明的剿匪兵符已经上交朝廷,活脱脱的光杆司令。于是,他甩出了三板斧: 一、假传圣旨:皇帝给了我16万大军,要去打南昌啦; 二、收买内线:写信给朱宸濠的谋士,让他们劝朱宸濠去打南京。 效果就是,朱宸濠被迫害妄想症犯了,怀疑身边人是间谍,坚决不去打南京,这样一来,他就只能死守在南昌城。 就在朱宸濠犹豫不定的时候,王阳明放手发动群众,趁机招了8万大军。朱宸濠等了十几天,才知道王阳明在耍诈。被一个光杆司令骗了,我的面子往哪搁?他亲自率领6万军队从九江出发,目的地:南京。 王阳明等的就是这一天,于是他甩出了终极第三招:黒虎掏心。 趁着朱宸濠向南京进发的时候,他带着8万大军直捣南昌,占领朱宸濠的老巢。看来朱宸濠实在不是干大事的料,被历史无数次证明过的军事常识,他居然不懂。 老巢被占,他气疯了,老婆、孩子、房子、票子都被王阳明抢走了,不过没关系,重新抢回来行。 恩,王阳明也是这么想的,他埋伏在鄱阳湖,堵住了朱宸濠回援南昌的去路。有准备打没准备,其实结局已经注定。 三天后叛军彻底失败,朱宸濠被捆成粽子,跪在王阳明脚下唱征服。 就这样,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在王阳明谈笑间灰飞烟灭。 三、 叛乱平定后,朱宸濠被移交给御驾亲征的朱厚照。可这个爱玩的皇帝不答应,非得自己亲自抓一遍才过瘾。 于是,荒唐的一幕上演:手无寸铁的朱宸濠在前奔跑,朱厚照骑马在后边追,他一鞭子把朱宸濠抽倒,然后宣告‘朕亲自扫平天下’。 这样的朝廷、这样的皇帝,王阳明是真心不想伺候了。他4次请求辞官回乡,都被狠狠的驳回:不允许。 1522年,王华病逝。王阳明趁机回家丁忧,并在余姚讲学。 少年时意气风发,青年时求真向学, 中年时被贬悟道,老年时功名满天下。 如今,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他的心志,他唯一的牵挂,就是把一生所学,传下去。 1522年,一个叫王艮的人来到余姚,请求拜王阳明为师。 他装扮实在怪异:头戴纸糊的帽子,手拿笏板,身穿黑袍,犹如黑白无常降临世间。王阳明没说什么,就允许他留在门下学习。 可没过多久,此人又穿上那身怪异的行头,说要去传播老师的学问。王阳明一眼就看穿他的目的:“你不过是想出名罢了。” 王艮彻底呆住了,他确实是想借王阳明的名气,来抬高自己的地位。眼见花招被拆穿,他也不好意思继续呆下去了,就向王阳明告别,准备回家。 可王阳明却说:“这里也是你的家,留下来吧。” 不论贫穷、富裕、尊贵、低贱,从来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只是尽自己的全力,传道、授业、解惑而已。 王阳明在讲学期间,进一步的扩展了“心学”的范围。 在“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他提出“致良知”的概念。这样,就形成“心学”理论、行动、目的三个环节,按照这三个环节,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只要找到人生的理想,然后去努力奋斗,最终实现理想的圆满、内心的安宁。 “心即是理”,是用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知行合一”,是将内心的善意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和能力, 成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就是“致良知。” 至此,影响后世500年的“心学”彻底完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无数英雄好汉,将沿着王阳明开辟的道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世界,创造出波澜壮阔的历史。 四、 1527年,朝廷任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要他去干老本行——平叛。 在广袤的岭南大地,他再一次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战场实践相结合,成功使用“知行合一”的杀手锏,只用3个月,就平定了折腾了几年的两广叛乱。 王阳明原本就身体不好,这次南下平叛又耗尽他所有的精力,他真的撑不住了。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只有一个想法:回家。 王阳明向朝廷推荐勋阳巡抚林富接替自己,报告刚交上去,他就往浙江赶,如果走的慢,他真的害怕回不去了。 可他终究没能够回去。 1528年10月,他走到了江西南安。那一天,弟子们聚集在王阳明的身边:“老师,您还有什么话要交代吗?”他微微一笑,指着胸口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五、 在去两广平叛之前,王阳明把两位嫡传弟子叫到身边,交代他们:“这一去,也许就回不来了。我一生所学,全都交给了你们,但还有四句话,是心学的精髓,望你们用心领会,将其发扬光大。”
王阳明转身离去,只有一句话在天地间回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