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经典”真的不必读吗?

 昵称535749 2018-06-01

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昨天 11:08

不久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的“不必读”书单又一次走红网络。相比琳琅满目的“必读书单”,这份锋芒毕露的“不必读”书单更容易引起大家的争议。尤其是“很多经典的哲学著作”也赫然在“不必读”的书目之列,引发了网友们广泛的争论。

教授看来,哲学经典“不必读”的原因,在于哲学的很多功能被科学逐渐取代;哲学经典晦涩难懂,投入产出比不高;哲学经典难以读懂,反而容易成为粉饰门面的笑料。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教授的观点有其独特的考量,但也有它本身的局限,值得我们仔细去解读。

哲学的很多功能被科学逐渐替代,这句话并不够严谨。虽然我们的确要承认,哲学追问的很多问题已经被当代科学所回答,哲学提供的很多方法也完全可以从语言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中得到。但是正如道德哲学和伦理学是科学完全替代不了的一样,哲学之所以与科学分化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有其特殊的原因和意涵的。哲学和科学一定是相互独立的,与文学也是相互分开的,因此取而代之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种应该被认同的心态,实际上也完全不能做到。反过来看也是这样,尽管我们掌握了哲学中的数学的相关知识、方法和思维体系,但它们依然和作为科学的数学有着巨大的差异。

哲学和科学从来都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哲学经典晦涩难懂,实事求是地看确实是这样。广大读者应该认同和尊重这一个事实:绝大多数的哲学原典都是非常艰深的,即使是科班出生的专业学生,在哲学原著的阅读上也是非常艰难的,需要非常专业的指导以及非常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但是这一个特点绝不仅限于哲学著作,对于几乎所有学科的原著,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特点。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艰深难懂,那么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和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也完全没有简单到哪里去。教授的观点,其实更侧重于告诉大多数喜欢读书的孩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精力放在那些更容易提升见识增长视野的书上”——绕开艰深的哲学著作的确无可厚非,但是读书本身就不是一个完全功利的事情——读书并不是完全在于通过阅读获得了什么知识,学习了什么技能,不然我们只要阅读报纸、百科全书和各种操作说明就可以了,根本无需要包括文学在内的任何原著。但是人是一种主体,而不是一个工具,读书其实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和先贤的对话,自己去发现问题、归纳知识、凝练方法,享受读书的快乐,体验生活的美感。这才是读书真正的意义。

哲学经典难以读懂,反而容易成为粉饰门面的笑料,这一点恐怕已经不是哲学经典本身的问题了。从人的思维模式来看,高度专业的名词概念和难以被非专业对象接受的名词本身就可以提升权威感和距离感,哲学中的“二律背反”和数学上的“拓扑动力系统”都同样会给非专业的阅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冷静一点来说,在人类的认知结构里,“难以理解的”都往往会被直接和“高大上”挂钩,而人类也习惯性地通过membership建造自己的话语圈,这并不是哲学独有的问题,任何学科任何领域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是说哲学独特的言说体系将这一问题最大化地表现出来了而已,因而我们并不能用这个理由来简单地否定哲学和哲学经典。

那么,对于非专业出生的哲学爱好者或者说普通人而言,哲学经典真的“不必读”吗?

答案是否定的。

 

 

读书一般有两个理由,一个是我愿意,一个是我需要。

“我愿意读书”,是个体的生活体验;“我需要读书”,是个体的社会需求。对自我认知的差异,直接会决定我们需不需要读某一类型的书,需要阅读哪些,又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哲学和哲学经典从来不会对任何人关闭大门。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那么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无论你是想在哲学里实现知识的完备,还是想在哲学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只要沉下心来,在哲学的乐园里你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

那么对于想从哲学中学到知识和方法的读者而言,哲学经典是“必读”的吗?

我们必须要很遗憾的说,如果单单从知识和方法的角度而言,哲学经典不仅仅是“不必读”的,甚至是“必不读”的。从目的论上来看,“学习知识和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快速掌握某种技能及其构成要素,并拥有运用能力的过程”,好比我们学习某一个数学公式,我们只需要了解这个公式的基本内容、推导过程、作用原理和应用范围就好,对于这个公式背后的心路历程我们是无需理解的。这从本质上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和方法”要求清晰、简明、快捷,这也是所有科学公式的共通点。对于哲学而言同样是这样,与其阅读哲学原著,不如阅读比较权威的哲学教材或者哲学史,实事求是地说,对于一个非专业的读者而言,阅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收获,远远比不上你在任何一本哲学史上读到的有关牛顿的内容多。就算你能从艰深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领悟牛顿当时的所思所想,同样的时间精力,大概已经可以让你浏览一遍西方哲学史、一部详尽的牛顿传记加任意一本数学/物理方面高等教育教材了。翻译过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于一个单纯学习知识的非专业朋友而言,是一篇拗口的SCI论文的带来的知识收获多呢?还是一本普通的高等数学教材带来的收获多呢?分晓立见。何况想要阅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必须要对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有所理解,而想要阅读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同样是绕不过去的里程碑,但是非专业非研究性的普通读者真的有兴趣、耐心、定力、精力和时间来处理这一系列问题吗?

知识和方法层面上的哲学,其实更接近于科学。

而科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朝着更加高远的地方进发。

这应该是每一个热爱和尊重知识的人都应该拥有的求是精神。

当然这并不是一概而论地说所有的哲学著作都不值得阅读,其实对于在知识和方法层面上需要哲学的读者们,阅读哲学家传记和哲学史教材反而是更加合适的读物,不仅文字更加精炼简单,可以快速有效的吸取知识,内容也会更加平易亲切,有趣易读。

大致可以为大家推荐为数不多的几本书(当下连同下文,我们只涉及西方哲学著作):

普及类的读物:桑德斯《公正》、沃会博恩《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所罗门《大问题》

哲学史类著作: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哲学原著: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罗素《哲学问题》

为什么没有推荐太多呢?其实相比于那些随处可见的长长的书单,非专业的普通读者确实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和研究,相比“有很多书但是读不完”,还不如“读两三本书并且把它吃透”来得实在。

当然了如果你是想给孩子进行哲学启蒙的父母,《苏菲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读物;你的孩子还很小?没关系,《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未尝不是醒后睡前你和孩子一起分享的亲子读物。

 

 

我一直相信这样一个理念,那些能够走近知识,愿意与知识相伴的人是伟大不朽的。

在我看来,我们的社会可能犯了一个小错误,我们把知识看错一种拥有物,“拥有了知识”,“掌握了知识”这些常规的表达,都可以看出,我们都有意无意地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但其实知识也应当是有灵性的,我们更应该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它当作我们的朋友,与它同行,而不是将它占有。我们可以看到心形函数在笛卡尔坐标系上挥洒的浪漫,也可以感受 “电车困境”在我们心头掀起的波澜。只有我们真正走进书里面的时候,才会真正感受到俯拾之间,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那么对于那些愿意走进哲学的读者而言,“哲学经典”自然是必读的数目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哲学经典都值得读或者可以读,譬如刚入门的时候就揪住《纯粹理性批判》不放,可能康德的表述我们还没有读明白,自己的兴趣和喜欢反而先被磨平整了;又譬如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如果你缺乏足够的神学基础的话,只能是从前面的“读不太懂”,到后面的“完全读不懂”,这不是说哲学对一般读者的不友好,而是说哲学史对于哲学的重要性,就好像我们读不懂鲁迅的文学作品一样,那是因为我们对文学史和当时的历史没有足够的认识。

故而,哲学史应该被所有喜爱哲学原典的朋友们所正视和重视——同样的道理,对于科班出身的哲学系学生而言,哲学史也是他们学习哲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就是一本非常值得习读的哲学史作品了,如果觉得意犹未竟的话,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西方哲学通史》也可以作为一种拓展和延伸阅读。如果我们想亲身感受哲学的美感,多而杂反而没有少而精带来的体验要好。而且哲学家写哲学史往往会夹带大量的私货杂货,反而容易产生误导,带来误解,常常是弊大于利,诸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就值得商榷。因此,大家在选择哲学史读物的时候,要应该足够的谨慎。

而对于愿意走进哲学世界的读者们而言,哲学世界也并不会像其它的知识世界那样平坦和安全,这里有烂漫的花园和幽静的峡谷,同样有险峻的高山和冰冷的荒原。因而,即使选择哲学原著原典的时候,也应该有足够的审慎。

所以在这个时候,其实与其选择读什么样的书,更不如说在入门的时候应该努力绕开哪些佶屈聱牙的著作。比如很多法国现代哲学家,如萨特的作品就不是很适合做入门读物。在这个时候,我们最好选择一些“里程碑式的教科书人物”的作品来学习,这些“绕不过去”的哲学家和他们的著作,应当是我们初涉哲学世界的不二法门。康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永远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重点(当然康德的难度特别高,但是选择邓晓芒或者李秋零的句读读本就会好很多),《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范畴篇》和《美诺篇》都是非常值得去阅读的经典。而作为一种补充,可以选择在某些哲学分支领域的代表作作为我们进入该领域的入门书,也可以作为我们“枯燥”的阅读生活里面的一种调剂,比如《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性》和《科学革命的结构》都值得一读。

 

哲学永远不会拒绝任何人,有情,有心,哲学的大门将永远为你敞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