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中医学富有特色和重大意义的原创观点之一。历代医家不断阐发和应用,使之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现代医学正逐步实现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转变,医疗工作的重心也开始由治疗前移到预防。本文将治未病思想与冠心病的防治相结合,以临床视角来探究中医“治未病”理念,将“治未病”从“养生-预防-治疗-康复”4个环节以及“治其未生、治其未发、治其未传、治其未变、治其未复”5个层次进行分析。 未病养生,至高策略——治其未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即有提出养生原则的精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一)调摄精神固正气 情志活动的原则应遵循“怒、喜、思、悲、恐”有度,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见中医所言“情志”因素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研究性格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提出A型性格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所谓A型性格,心理学家Friedman等用了4个词形容,即“进取心强”“急躁易怒”“敌意”“时间紧迫感”。临床研究发现,在患有冠心病的人群当中,80.5%与A型性格有关。 (二)加强锻炼健体质 生命在于运动。春秋战国时代已应用“导引术”和“吐纳术”等运动方式来防治疾病。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类动物的神态和动作,创造出了“五禽戏”。日后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也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人如能坚持动静结合的生命观,制定适宜的个性化科学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定能使身心获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长期、适当的有氧运动运动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40%~50%。 (三)四时合序重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至今仍对人类的起居习惯具有指导性意义。四时起居应符合季节、气候及昼夜的变化,做到天人相应。 (四)合理饮食安五脏 《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饮食的适宜、规律与否,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做到“饮食有节”应遵循:节制、节律、节忌的原则。如《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与饮食的关系主要在于:日常膳食不平衡、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多(超过40%)、热量过高、纤维素过少等。 能遵照上述养生原则,便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医学自1978年Strasser最初引入了“零级预防”的概念,《美国心血管病规划2020》里也再次强调并呼吁整个医学界响应“零级预防”的号召。这从未病先防的角度,是有非常重要意义和作用的。 潜在危机,及早干预——治其未发 《灵枢·逆顺》指出具有先兆症状出现,就刺其未生,刺其未盛,即针灸“治未病”。《素问·刺热》更明确指出:“肝热病者,左颊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也。”对此,现代医学提出“一级预防”的概念,对有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干预,此类患者虽尚未发病,但已存在疾病相关先兆症状,要及早干预,延缓乃至杜绝疾病的发生。 (一)引起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包括:①高龄;②性别:③性格:④遗传;⑤职业:⑥高热、高脂、过量饮食;⑦血脂异常;⑧高血压;⑨吸烟;⑩肥胖;⑪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近年提出将⑦⑧⑩⑪同时存在时称为“代谢综合征”,是本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对拥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要引起高度重视,进行早期干预。要从儿童、青少年及年轻时就开始积极有效的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 (二)中医治病讲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学对冠心病病因、病机有较多研究与记载,认为其属中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病证范畴,易患人群虽尚未罹患“冠心病”,然病机存在,证型明确。近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瘀血质、痰湿质、气虚质是冠心病的主要体质表型,详细分析患者病机,正确辨别体质,针对性地通过中医药方法进行体质调养,结合现代医学干预危险因素等措施,达到“治其未发”的目的。以上提示“治其未发”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指导制定预防措施,可以弥补现代医学单纯“辨病”的不足。 防微杜渐,防其下传——治其未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矣。”《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及其传变是进一步的发展及理论依据。叶天士《温热论》提出“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 疾病的发展规律遵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低危转向高危的原则,“治其未传”的目的正在于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加重,减少死亡率,缩短疾病的疗程。近年临床医学家趋于将冠心病分为慢性冠脉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学也认为,胸痹心痛若失治误治或调理失宜,病情可发展至出现真心痛。冠心病本身有轻重之分,中医治未病思想之“治其未传”即提示临床医生,当患者已诊断为冠心病,而尚属于“慢性冠脉病”范畴时,应积极、尽早干预,防止或延缓其向“急性冠脉综合征”发展,预防猝死。现代医学提出的“二级预防”,与此思想吻合。 既病防变,亡羊补牢——治其未变 《灵枢·逆顺》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虽然,刺其未生比刺其未盛、刺其已衰更具积极意义,但当疾病已然发生,积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刻不容缓,防治本病产生变证或并发症亦属于治未病范畴。这种理念指导临床工作,在诊治疾病时,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准确预测正邪关系及邪实的严重程度,阻止其恶化、传变。冠心病(胸痹心痛)发展到心肌梗死(真心痛),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最严重类型,临床上需积极预防其三大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心悸)、心力衰竭(心衰)及心源性休克(厥脱)。 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治其未复 《素问·热论》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强调热病初愈应注意调摄饮食,以防复发。《伤寒论》中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阐述当伤寒新愈,若调摄失衡,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所以,瘥后调摄,防其复发,亦属于“治未病”的范畴。现代医学相应地提出“三级预防”的概念。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是支架术后所面临最主要问题之一。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谈到支架术后中医药干预的问题时,认为支架只能暂时解决局部病变,冠心病患者的病机与体质未变,如何防止ST、ISR及其他“非罪犯”血管的粥样硬化,这需要中医“整体观”和“治未病”理念指导,运用中医药进行干预。 结 语 邓铁涛教授说过,中医“治未病”是超前的科学的理论,它不是一般的经验医学。“治未病”工程是未来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医学发展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和弘扬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运用于冠心病乃至更多慢性疾病的防治,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及复发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个人及社会的医疗负担,适应世界医学发展的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