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布面油画 【规格】74.9×101cm 【收藏】美国,新不列颠美国艺术博物馆 美国的哈得逊河画派对外光的追求,不亚于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这一画派的画家多以自然风景为主,正因为他们的绘画,使得美国西部大开发泛着许多艺术之光,一处一处的原始美景由绘画艺术呈现到城市,不仅是在现代人们眼前展现美景,似乎还有意提醒人们重新发现这块新大陆的内涵,同时将其上升到国家精神的高度被传颂。前面我们有谈过了关于这个画派的一批画家和一批画作,甚是精美,并且不只是艺术的贡献,还留下了关于现实地理民俗的历史资料,绘画到如此地步,也算是一项超越艺术的贡献。 今天我们来看一幅乔治·英尼斯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Saint Peter's, Rome)。看着这幅画,就有一种欣赏老北京旧照片的感觉,我们常常说物是人非,如今看来照片中的人儿已经早早地飞了,还得搭上物非境也非。照片中的人作古了,那些城楼、城墙几乎也是先经历消失,后来只是再以现代建筑的方式找回原来的模样,还有那些胡同和黄包车夫的背影虽然留下影子,只是也都没了往日的神韵,周边的环境更是紧跟着变化,原先那城内城外的,城内的道路和车马,城郊的原野和乡村,已经面目全非。 眼前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洋溢着浓郁的巴比松画派的风格,我们已经难以再找到画中这样的城郊,悠闲的牛羊闲躺着,饮着水,一位骑马的人在马背上还驮着什么从一个门洞经过,莫非这是往着罗马城而去。若是按着紫禁城来类比圣彼得大教堂的位置,也算是有点意思,毕竟圣彼得大教堂正位于寓意为“先知之城”的梵蒂冈所在。可能英尼斯写生的地方差不多在大北京的三环,最多四环,应该还不能到可以随心哼唱五环之歌的五环来。照此类比,大约有英尼斯在木樨园和大红门一带画故宫的感觉。当然,梵蒂冈虽是罗马的城中城,却不比紫禁城这座城中城,梵蒂冈在罗马的西北处,而紫禁城却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中心位置。只是不知道意大利地产商的开发能力如何,这片郊野如今是否安好,北京的这片郊野可是经历了变迁,从郊野到交通枢纽,再到服装集散地。其实在与不在,相信也一定会有变化,这幅画的状态也只有在这幅画中了,从郊野远眺罗马城,圣彼得大教堂是最鲜明的地标。类似上个世纪80、90年代时,每到我们县市一级的城市,发现最高处最醒目的地标,几乎是清一色的电视塔。如今最醒目的地标,多半是一座行政大楼,或是一家金融机构,还可能是一处商业大厦,甚至只是一家酒店。信仰的高度决定城市文明的高度,能够显现高度的地标形态,似乎也能说明当下信仰和文明的状态。 英尼斯身为哈得逊河画派第三代的代表,他不再纯纯地展现风景,而是绘制融入人的情绪于画中显现的风景。对风景的描绘是英尼斯感情抒发的一个通道,也因此他所描绘的风景恰好成为他心灵的写照,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刻画风景,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然而,他又不同于前辈以一种宗教式、艺术的姿态来描绘,他将对自然的反应视为自然与其内在精神的交流,同时,这份得以感受的精神力量,通过他对画面的刻画,得以完美地激起观者与自然交流的动机。 看着这画,不知你被英尼斯激动了什么,是对这座圣城的向往,还是对画中崭露头角的两棵树有感觉,或是对正在出水的饮水区有兴趣,或是只对出入门洞的人多了一份关心。英尼斯说他描绘的是心灵,我们理当应以心观之。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