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是评估冠脉解剖结构、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传统成像方式。然而,冠脉造影的二维管腔影像并不能反映血管壁情况,也无法评估血管大小、斑块特点和支架置入效果。借助新型腔内影像学检查手段,如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可获得冠脉内影像,为临床中优化支架置入和减少支架相关问题提供更多宝贵信息。 目前,临床应用IVUS和OCT应遵循怎样的指导意见?今年5月,由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学会(EAPCI)组织撰写的首部冠脉腔内影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布,为介入医生提供了关于IVUS和OCT临床应用指征、各自优势和潜在局限性的指导性文件。本文精炼共识中的十大要点,与大家分享。 IVUS和OCT可为临床优化支架置入和将支架相关问题减至最少,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图1. IVUS和OCT测量管腔直径。 IVUS和OCT在指导、优化多数PCI中的作用相似,且优于冠脉造影。同时,这两种方法均可确定最佳的支架置入特征(扩张、定位和并发症),以及确定单独冠脉造影无法了解的支架失败机制。 图2. PCI后优化目标。 与IVUS相比,OCT可以评估钙化厚度。钙化角度>180°和钙化厚度>0.5 mm,可增加支架膨胀不良的风险。 左主干病变患者,使用冠脉造影评估和指导介入治疗常受限制,应考虑使用IVUS或OCT进行介入指导。 图3. OCT指导PCI操作。 更有力的证据表明,血管内影像指导复杂病变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支架置入具有优势;简单病变患者、病情更稳定患者则获益较少。 IVUS检查过程中使用对比剂剂量较低,在指导PCI时,急性肾损伤高风险的患者可更多获益。 强烈推荐通过冠脉内影像,来分析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 图4.OCT显示支架内血栓。 如果其他方法不能快速识别患者的潜在安全隐患,应强制进行冠脉内成像检查,并建议用于评估任何新型药物洗脱支架或生物可吸收支架。 OCT应用于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可判断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边缘斑块情况、撕裂、支架是否充分扩张等。 冠脉内影像在技术性能上具有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在指导介入治疗上具有更快的回撤速度、自动化的管腔和斑块负荷测量,预计未来将会进一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Räber L, Mintz GS, Koskinas KC, et al. Clinical Use of Intracoronary Imaging. Part 1: Guidance and Optimization of Coronary Interventions. An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cutaneous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Eur Heart J2018;May 22. 2.Debabrata Mukherjee. Clinical Use of Intracoronary Imaging. acc.org. Jun 01, 20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