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地7018米 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系科学钻井正式完井 原标题: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系科学钻井在安达完井“入地”7018米 东北网绥化5月29日讯(任杰记者廉红)5月26日,亚洲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全球第一口陆上钻穿距今约6500万年至1.45亿年的白垩系科学井——松科二井,在安达市正式完井。 松科二井钻探及取芯深度达7018米,是我国“向地球深部进军”的重要标志。 松科二井是我国正在实施的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体工程的核心科学井。 项目自2014年正式开工至今历时四年,主要围绕开展松辽盆地深部能源资源调查、建立松辽盆地深部地层结构剖面、寻求白垩纪气候变化地质证据以及研发深部探测技术等四大目标展开。 这次发布的重大成果不只有“深度”这么简单。整个工程攻克了超高温钻探和大口径取心等重大技术难题,推动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大陆科学钻探技术上的多项突破,工程获取的415万组24TB的深部实验数据,将成为打开地球深部奥秘的“金钥匙”。 入地7018米 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系科学钻井正式完井 据了解,白垩纪是地球上距人类最近的典型温室气候时期,同时也是油气资源调查的重要靶区。 松辽盆地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典型陆相沉积盆地之一,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保存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的陆相地层,是探索深部能源资源和寻求白垩纪陆相气候变化地质证据的绝佳位置。 利用获得的岩心,我国科学家们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对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陆相地层厘米级高分辨率的精细刻画。 位于安达市羊草镇的7018米的松科二井正式完井,揭示了松辽盆地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支撑大庆油田未来50年发展,保证我国能源安全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同时,首次重建了白垩纪陆相百万年至十万年尺度气候演化历史,发现了各个时间尺度陆相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在温室气候条件下演变机制找到了新证据; 发现了白垩纪气候波动重大事件,捕捉到大规模火山爆发排放二氧化碳引发陆相气候剧烈波动的重要信息,证实了气候快速变化是导致恐龙灭绝的诱发因素。 入地7018米 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系科学钻井正式完井 目前,松科二井岩心已经全部采集完毕,已进入到后期详细的数据分析阶段。 松科二井正式完井及后续系列成果将使我国在深部钻探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拓展我国深部能源勘查开发的新空间,尤其是将引领全球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提升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入地7018米!开启中国“地学”新起点 在5月21日进行的松科二井成果鉴定会上,李廷栋、康玉柱、武强、侯增谦、杨经绥等院士及有关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实现了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重大突破,对拓展我国深部能源勘查开发新空间、引领白垩纪古气候研究和服务“百年大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深部钻探技术和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松科二井岩心已经全部采集完毕,这将会在研究白垩纪古气候演变以及未来人类生存环境演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之所以研究白垩纪,因为这一时期是离我们最近的温室气候时期,也是高二氧化碳、高海平面和高温的‘三高’时期。搞清楚白垩纪,对于研究未来地球演化——可能会进入这种‘三高’时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松科二井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说。 王成善形容:“松科二井向整个地球科学界提供了一个大舞台——首次重建了白垩纪陆相百万年至十万年尺度气候演化历史,发现了各个时间尺度陆相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在温室气候条件下演变机制找到新证据。” 通俗说,通过松科二井这一“时间隧道”,中国地质科学家基本还原了白垩纪的场景。 此外,7018米的松科二井还揭示了松辽盆地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支撑大庆油田未来50年发展,保证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下一步,中国科学家将继续研发15000米国产超深钻探装备系列,做好我国超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以及大型含油气盆地科学钻探工程的选址和实施工作。 人类的征途不仅仅是星辰和大海,还有探索通向地球深处的隧道,更加贴近地聆听地球母亲的“心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