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襟江书院今与昔

 舍得斋主 2018-06-05
襟江书院今与昔
尹 路
  尹 路

  泰州是座小城,与扬州一水相隔,名气比不上扬州,却也是块福地,是为祥泰之州。旅游标语写得也很有意思,“泰州泰美,顺风顺水”,确实不假。从地理位置观之,泰州地处江淮海交汇之地,自古便是水陆要津。“汉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运海陵”,海陵指的是泰州,邗沟就是运盐河。运盐河自北向南,拨开扬泰两地,河西是扬州,向东便是泰州。

  打小在泰州长大,对故土的情感自不必多说。泰州人傍水而居,离不开水,黛瓦灰墙的古凤城,亦可称得上是一座秀美水城。当然,古城的韵味儿不只在水,更在其文化底蕴。古有“儒风之盛,夙冠淮南”的美誉,今有“教育之乡”的美称。谈起故土,乡音土调自是难忘,而烙印最深的,却是故土的文化。

  小时就读于襟江小学,曾听母亲谈起过襟江小学的校史。襟江小学的前身是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襟江书院,时任泰州泰兴知县的金以诚,忧国忧民,为使邑人“习圣贤经转之训、修孝悌忠信之风”,自捐廉以资膏火,倡建书院。有县志记载:“宋咸淳年间在泰兴建马洲书院,明天启中建凝秀书院,清乾隆时建延令书院,至咸丰初或毁或破,均名存实亡。咸丰八年,金以诚为培养纯儒及名宦,倡建襟江书院,从咸丰十年春三月至十一年六月,书院建成。”可谓来之不易。金以诚登楼而见长江,胸中翻腾起王勃的诗句“襟三江而带五湖”,遂取名“襟江书院”,意味深长。“以江为襟,博爱、博学”也是金以诚对所有襟江人的期盼。书院建成后,贡献匪浅,故而家乡人也都将书院视作一块桑梓福地。物理学家丁西林、地质之父丁文江、岩石学家王德滋、文学家朱东润等都曾求学于襟江书院。

  当时的年纪还不足以理解这种心怀天下的大爱,却也在骨子里暗暗生出了几分崇敬。小时候母亲带我去参观襟江书院,书院就位于如今的省泰中校内。地方不算大,1500余平方米。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学校没有开放内部参观,因而我也只是在墙外远远地瞥上了几眼。书院门口立着块展示牌,介绍其内部结构:整体呈长方形排列,左右两侧对称分布,从前往后在中轴线上分别建有大门、重门、讲堂、文昌魁星楼。院内规制齐备,有讲堂三间、宿舍二十余间。隔着黛瓦灰墙,我看不见里头的样子,心里却生出了千百种的画面。想象着百年前,这里曾坐满莘莘学子,奋笔疾书,先生谆谆教诲,和风吹动着他们的衣角。

  这想象时不时就冒出来,竟令我生出对这小小书院的无限向往。六年级时,襟江小学开设了两个实验班,一个是丁西林命名的“西林班”,擅长理科;另一个便是以朱东润命名的“东润班”,以文科为优势。当年有幸考入“东润班”,还曾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已然和东润二字沾上了边,离襟江书院好像也近了那么一些。后来,我考入了省泰中,日日上学都能见到襟江书院,却每每从其旁边走过,总觉不同,古老而又鲜活。

  金以诚“名臣纯儒、忠信济世”的目标和理念,赓续百年未竭,泰中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书院的精神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泰中人。曾就读于襟江小学,勉强算得上半个襟江人,又入读省泰中,书院的存在,于我已是一种习惯。后来考入复旦中文系,朱东润先生曾是中文系主任,冥冥中总觉得有什么在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回头想一想,书院竟是最深处的动力。襟江二字已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烙印,深深刻在我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