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力学算法是国产重负载机器人的技术瓶颈?

 懒人葛优瘫 2018-06-05

【文/廖文清】日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机器人业内人士向高工机器人网反应,现阶段一些负载超过20kg的六轴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算法存在不足:“由于没有添加动力学算法,因此国产机器人动起来就像在‘跳霹雳舞’,这会极大的影响机器人的效率和稳定性;反观进口产品,其运行的平稳程度就像在‘跳芭蕾’。

他说,大家熟知的机器人“四大家”均使用自行研发的控制系统,所以能够保证产品和系统间最大的匹配度,而很多国产机器人企业的控制系统都并非自研。“大家对于国产重负载机器人缺少动力学算法的问题大多三缄其口,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

事情的真相是否如这位业内人士所说,国产重负载机器人在控制系统的算法上还有技术瓶颈?为了弄清真相,高工机器人网向多家机器人企业求证:

“确实存在‘跳霹雳舞’的情况,”山龙智控总经理曾雨权说,“主要是伺服的震动抑制。由于负载较大的时候机器会产生谐振,这个时候控制器要用动力学算法算出谐振的频率,再在伺服器上进行补偿。”据曾雨权介绍,国内目前的控制器主要做了运动学算法,动力学算法这块虽然有在研究,但跟国外还是有差距。

当下的国产机器人厂家在控制这一块,一般只关注末端的轨迹是不是到位,对于轻负载或者是简单运动的场合而言没什么问题。而这类只关注各关节位置和末端位姿之间关系的控制叫运动学控制。”曾雨权解释说,“但实际情况是机器人会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惯性力、离心力、摩擦力、重力、外力、关节扭矩力的影响,真正要想把机器人的柔性控制做好,得建立这些力影响运动的数学模型,进而调整伺服增益。”

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力可能是变化的,所以得实时调整才能达到最优性能。而此前国内很多方案是基于脉冲的控制,不能实时调整。”曾雨权说,国产总线控制器和伺服也就这两年才开始,因此广大国内厂家任重而道远。

“国产起步晚,像‘四大家’的机器人早就是总线控制了。反观国产的总线控制,也就是ETHERCAT起来后才慢慢开始。目前国产的总线控制只是搭了个桥梁,算法的优化可能才刚刚起步。”曾雨权称,值得欣慰的是,相较于六轴机器人,目前国内四轴SCARA的控制技术跟国外是最为接近的。

纳博特CEO张晓龙则进一步指出,其实不是动力学算法的问题,而是参数辨识有问题。“国内机器人一致性不好,每个部件之间的摩擦力系数不一样,导致动力学参数用不上。动力学对参数很敏感,如果输入错误,会导致问题更严重,所以在这方面众多厂家都很谨慎。”

张晓龙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除非国内的本体加工,减速器,电机都达到很高的一致性。“说到底还是发展的时间短了,积累不够。程序和算法不是瓶颈,再有一年半载,工艺提上来,动力学应用很快就能上来。”张晓龙说,国产零部件发展很快,等减速器和电机在工艺和一致性方面都稳定下来,产业就成熟了。

同川科技总经理沈晓龙也证实,有一部分机器人产品确实缺少动力学算法。“动力学算法的融入比较难,而且关系到每家机器人企业的制造水平,牵涉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一般只用在自家的机器人上。此外需要现场调节的东西会很多,在国内不太好规模化。”沈晓龙表示,“由于涉及到机器人的一致性、匹配度,再加上繁琐的调试工作,因此从成本上来考量,规模化的难度很大。”

国内的一些生产轻负载机器人的企业也表示自己添加了动力学算法,但是 “一个好的伺服驱动就能替代动力学算法”,沈晓龙解释说,“因为这和伺服的性能也有很大的关系,轻负载机器人伺服的自动增益调节可以涵盖一些动力学算法的功能,所以国内的轻负载机器人无法体现出动力学算法的优势,但是重负载机器人的负载范围变化较大,对动力学的要求比较高,这样才能发挥动力学算法应有的效用。

不过,一位知情人士却告诉高工机器人网,国内在重负载机器人的制造上,硬件基本靠进口,既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价格优势。“国内机器人企业制造重负载机器人目前还无法实现盈利,供应链成本下不来,再加上重负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集中在汽车制造等领域,目前这些领域的终端用户对国产工业机器人的认可度并不高。”鉴于此,虽然国内正在对动力学算法进行研究,却没有合适的平台得以检验技术。

就这一问题,小编还将采访国内重负载机器人的主流生产厂家,也请各位读者留意我们后续的跟踪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