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家军天下无敌的秘密:令人发指的军纪,究竟严酷到啥地步?

 输入正确思维 2018-06-0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支用主将姓氏命名的无敌军队,一是岳家军,二是戚家军

不过岳飞的岳家军,是靠融合其他将领的精锐部队所形成的;而戚继光的戚家军,却是白纸上作画,硬是把一群农民和矿徒训练成了无敌之师,完全是一手草创。

戚继光究竟是如何办到的呢?有一点非常重要,那便是严酷的军纪。戚家军军纪之严酷,在明代可谓独一无二。

戚继光治军有个诀窍,那便是“杀”。你要是生在当时,光荣地成为戚家军的一员,先来看看你有多少次机会被杀吧。

临阵诈称疾病者,斩。临阵抛弃军器者,斩。埋伏作战,遇贼人不起以及起早者,队长斩,士兵捆打。

你若是鸟铳手,在演习或是实战中开枪开早了,斩;队长若发现不告发的,一起斩。你若是负责保护鸟铳手的近战兵,若鸟铳手阵亡,你也将会被斩偿命。

凡是临阵退缩者,允许甲长割兵耳,队长割甲长耳,哨官哨长割队长耳,把总割哨官哨长耳。收兵回营,查无耳者,斩。

一人退却则一人被斩,全队退却则队长被斩,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被斩。

当然了,不服长官者,令不行、禁不止者,杀平民冒功者,奸淫妇女者更是斩无赦。

此外,行军途中你若是尿急擅自离队小便者,割耳;喧哗说话者,捆打四十。训练也还有考核,凡成绩在中下的,捆打;凡兵逃走同队之人各自捆打。平时除了统一唱军歌之外,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不许拉家常煽动乡愁,更别说喝个小酒玩个牌啥的了。

其实,古往今来,但凡是无敌的军队,其代表将领无一不是军纪严酷,我们且来看。

战国时期有本名为《尉缭子》的兵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武经七书”之一,为后世无数的将领所推崇。这部兵书的核心就是两个字,“重刑”。书中鼓吹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能杀其半者,威加海内;杀十三者,力加诸侯;杀十一者,令行士卒。”

注意,这里所说的杀卒不是指杀敌人的士兵,而是杀自己的士兵。所以像白起、项羽等杀降大户,都算不上“威加海内”。

还有岳飞,军纪同样很是严酷。虽说民间流传甚广的“戚继光斩子”是纯粹的传说,可岳飞斩舅却是货真价实记载于宋代史学名著《三朝北盟会编》中的。

当时岳家军在宜兴,有百姓投诉他的舅舅姚某骚扰乡间。岳飞是个大孝子,于是便先告诉了母亲,并责备姚某说:“舅舅所为,牵累到我,如若再犯,我能容,怕军法不能容。”对此,母亲也曾苦苦相劝,此事就算过去了。可不料几天后,岳飞和部将押马行军,姚某也随之同行,突然,心怀怨恨的姚某飞马往前奔驰了数十步,拉起满弓,回身对着岳飞就是一箭,幸好没中。岳飞催马过去将其擒住,“令王贵张宪捉其手,自取佩刀剖其心,然后碎割之归。”

岳飞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后来宋孝宗在为其平反时,对其儿子岳霖说了句盖棺定论的话,“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张俊)韩(韩世忠)远所不及。”

还有隋朝开国第一名将杨素,性好杀人,每次打仗前都要故意挑错,帐前当场斩兵斩将,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可自己却“流血盈前,言笑自若。”两军对阵时,他也从不指挥整军压上,而是先派一两百人上去厮杀,务必要求取胜,不能胜而败下阵来的,不管剩多少,全部斩首。然后接着再派几百人上去厮杀,一直如此,直到取胜为止。

所以,杨素的部下对他极为敬畏,作战时全都抱着必死之心,以至于杨素戎马一生未尝败绩。

当然,说了这么多杀人不眨眼的将军,你可千万别认为光靠一个“杀”字就可以当名将了,要真如此的话,不兵变才怪。严酷如杨素,对跟随他征战的将士那是“微功必录”,上奏皇帝请功封赏。所以,在杨素手下当差虽有被杀的危险,可立功封侯的机会更多,因此隋朝的将士都愿意随他出征。

戚继光更是如此。

评论1

利益还是利益,赏罚分明,赏的足够高,罚的足够狠,并且真正落实到实处才可以实现。真实的历史,戚在世时还是赏罚分明的,过世后,戚家军主要在浙江一带活动,戚家的后继人都在新疆边疆根本管不到,军纪有所放松,但是军纪核心还在,奈何到了明朝末年只剩下区区四千,血战清军二万多一场。然后全军覆没从此世上再无戚家军。这里面的东西有很多值得思索的

评论2慈不掌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