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要求全面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坚决治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6类突出问题。 连日来,全国各地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围绕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打出一套“组合拳”,工作成效明显。 北京市针对当前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专门成立“全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工作小组”,协调多部门联合行动,通过“拉网式”摸底排查并建立工作台账、推出分类治理相关举措、建立健全以大数据平台为主的监管长效机制,分“三步走”开展集中整治。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同时,北京市还密切关注可能在校内发生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严查中小学“课堂不讲课后讲”的问题,严查各学校及教师诱导、强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的问题。对于公办学校参与、联合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办学的现象,将进行严肃处理。 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一标准两办法”,即《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上海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和《上海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为民办培训机构分类管理、准入管理、规范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同时,上海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竞赛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进行严查严管;对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培训活动中出现超前、拔高、抢学等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开展依法依规监管和处罚。 “一标准两办法”的实施,将与上海今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幼升小“公民同招”政策形成呼应。专家们认为,家长对于培训机构的追逐、对于参加杯赛考证的“盲目热捧”,主要是为了叩开民办学校的大门,获得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公民同招”则将帮助更多家庭理性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之路,真正着眼于人的成长,培养良好学习兴趣和习惯。 吉林省第一时间出台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专项治理行动。专项治理步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部署和排查摸底阶段,于2018年5月底前完成;第二阶段集中整改将于2018年年底前完成;第三阶段专项督促和检查将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 为确保专项治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吉林省建立起各部门联动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积极会同当地各有关部门开展合作,确保专项治理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陕西省西安市启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工作专项督查行动,对全市范围内民办非学历文化教育培训机构和全市范围内无证非法办学行为进行督查。本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对未取得办学许可证,也未取得营业执照开展校外培训的机构进行规范;对虽然领取了营业执照,但尚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规范,达到办学要求的办理办学许可证。 西安还对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行为进行规范处理,对校外培训机构举办、受托举办或变相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或升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测试、竞赛或排位赛、奥数赛等行为进行打击。 四川在全省范围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依法维护学生权益,坚决治理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行为,推动解决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问题,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目前,全省各地相继成立了联合工作组,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本行政区域内校外培训机构组织、招生宣传、教学管理等情况,查明问题、建立台账。对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查自纠,坚决杜绝中小学校和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的任何违规联系尤其是利益联系。对学生参加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情况全面普查登记,了解每一名学生报班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情况。 贵州省在全省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治理内容包括,校外机构资质,有无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消防安全许可证等。重点查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英语等)是否有“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贵州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等部门联合成立了贵州省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行动中,如发现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面对市内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多、分布广的现实情况,广东省广州市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拉网式排查,逐一核查登记,“一家一册”建立台账。广州全市统一建设排查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培训机构的证照情况、安全状况、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场地面积等情况,录入“广州市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信息平台”,由系统自动汇总情况,按校外培训机构存在问题的类别、所在区域、管辖的部门等分类统计。目前,全市已完成摸排校外培训机构6000余所、中小学校1200多所,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学生近26万人。 各地纷纷表示,将切实抓好下一步工作,牢牢抓住培训行为、培训主体两个关键,充分落实各级主管部门监管职责,聚焦难点,破解难题;做好课后服务,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缓解对校外过度需求;充分借鉴先行治理地区有效经验做法,避免走弯路。同时,高度重视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好政策释疑解惑工作,引导社会各界支持改革。 (本报北京6月7日电 记者董城、曹继军、张哲浩、吕慎、李晓东 见习记者杨心悦、王忠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