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八集

 江山携手 2018-06-09


 

其一、五律·赠清漓放舟兄

楚江闲鹤

 【下平十一尤韵】

 霜镜开晴滟,清漓任放舟。

云闲心绪淡,水阔笛声悠。

临牖敲寒玉,移山忘白头。

江天怀渭北,夜永看帘钩。

 

这是一首怀人寄远的感怀诗,起句以江天起兴,以“霜镜”喻江天,已经给江天气色笼上一层高洁清爽的气氛,暗示逍遥自适不为形役的人生境界。而“开晴滟”则又在此一境界上划开一道亮色,透出一缕清新灿烂的雨后阳光,展示了波光潋滟的江面景色,这一起兴的景色究竟意味着什么,真是一言难尽,即便是诗人本人,也只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感受,想要认真地推敲这样起兴的全部意义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兴”的效果吧,只好见仁见智了。二句承上,落到江面一点,“清漓任放舟”既是实景,又嵌入了所怀所念的朋友的名字,中间嵌入一个“任”字,则进一步强调了朋友的逍遥自适的人生态度。而单从景色上来看,这句所描绘的意境又与前句所兴遥相呼应,构成一幅深邃闲适的江上荡舟图,这个画面本身也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兴的符号。用一句常用语来说就是:接着兴!

颔联开始写人,可是这人与江天还是难舍难分的,先是高处落笔,一片闲云漫卷漫舒,就像舟子的闲适淡雅的心绪,或者说舟子的心绪就像这散淡自适的闲云,二者没有界限彼此交融。下联低处着色,写一望无际的江面,水天相连,江面上清音回荡,笛声悠扬,这景色不仅动了起来,还有了幽雅闲淡的声音相伴随,一个“悠”字表现了笛声的若隐若现,与头上漫卷漫舒的白云相映衬,一切都是若有若无可有可无的,进一步抒发闲适和散淡的心情。

颈联一转,告诉读者,刚才的一幕,是诗人的想象,或者说是诗人独立江天想到朋友的时候产生的那种轻松惬意的感受。至此所兴的意境基本清晰起来,江面上的一幕暗示了诗人对与这位朋友的友情的体味与感受。而诗人此刻,实际上是伫立窗前,遥望江天一色处怀想朋友。“寒玉”不知有否特指,从字面看来,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再一次渲染与朋友的友情或者朋友的生存状况的恬淡纯净,而“移山”二字则并非实写,是烘托强化这物我两忘的境界,一种恍如隔世临机忘言的神仙感受。

结句落到现实,诗人描述自己此时的活动,在楚江边上遥望渭北,怀念远方的朋友,这句与首句接续呼应,读者始悟江天一色白云悠远的意境实则是诗人怀人的思绪的伸展,诗人的感受里,那怀念朋友的心绪随着悠悠白云从楚江水天之际飘向了渭北朋友的心中。最后以兴作结,将漫无边际的思绪定位在帘勾之上,诗人痴痴地看着檐边的帘勾久久难以入眠的形象永远地留给了读者,当然也留给了远方的朋友。

全篇以淡色为主调,以江天闲云起兴,在淡色的背景里还有亮丽的雨后彩虹,暗示自己对朋友的友情的感受,结束以兴余味绕梁,足见诗人性灵一派的独特神韵,读罢不得不佩服诗人把握以景兴情的意境的那种进退自如的分寸感。

 

 

其二、七律,雪灾(旧作)

 西风钱塘

春风杳鹤绝佳音,萧气坚冰锁岭阴。

何事连疆飞缟素,忍看鸟道塞饥禽。

苍天未祭屠龙剑,寒士仍怀报国心。

不信铅云永蔽日,江山雪后更堪吟。

这首诗一看题目知是为雪灾而作,首句先想起春风,一“杳”一“绝”二字让人感受绝望,更何况绝的还是佳音。紧接下句描写雪灾的严重程度,“萧气坚冰锁岭阴”。萧气是从天上说来,漫天遍野人被笼罩在萧瑟寒气间无处可逃的感受,坚冰是从地上而来,大地被坚冰封锁,无处落脚,这样的形势下,人一点安全感也找不到了,虽然句句写景,没有人迹,但是字里行间句句关联人的感受人的视角。

颔联问句直接带出人的主观,进一步强调这场灾难的严重,“连疆飞缟素”,是大处着笔,用广角镜头写场面,铺排雪灾的波及面积。“鸟道塞饥禽”是特写,强调局部的紧张状况,进一步渲染那场铺天盖地的雪灾让人产生的无处可逃的绝望。而在这现象之上,还有诗人的主观,“何事”传达诗人的不满和关注,“忍看”渲染诗人的伤情和悲悯,这个客观的镜头加上诗人的主观视角,让无情的雪灾染上了一层人情味,开篇那种深深的绝望已经带上了悲天悯人的伤感,景与情开始遇合。

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报国热情和关注民生的情怀,“苍天未祭屠龙剑,寒士仍怀报国心。”一片愤激之情,一腔热切的愿望,磨刀擦剑,跃跃欲试。从节奏上还是神韵上都有贾岛的“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结句扬起,就着颈联鼓起的士气和与天奋斗解人危难的豪情,将这场令人绝望的雪灾的威力看得淡了许多,信心也大增。“不信铅云永蔽日,江山雪后更堪吟”,极为浓烈的浪漫色彩,渲染了人的信念和勇气,像一颗定心丸,鼓舞着灾区的绝望的人们,战胜雪灾,战胜恐惧,战胜消沉,战胜自己,一切都会过去,劫后余生的磨砺会带来真正的新天地新精神。

全篇以气势为线,贯通一致,由低沉抑郁渐渐上扬,转入高昂跃动,到结尾已是大气纵横,铺天盖地。热情和信念替代了悲伤和绝望,乐观的进取替代了听天由命,鼓荡人心,激扬情感,像贝多芬的《欢乐颂》一样的步步递进的情绪升腾过程,沉郁深重,节奏有力,给人脚踏实地的实实在在的鼓舞,韵调激昂,体现了信念的坚实执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三、七律缅怀先师胡云翼先生一

陈夫子

 辛勤述作见应稀,为爱明时谢采薇。

白首传经无赘语,青衿业绩有光辉。

长存郑注分真伪,且任今贤说是非。

欲哭无声高把酒,清风朗月送公归。

今年是胡云翼先生诞辰百年纪念,生于六零后的人,有幸与《宋词选》一起问世,在胡先生的《宋词选》的华荫庇护下成长起来。对于我们来说,胡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国学大师,有些抽象。可是对于此诗的作者陈夫子来说,胡先生却还是一个慈爱宽厚的长者,抗日护国的功臣,襟怀坦荡的学者,宠辱不惊的导师。据作者自述,这首诗作于胡云翼先生仙逝后不久,作者还没有能从深切的哀痛中平静下来。

起句从追述开始,记忆深处浮出恩师形象:辛勤述作,笔耕不断,“见应稀”表达对恩师独特感情,说恩师的勤奋非常罕见,直抒胸臆,流露了内心的难以割舍,也道出了恩师在作者心中难以替代的份量。二句承前,说恩师不是一个计较个人得失的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一介书生曾经投笔从戎,在伟大的抗战卫国的战争中,扛过枪流过血,作过叱咤风云的抗日司令,而不是流连书斋潜心学问的苍白无力的寄生虫。这句看似简单,却给我们刻画了一位有胆有识有志有节一腔热血且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这就更见其“稀”。“为爱明时谢采薇”说的极为含蓄谦逊,事实上诗人自注,恩师在抗战时期曾在枪林弹雨中身负重伤差点为国捐躯,把这样的胸襟胆识惨烈经历用低调平淡的语言信口说出,也传达出另一种更深层的意义,这应该也是胡先生对自己戎马生涯的一贯低调谦逊的看法对身边弟子的长期濡染的结果,在作者的眼中,其实先生的经历是非常惊心动魄令人敬仰的,但是习惯了恩师的低调说法,一向只把它说成是“谢采薇”而已。所以一句平实质朴简单低调的评述,也传达出了恩师的人格修养谦逊品性。

颔联写恩师的少年才气中年业绩晚年学养睿智干练,这里虽有“业绩”和“传经”对仗欠工,但不影响骨力神韵,活脱脱如在目前的,是胡云翼先生那倜傥风流的少年锐气青衿风采和白首传经的亲切慈祥睿智练达的形象,这形象从诗人的心底流出倾泻笔端,无心雕琢技巧刻意求工,只有对恩师形象的的记忆缅怀和对恩师一生业绩的向往钦佩之情。

颈联承上转折,述说恩师的见微知著的睿智识见和宠辱不惊坚定执着的人生态度,这句与起句第二句的低调谦逊相得益彰,从人格品性上进一步说明恩师的“稀”,恩师的胸襟气节“雅量胆识”令诗人深深地敬佩甚至崇拜,一“存”一“任”间流露出浓烈的感情色彩。随着结构的递进,诗人的情绪也越发地激动起来,主观气势越来越高昂,节奏渐趋明朗。

结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终于悲从中来,吞声痛哭,“高把酒”的高字用得极为传神,诗人悲痛欲绝的形象传达的十分准确清晰,想来是实写当时的情绪气氛,那副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撕心裂肺的痛苦写得十分传神,非有亲身体验不能如此精致,紧接着“清风朗月”虽属平实,但是此时用心确如明月,概括恩师一生不能尽言,唯有清风明月配与恩师为伴……

全诗气势一脉贯通,情绪步步递进,节奏由慢及快,画面生动传神,韵调低沉,激情奔涌,紧扣主题,散而不乱,尤其是几个动词的用法,极为传神,极具感情色彩,有很强的感染力。平水五微韵的沉郁忧伤的韵调节奏也为此诗的情绪增色不少。

 

其四、七律缅怀先师胡云翼先生二

陈夫子

 呕心沥血盛情稀,常数夷齐竟采薇。

濡翰匡时书带草,沉机应务椠生辉。

胸涵万卷评今古,笔扫千军辨是非。

喟叹阴阳相隔远,从公应对梦中归。

 

据诗人自述,这首诗写在恩师四十四周年忌日,四十四年,是个漫长的过程,四十四年可以洗去记忆的痕迹,洗去一个人的半生,但是这份漫长却丝毫没有冲淡诗人对恩师的深重感情。岁月流逝冲淡了心伤的血痕,岁月流逝冲淡了少年的激情,岁月流逝也冲淡了记忆中的苦难,岁月流逝还冲淡了对世态炎凉的偏执愤激,但是岁月的流逝却更加渲染了恩师头顶的光辉,岁月的流逝也使得回忆本身增添了更多的感慨和沧桑……

仍然是那低沉抑郁的微韵,仍然是那凝聚血色的心声。

起句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恩师形象已经很模糊抽象了,渐渐老去的诗人,忆起的是与恩师相处时的一种深切感受,而不再是笔耕不辍的勤奋身影,这恐怕也就是四十四年阴阳两隔的直接结果,身影模糊了,亲切慈祥的情分和呕心沥血的提携却更加重了情感的份量。二句写恩师长将伯夷叔齐的故事挂在嘴边,暗示恩师教诲弟子要看重高洁的气节、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品行,这里的采薇故事已经变了,对照前诗,我们看到了诗人成长的痕迹,前一首带着憧憬和向往,叙述恩师投笔从戎的慷慨义气,这一首却是带着无限的感慨,叙写恩师的高风亮节,从情绪到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颔联仍然写恩师业绩,与起句相似,比起第一首显得更加抽象。这里说恩师的风度习惯和行事作风,隐去了栩栩如生的身影和儒雅风流的举止,代之以更为主观的感受。从形象上抽象了许多,从神韵上却更加清晰准确了。用郑康成书带草之典故,一是以郑康成其人经历,暗喻恩师一生传经教授,桃李满天下,更主要的,是暗喻恩师一生坦荡正直,以浩然正气压倒邪僻,其身后声名虽历经磨难终于重见天日,这一暗喻也包含了诗人对与恩师身后声名密切相关的自身的坎坷遭际的客观看法,恩师声名的劫后余生,正是诗人现实处境的劫后余生,这里既有对自身磨难的沧桑感受,也有对自己忍辱负重坚决执着地捍卫恩师名誉的誓死如归的慨然正气的自负与认同,对自己虽历经坎坷磨难终于无愧于恩师教诲的欣慰和无怨无悔的安宁。“书带草”与“椠生辉”从字面和词性结构上看,对仗还是很“工”的,只是从内涵上说,“椠生辉”显得过于单薄,与“书带草”背后的深厚寓意不能相比,在承载的份量上看来有些失衡因而失之于“稳”。

颈联承上句接着叙写恩师品格,细品之下,这种抒发已经从具体转入抽象,从情绪上也渐进高潮,“胸涵万卷评今古,笔扫千军辨是非。”概括恩师胸襟气节魄力胆识,气势宏大激情鼓荡,“涵”言其阔达豪放,“扫”证其魄力勇气,“万卷”“千军”状其气势,“今古”“是非”赞其正道,“评”“辩”则叹服其卓越见识和清明心地。抒发了对恩师的崇敬与折服的强烈感情。

结句比之第一首要舒缓深沉的多了。想来四十四年的岁月沧桑阴阳两隔,真的冲淡了那种肝肠寸断的剧烈痛苦,代之以深重平实的怀念追忆,无数次梦中相会,诗人已经习惯了与恩师的这种新的相处方式,从中得到很大的安慰,所以诗人期待着快到梦里,在那里再一次聆听恩师的教诲,再一次感受恩师的亲切,再一次重睹恩师的面容,再一次领略恩师的风度气节……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浓郁,气氛深沉跌宕,节奏舒缓凝重,语言大气流畅。相比之下,倒是感觉起句两句的力度与后面的内涵相比稍嫌不足,有点头轻脚重之感,多少影响了诗的整体结构的平衡,不过我只是能感觉到这种不足,尚不知如何修正才是最好。

 

 

其五、七律  说亦无言 

刘源春 

欲说还休暗踱圈,温馨国里大潮喧。

千诗不尽相如意,万赋难陈孔雀冤。

肉多人自嫌肥腻,爱重情犹弄瘦烦。

若是花无心向蝶,抱魂归去醉桃源。

 

要真正理解这首诗真的很难,不熟悉诗人,不知道背景,而这首诗乍看之下就知道有一定背景的,诗人完全是有感而发,所以十分难解,但是这首诗如此感动我,于是乎不管其背景如何,就按照我的理解,按照诗本身的逻辑来领会欣赏好了,如有不当之处,在此先向先生致歉。

对于人性种种负面的特点,诗人是见惯不怪,早已无可奈何不想多言了,题目也说说亦无言,应是此意。所以起句直抒己见,抒发自己欲说还休的无奈,“暗渡圈”的意义并不好猜测,但是能感受到诗人对于这种束缚这种圈子的羁绊的不满,我们权且把圈理解成人际关系里个人主观的碰撞制约和复杂牵绊,或者也可以说人的主观欲望自我呵护的本性套在人身上挣脱不掉的枷锁。对于这种种束缚产生的制约和牵绊,诗人是带着沉重的心情努力将它看淡的。二句紧承上句,点出本意,“温馨国里大潮喧”,似乎指一方净土遭到物欲横流的浩劫,诗人十分厌烦,诗句字里行间也带上了几分嘲弄轻蔑的口吻。想起前几天诗词笔会上的谩骂诗友事件,我对这句很有共鸣,温馨的诗国掀起了轩然大波,搅起了冲天恶浪,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明争暗斗出手很低,一片喧嚣狂犬吠天,骚人墨客失望至于寒心,实在令人齿冷。

颔联继续细数个中细节,描摹人面欲心带来的各种冲击。“千诗不尽相如意,万赋难陈孔雀冤。”眼高于顶,百看不惯,用相如这个典故,有反讽之意,嘲笑那个谁的诗也看不上眼的高才“司马相如”,凌驾于他人之上,孔雀似有所指,从诗面上来看,当指这自视甚高的白眼相如了。因为个人恩怨殃及众人,呼天抢地大棒横抡也解不了自己的心头之恨不白之冤。呵呵……这看起来就更像是笔会背景了啊。

颈联一转,感叹人性之劣,贪欲之乱,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原则是非,一切受本能所制,肉多了,人就会百般地挑肥拣瘦不知深浅。对句更有深意,将爱与情分开来说,爱之不存情将焉附?可是情偏偏不识好歹,爱意重了,情又出来制造麻烦。把一个本是同一体的两面的东东分开来说,暗喻这种作风的荒唐和危害,在此诗人深刻洞察到人性冲突自相残杀的实质,当人被本能贪欲所左右的时候,会干出左手对付右手的荒唐事情,做出与人的欲望或者愿望背道而驰的举动,具体到一个人身上,是他的贪欲为他的愿望设置了障碍,外化到人际之间,则是害群之马为了个人的贪心或者得失计较搅混了一池清水,让众人难得安宁。本来是应该相互依存的东西,却偏要生出是非左右互搏,害人害己。这个对句之间内涵上有个递进过程,余韵深远,含义无穷,细细品味深见诗人悟性哲心。

结句与起句遥相呼应,又落回到欲说还休的无奈和与世无争的淡泊上来。“若是花无心向蝶”从结构上看是个很特殊的句式,一般的七言应是前四后三的句法,可是这句却有前三后四的迹象,读来节奏突变,让人耳目一新之际,接入结句“抱魂归去醉桃源”,使得结论似的尾句显得很有分量,因为前句是一个有些倾斜失衡不能自足的句子,必须和尾句合起来才能平稳,从形式上说,就把结句两句之间的联系压得更紧,突出结论。从全篇布局结构来说,首二句之间的现象描述有一点因果关系,颔联平面对仗,颈联有递进深化的过程,因此连接比较紧凑,尾二句用这样前面失衡的句法,使得尾二句也紧凑起来,与颈联的节奏相平衡,技法精湛,功底深厚,结构能力极强,令人叹服。

当然,我不认为这是诗人有意推敲的结果,应该完全处于无心而为,更见诗人的敏锐感觉,否则颈联的精致深化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全篇布局的平衡,尾句不做调整,按照一般的句法,就会显得松散。律诗不仅求精更要求工,而工稳的主要方面就是结构的平衡,有时候别出心裁地想出新颖精致的句子,反而会影响全篇的整体美感,形式上要如此协调,气势风骨上更是如此。因此,不用说别的,仅就这结构布局的无懈可击,此诗也堪为上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