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杨绢野螟分布危害以及防治

 深海之星ccpsl0 2018-06-09


黄杨绢野螟,分布广泛。一年可繁衍三代。四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7月中下旬产生,第二代幼虫9月上中旬再生第三代。其主要危害黄杨科植物,如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朝鲜黄杨以及冬青、卫矛等植物,其中又以瓜子黄杨和雀舌黄杨受害最重。以幼虫食害嫩芽和叶片,常吐丝缀合叶片,于其内取食,受害叶片枯焦,严重的街道被害株率50%以上,甚至可达90%,暴发时可将叶片吃光,造成黄杨成株枯死,影响市容,污染环境。


综合防治:黄杨绢野螟是一种为害逐步加重的危险性园林害虫,是黄杨类植物上的恶性害虫,应引起警惕,注重防治。对其防治需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搞好检疫,注重人工防治,并适时合理用药。该虫寄主仅限于黄杨科,且成虫飞翔力弱,远距离传播主要靠人为的种苗调运,因此搞好检疫,杜绝害虫随苗木调运而扩散,可有效控制该虫蔓延危害。


搞好人工防治

(1)冬季清除枯枝卷叶,将越冬虫茧集中销毁,可有效减少第二年虫源。

(2)利用其结巢习性在第一代低龄阶段及时摘除虫巢,化蛹期摘除蛹茧,集中销毁,可大大减轻当年的发生危害。

(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在成虫发生期于黄杨科植物周围的路灯下利用灯光捕杀其成虫,或在黄杨集中的绿色区域设置黑光灯等进行诱杀。

防治方法:采用捕捉手(新型生物杀虫剂)3000倍液,7天1次,共3次,对防治初期幼龄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捕捉手生物杀虫剂

合理用药

用药防治仍是控制该虫的重要应急措施。搞好虫情测报,适时用药,用药防治的关键期为越冬幼虫出蛰期和第1代幼虫低龄阶段,可用捕捉手(新型生物杀虫剂)3000倍液喷雾。连续防治两遍效果极好,两遍防治时间间隔两周,以解决世代重叠问题。喷药应彻底,对下部幼嫩叶片也不应漏喷。



捕捉手生物杀虫剂

保护利用天敌

对寄生性凹眼姬蜂、跳小蜂、百僵菌以及寄生蝇等自然天敌进行保护利用;或进行人工饲养,在集中发生区域进行释放,可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危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