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家待见哲学吗?

 全性保真 2018-06-11

问题主这个问题大约来自于“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种奇怪的观点...但凡对数学、哲学有个大致的认知,都不会提出这种问题。当然,如高斯那般认定“数学是上帝的语言”的数学家除外。


第一点,实际上数学和哲学是独立且关联的。大体二者都是表示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而客观事物运动性(或者说是发展性)和表象的不同,映射到哲学与数学上又不一样:想通的是思想,不同的是研究的方法。换而言之,哲学是具有普通性的------因为哲学谈的是“真理”,只要是真理就是具有普遍性的。此种概念引申到数学上,如2+2=4,便是数学真理,但是对“2+2=4”的证明,又是使用的哲学思维上的“辩证论”。用B.德莫林斯(B.Demollins)的话作为注脚是非常合适的:“没有数学,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人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而没有两者,人们什么也看不透”。

第二,西方早期很多哲学家实际上也是数学家。早期的亚里士多德等就不提了,这里主要谈谈莱布尼茨和罗素,英美之哲学不出“经验主义”和“实在论”。而这二位的哲学成就,便是反应在数学和逻辑上。为什么提这两个人,按牟宗三先生提出的新式西哲的划分概念中(柏拉图传统的古典西哲;莱布尼茨、罗素的传统;康德的传统),莱布尼茨、罗素的传统被视为西哲传统的骨干。而有意思的是,这部分哲学传统成就集中在罗素------数学原理集大成。

更加仔细的来说,便是莱布尼茨把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逻辑以代数的方式表达出来:即数学中普通逻辑的A.E.I.0的四种表达式:

  • A命题与E命题二者决不能同真,即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但二者可以同假,即当一个假时,另一个可真可假。这种关系逻辑上称为'反对关系”

  • I命题与O命题二者不能同假,即一个假时,另一个必真,但二者可以同真,即当一个真时,另一个可真可假。这种关系逻辑上叫做“下反对关系”

  • A命题与O命题决不能同真或同假,即一个真时,另一个必假,一个假时,另一个必真。这种关系逻辑上叫做“矛盾关系”。E命题与I命题同上。

  • A命题与I命题,全称真,特称必真。全称假,特称真假不定。特称假,全称必假。特称真,全称真假不定。这种关系逻辑上叫做'差等关系“

这就是以数学解构哲学的具象化-----用代数方式把传统逻辑形式化,从而进化到逻辑代数,进而衍生了一个逻辑系统。而这,亦是近代符号逻辑的第一个阶段。(真值函蕴系统)。

相对的,莱布尼茨哲学传统中,那些非抽象的哲学,不能以逻辑分析来处理的问题,比如价值,观念抑或是思想,这就是向道德、宗教上靠拢了。这也就是哲学和数学相互区别的一个证明。


所以,数学很多方面,都是使用的哲学思维,而在某些方面,二者又是互相独立却别的。基于此种关系,正常的数学家怎么可能会不待见哲学?至于所谓的“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大概也就似某某品牌的广告语一样,听听便罢了。如果把这种说辞当真,那可真就是会令人发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