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考试季。莘莘学子各个摩拳擦掌,准备奋力一搏,向心中的梦想发起总攻。读书学习虽没有捷径,但要用巧劲攻坚克难。今天,我们来向几位名人大师们讨教,看看他们如何找到妙法,让读书学习事半功倍。 钱钟书 笔记学习法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年轻时喜欢读书、热爱学习。有人说,钱钟书记忆力很强,且过目不忘。而他本人却并不认为自己有那么“神”。他曾说,自己只是喜欢读书,肯下功夫,在读书做学问时,他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有时甚至还会读三遍四遍,并且在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钱钟书认为,一个肯学博学的人,在学习读书方面既要做到博览,同时还要学得扎实。他阅读书籍所写的札记,不计其数。 此外,钱钟书还主张在读书和学习中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正是这种科学渐成体系的学习方法,使他不仅读的书很多,知识也学得十分扎实,不易遗忘。 1929年,钱钟书以外语和国文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其中,英文更是考了满分。随后,他出国深造,获得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 毕业回国后,钱钟书开始了学术研究。但他的学习习惯依旧没有改变。在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他所用的资料、记录下的学习笔记足有几麻袋。夫人杨绛说,钱钟书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钱钟书却说,边读书边做笔记的方式对他的学习十分有助益。“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顾颉刚 质疑学习法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读书做学问时,十分注重自己评判性思维的养成,他时常在读书学习时,提出问题和质疑,并形成自己的思考。顾颉刚主张读书学习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他说,要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 顾颉刚曾在给青年学生的一次演讲中分享了自己读书学习的经历,他说,读书的时候,要随处生疑,要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想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这样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培养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一门学问自然就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识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管我们的思想。” 1916年,顾颉刚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他时常与胡适、钱玄同等人书信来往,讨论古史、伪书、伪事等问题,开展对学术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质疑。也正是如此,他最终写成“古史辨”论文,成为古史辨学派创始人。 为人师后,顾颉刚不出怪题,开卷考试的方法深得学生喜爱。他出的考试题目很宽泛,给学生空间以独立思考。不过,据他的学生回忆,顾颉刚先生评分只有一规定:“抄我观点者,替人家背书者,低分;自有观点者,或驳我观点能自圆其说者,高分。”顾颉刚的学习考试充分体现了他“教育本就应该是启发人之思考,而不是灌之以书本”的思想。 钱穆 背诵学习法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也在读书学习中自寻其法。幼年学习时格外喜欢看文学历史书籍,据说他在9岁时就能背诵《三国演义》。 钱穆在求学过程中,一向认为读书学习要深入扎实,“须全读不宜选读,盼能背诵”是他的学习经。钱穆认为,“读书,是为了‘做高境界的人’!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是提升人生境界最佳方法之一。”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人要通过读五种类型的书提升自身修养,一是修养类书籍。他说,人的自身修养就像花草,既要修剪枝叶,又得施肥浇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当心照顾,便决不会开出好花来,甚至根本不开花,或竟至枯死了。而能够提升修养的书,他首当其冲推荐了论语,其次是孔孟两部书。 二是欣赏类书籍。他觉得人生本身需要欣赏,而且需要能从高处去欣赏,最有效的莫如读文学作品,尤要读诗。 三是博闻类书籍。钱穆认为,学习就是一件能让人充满兴趣的事情,无论是史传游记,还是科学哲学,性之所近,自会乐读不倦,只有这样,人才能增加学识,广博见闻。 四是新知类书籍。他认为,人应该随时在时代中求新知,要学习一些新鲜事物和文化。 五是消遣类书籍。如小说、剧本、传奇等,钱穆强调,虽然是消遣类,但读这些书时也不可选读,要全读,好的章节也可背诵,因为自己在年幼时就曾因为背诵《三国演义》而走上历史学研究的道路。 上个世纪80年代,钱穆的孙女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曾写信向祖父请教读书学习的问题。对此,钱穆在回信中说道:“《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四书章句集注》为主。《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他以自己的读书学习体会,向孙女言传身教。晚年时,钱穆仍能够背诵《史记》,可见其学习研究功底之深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