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8岁丧母,20年后拿到母亲遗书,用钢针在左臂上刺下烈士名字!

 蛟龙戏水mafqr7 2018-06-13

在四川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电影《赵一曼》也深深烙在每一个人心里。

赵一曼是黄埔军校六期学员,毕业后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不幸的是,1936年8月在与日寇的斗争中,被捕牺牲。在向烈士致敬的同时,赵一曼牺牲前留下了一封遗书,当中提到了自己的儿子:宁儿,这个让母亲牵挂的孩子命运怎么样?

赵一曼在遗书中提到的宁儿,其实就是与丈夫陈达邦的生子陈掖贤。

因为工作的需要,在1930年,陈掖贤出生后不久,其母亲赵一曼同志就被党组织派到东北进行抗日斗争,聚少离多,儿子宁儿寄养在大伯父家。因为觉得有寄人篱下的感觉,陈掖贤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

六年后,母亲牺牲,这个时候陈掖贤才八岁。年少的孩子,还不知道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在解放后他的亲姑姑陈琮英,为了让侄儿学到更多的知识,送陈掖贤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业学院任教。

虽然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但父亲已经再婚,还有了其余几个子女,所以陈掖贤与自己的父亲关系并不好。而对于母亲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继续,但由于条件限制,直到20年后,组织上才经过多方确认之后,找到了赵一曼同志在遗书中写到的宁儿。

1956年,28岁的陈掖贤终于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亲眼看到了母亲留下的遗嘱,遗嘱很简单:“宁儿,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妈妈已经牺牲了!”

这封不满20字的遗书,让这个母亲眼里的宁儿看后哭得死去活来,本来性格内向的陈掖贤在这一刻彻底爆发了出来,对于母亲的思念,化作了悲痛的泪水。

当场用钢针在自己的左臂上,狠狠的刻下了赵一曼三个字,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不舍与思念。

赵一曼同志当年遭到敌人迫害的时候,心中不知道有多么想念自己的孩子,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走的时候,想想也是多么的不舍。

在确定身份之后,组织上曾多次让陈掖贤去领取母亲的烈士抚恤金,但都被拒绝了,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于这样的关照,不知如何对待。这些都是母亲用鲜血换来的,抚恤金无论拿来做什么,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母亲。

不仅如此,陈掖贤还教导自己的女儿不要以烈士后代自居,要给组织上添任何麻烦。自己的事要自己办,不要给国家添麻烦。你的奶奶为自己的事业献出了生命,不好好做人,就对不起你奶奶!

赵一曼同志的英勇事迹被传颂,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