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百一十九|新朝改制(上)

 喝一杯高山绿茶 2018-06-13



汉平帝死了,王莽是怎么想的?


当时的王莽已经被成功地包装成“汉代周公”,权势和声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天子的水平,唯独缺一个“天子”的名号而已。现实情况是,王莽只要轻轻踏出一小步,捅破这层窗户纸,就能彻底断送西汉的国运。


王莽心里肯定想过要成为天子,这是人世间至高的追求,很难有人不对此动心,何况,是王莽这样的野心家。


但是,直到汉平帝死去的时候,王莽都将这种欲望隐隐藏在心底,从未公开显露出来。他的所作所为,专权、打击异己、甚至控制皇帝,在霍光这样的前辈的光辉下,很好地把他的野心遮掩起来了。包括王莽家庭成员在内,没有人曾觉察到王莽心底的这股异动。他的儿子王获之所以要联络卫氏,就是因为想到王家迟早要将权力交还天子而所做出的权益之计。王获到死也未能发觉,杀死自己的,正是父亲心中的天子之梦。


如今,汉平帝死了,天子之路已经无比清晰地呈现在王莽的脚下,王莽自然不会放弃,他的欲望也无须再隐藏。


从居摄到天子


汉平帝死后,王莽要当天子,客观条件几乎都已经齐备了,但还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性问题。


对此,王莽和他的小伙伴们原本不想搞得很复杂。不就是层窗户纸嘛,简单粗暴点直接捅捅破不就完了?于是,他们迟迟不立新天子,并安排手下在武功县搞了一出“符命”的闹剧。


据说,当时武功县在疏浚水井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白石头,上圆下方,赫然写着八个大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人为搞出来的。但经过王莽一党的炒作,这件事就成了有重大意义的政治事件了。于是,王莽让公卿将此事报告给太皇太后王政君——毕竟,形式上,在天子缺位的情况下,太皇太后是天下之主。


但王莽和他的党羽未曾料到的是,王政君竟然驳回了。她大怒道,这是欺骗天下的行为,你们怎么能干出这样的事来——她的心还在老刘家,并不支持王莽代刘氏为天子。这让王莽结结实实吃了个瘪。但贼不走空,既然已经搞了这么出闹剧,跪着也得演到底啊!于是,王莽跟王政君软磨硬泡,终于搞了个“摄皇帝”的尊号。


吃了亏的王莽回家进行了认真反思,这次失败确实是因为自己的手法太粗暴了。成为天子是件很严肃的事情,还是得审慎计划,周密行事。痛定思痛,他重新设计了技术性细节。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成为天子的方式,二是成为天子的时间。


首先说方式。王莽是周公,不是周武王,不能靠武力“讨伐”夺取皇位,只能靠智取。不过幸好,这在历史上也有先例可循,那便是五帝时代的“禅让制”:由天子在普天之下选择贤能之人,将权力移交给他。


所以,汉平帝之后,刘汉还得再推一个代表出来,这个人要负责代表刘氏皇室将天子之位“禅让”给王莽。


除了方式,时间也很重要。不能太久,夜长梦多,容易出事;也不能太快,一上来就禅位,难免遭受天下非议。不过,这一点,王莽可能早就计划好了。他把自己新王朝的建国之年定在公元9年,禅位大典则安排在前一年,即公元8年举行。


为什么是公元9年?因为这刚好符合儒生集团有关“三七之厄”的说法。所谓三七之厄,就是说,西汉在建国(BC202)二百一十年后(“三”乘以“七”十),要遭逢一次极大的灾祸,甚至有灭亡的风险。而这刚好是公元9年(由于公元纪年中是没有“公元0年”的,所以BC202到AD9刚好相差210年)。


方式和时间一定,那么继承汉平帝之位的继承人的标准便定下了:越容易操控越好。于是,成年的宗室成员都被排除在外,甚至连青少年能懂点事的都无法入王莽的眼。最终,年仅2岁的孺子婴成功入选,在汉平帝死去的次年成为皇太子(孺子婴始终也没正式成为皇帝)。


到这个时候了,王莽的野心再也不遮遮掩掩了,他甚至将当年的年号都改成了“居摄”——天下无天子,王莽“居摄”行皇帝之事——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就要当天子了。


当然,这种举动是有风险的,天下还有不少反莽的势力存在。公元6年,宗室刘崇举兵起义,但由于力量不济,很快就遭致了失败。但这拉响了反莽起义的号角。次年,汉成丞相翟方进之子翟义率兵起义。这次起义的规模和影响都很大,义军最盛时达到过十多万人,对王莽造成了很大的震动,一度让他连饭也吃不下。但即使如此,他仍然不忘给自己脸上贴金,抱着孺子婴去祭坛和宗庙祷告,自比周公,说翟义之乱就如周公当年的管蔡之乱一样,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随后又装模作样地派出手下,晓谕天下,说自己终究会把大权还给孺子婴,以平息反对派的怒火。最终,翟义的起义还是被武力镇压下去了,大局仍然掌控在王莽的手里。


始初元年(AD8),在王莽设计的时间表上是“禅位之年”,各地又不出意料地涌现出一批祥瑞,包括齐郡出的新井、巴郡发现了一头石牛、扶风冒出一块仙石等等。当然,汇报这些祥瑞的人,要么是王莽的党羽,要么是想拍王莽马屁的人。更精彩的还在后面。一位名叫哀章的混混,精心设计并打造了一个铜柜,贴了几道符,搞得神神叨叨的,伪装成“天降神柜”的样子。柜子里面则放着一道策书和一幅图,里面托汉高祖刘邦之名说王莽是真天子,太皇太后和刘姓宗室都应遵照天意行事云云,为王莽篡位造声势。当然,哀章之所以大费周章搞什么铜柜,主要还是想为自己捞点好处。他在图书里还添上了辅佐王莽的十一位大臣的名字,这包括了当时的八位重臣、哀章自己以及两个瞎编讨彩头的名字“王兴”和“王盛”——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夙愿。


这个马屁拍到了王莽的G点。王莽一看铜柜,欢欣鼓舞,觉得时机成熟了,把去年为平叛刚刚许下的还政刘氏的诺言丢到了九霄云外,上书太皇太后要做“真皇帝”。


王太后之前一直受到王莽的蒙蔽,到这个时候才发现王莽的狼子野心,当下大惊失色。由于孺子婴一直没有即天子位,西汉的最高皇权象征——传国玉玺由王太后保管。为了拿到玉玺,王莽派出了太后比较喜欢的王家亲戚王舜,却遭到了王太后的激烈反抗和唾骂,甚至说出了“我是汉朝的老寡妇、早晚要死、打算跟玉玺一同入土”的话来。然而,胳膊拧不过大腿,老寡妇有威望,但没有实力啊!无奈之下,王太后掏出玉玺,“投之地”,还是交了出来。


据说这一扔,还把玉玺摔破了一个角——但这已无碍大局了。即便王太后真的和玉玺一起入了土,也无法阻挡王莽称帝了。


公元9年正月初一,王莽正式“顺符命、去汉号”,改国号为“新”,登上了天子的宝座。而最后一任西汉太子孺子婴则成为了新朝的“定安公”。仪式上,王莽还亲自握着孺子婴的手,流了几滴鳄鱼的眼泪,说了一番“自己迫于天命,不能效法周公致政成王的故事,非常痛心”的话。


孺子婴是彻彻底底的政治牺牲品。为了避免节外生枝,王莽下令将他关在一间四壁合围的屋子里,还告诫他的奶妈不能和他说话——把这个孩童彻底养成了一个废人。


刘氏宗室成员的处境稍好一些。鉴于王莽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担任郡太守的刘氏都被下令调任为谏大夫,剥夺了实际的权力,各诸侯王及其后代的爵位也被剥夺。不过,整体来说,王莽对刘氏还算“宽大”,并没有大规模地诛杀行为。


而另有一些人则成了大赢家。一位名叫“王盛”的长安街头大饼摊摊主,看见一队城管——不是,是官兵——气势汹汹地朝他走来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极度害怕的,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官兵不是来找他饼摊的茬的,而是来抓他去做官的——而且,还是“前将军、崇新公”这样的大官。而另外一位名叫“王兴”的看城门的小官,也同样坐上了火箭成为新朝的“卫将军、奉新公”。


当然,获利最大的投机者自然是哀章。王莽登基后,为了维护“天降神柜”中符命的神圣性和完整性,他完全按照其中的说明来任命大臣。由此,哀章跻身四辅之一,与烧饼摊主和城门小吏一同进入了帝国权力中枢。


王莽改制


成为了天子的王莽,没有忘记自己身上背负的儒生集团的期望,开始对中国进行一次大刀阔斧、轰轰烈烈的改革。


这次改革,是几代汉儒一直以来的梦想,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历法等方方面面。


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因为这牵扯到西汉末年中国社会的核心矛盾,可以说,改革的成败90%以上取决于经济改革。


我们前面说了,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奴婢买卖的情况日益加剧,脱离了社会发展的正常轨道,逐渐导致阶层矛盾愈演愈烈。汉儒看到了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的生活差距,决定通过复古周朝制度的方式,来尝试解决这一核心问题。


在经济领域,王莽改制主要的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当其冲,自然是土地改革。王莽仿照周朝的“井田制”,下诏建立“王田制”。该制度规定,土地不得买卖,而是由农家根据自家男丁的数量,由国家授予对应面积的田地进行耕种。若一家拥有男丁八口,则可享有九百亩的耕地;如若男丁不足八口,但实际控制土地超过九百亩的,就需要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匀给那些没有土地的人。该制度与汉哀帝时期推出的“限田”政策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更加激进,在实质上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并以国家暴力机关为后盾,强制实施,意图从根上断绝土地兼并的可能性。由于王田制倡导土地国有,因而被许多现代学者认为是具有原始的“社会主义思想”的。


除王田制之外,针对同样旺盛的奴婢买卖,新朝也推出了相应的改革政策。王莽认为——也是秉承了儒家的古典人文思想——西汉末年对奴婢的买卖及虐待是违背“天地之性人为贵”这一基本准则的。因此,奴婢买卖是不应被允许的。于是,他下诏规定“奴婢私属”,即,将之前视为私人财产的奴婢定性为“私属”,不得买卖,去除了奴婢身上的财产属性。这与汉哀帝时代提出的“限奴”相比也是激进了许多。


第三个方面,是加强市场监管,打击投机倒把。新朝仿照周朝设立“泉府之官”而建立起“五均”制度。具体办法是在首都长安及全国五个一线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当地工商业的经营,征收税款,并管理和调整物价,定期对市场物价设定标准价格“市平”,若市场实际价格低于“市平”,则说明百姓能够以较低价格购买生活必需品,五均官就无须出手,而一旦市场实际价格高于“市平”,五均官就会通过将政府仓库内的物资出售,来平抑物价。这一条的出发点同样是为了保障下层百姓的利益。


以上几条拥有一个相同的基本出发点,即“齐众庶,抑并兼也”——为了减小贫富差距,抑制富豪的兼并行为。这些政策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激进的,是针对西汉末年社会问题所下的一剂猛药,也是王莽改制的核心内容。


第四,是实行具有国家垄断色彩的经济政策来扩充中央财政来源。这些政策包括盐、铁、酒三项由国家专卖,铸钱由国家专营,向取利于名山大泽的相关从业人员征收山泽税,以及由五均官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总计六项,统称为“六筦”。六筦中,除政府贷款外,主要还是为了提高中央财政的收入。

最后要提到的一点,是币制改革。王莽时代的币制改革,在其“居摄”时期就开始了。他先是在汉朝一直沿用的五铢钱之外,增铸了大钱、契刀和错刀,同时规定列侯以下不准私藏黄金;正式登基后,又觉得“刘”字由“金、卯、刀”三字组成,于是又废掉了五铢钱和刀币,又推出了宝货二十八品的复杂货币体系;次年发现这宝货体系实在太复杂,推不动,只得废除后改为实行大、小钱制度;几年后,又废大小钱,作货布、货泉。


客观地讲,这些政策中,不乏好的内容,针对性强、思路鲜明。但是,正如大家所知的那样,这次改革没过多久就彻底失败了。为什么?原因比较复杂,待我们下篇细细说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