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扇坠...

 liangdatushu 2018-06-13

 

幽山扇话(五) <wbr> <wbr>扇坠

清  白玉梅花书卷扇坠

 

幽山扇话(五) <wbr> <wbr>扇坠
清乾隆 白玉雕龙纹扇坠

  

 幽山扇话(五) <wbr> <wbr>扇坠

黄玉留皮蝠扇坠

 

幽山扇话(五) <wbr> <wbr>扇坠清  牙雕诗文山水扇坠

  

幽山扇话(五) <wbr> <wbr>扇坠
骨雕老扇坠

 

幽山扇话(五) <wbr> <wbr>扇坠

民国满绿翠竹纹扇坠

 

 

南国佳人佩,休教袖里藏;

随郎团扇影,摇动一身香。

这是蜚声文坛的《桃花扇》一剧中的一首诗。说得正是扇坠。

顾名思义,扇坠即是扇下之坠,多系于团扇,但折扇也串扇坠。据考,扇坠早在宋朝时已使用,至明朝盛行,清代流行。曩时,文人把玩,佳人喜欢,不失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惜至民国,此物渐成绝响,风月远去,呜呼哀哉!

今从少量幸存的明、清团扇成扇观,大多在扇柄下端留有小孔,就是串联扇坠之用。折扇之扇坠,于和尚头扇钉处,用小环扣之为多,也有用丝线连于其他形制折扇轴头的。

明、清扇坠,玉为多,然也有琥珀、象牙、伽南、沉香、犀牛角等稀罕物组成。她小巧玲珑,剔工镂雕,诗书画印,缤纷绚烂,富有情趣,可谓美至极致!

数年前春日,我往福州路访旧书。访得十余年前出版的一册《上海文博》。书中载道:“1993年卢湾区打浦桥明代顾氏墓随葬的折扇、扇面、扇骨多朽烂,3件圆雕玉扇坠却保存相当完好。一件为白玉执荷童子扇坠,高5.2厘米。童子面相圆腴,身穿对襟长衫,下着宽脚裤。右手于胸前握襟,左手折上举,紧握莲梗。莲梗垂于后背,背后盛开一朵荷莲,出土时用丝带同扇轴头相连。一件白玉双体鸟扇坠,长3.6厘米。鸟颈粗短,鸟体丰满,出土时穿一金链与折扇轴头相连。一件白玉双体鱼形扇坠,长4.8厘米,双鱼相连,素身无鳞,吻前凸,鱼尾分短叉,腹鳍、臀鳍、尾鳍用阴刻线表示。出土时与折扇轴头相连。”

出土文玩,史痕斑斑,佐证了明朝扇坠之状、之形、之美,为古时折扇也使用扇坠之论提供了证据。事实上,明万历人高濂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亦曾喟叹:“明代后期文风儒雅,曾流行一种扇坠的玩物!”

扇坠,不仅质贵文心,而且也是古代爱情的信物。她曾撩拨了旧时文人的情思,成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抹靓色。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第一回即道:“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经典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写扇坠,英台央师母做媒,并把自己的玉扇坠(蝴蝶形)作为定情信物,交与师母,寄下对山伯的一片情思。在古典戏曲《玉环记》中,书生韦皋与玉箫两人互赠玉环与金扇坠,言为定情信物。孔尚任先生在《桃花扇》“访翠”与“眠香”两齣中皆写扇坠,候方域抛扇坠至李香君楼上,一缕情思天可见。那秦淮八艳的香君,别名也取了个“香扇坠儿。”

我玩扇,情意扇坠多年,可也难求。如今扇坠早已与成扇各隔一方,仅能在杂件、文玩拍卖中,偶露峥嵘,不过因扇坠料贵,赝品与新工甚夥。

我以为,古人扇坠,本与成扇一体,且文心而情意,精致而厚重,娇小而温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必将弥足珍贵。

一缕青丝,几多风流,扇坠可人,可叹今人急功近利,浮躁自大,几时识得了古人的脉脉深情。我想,世事难料,殊不知忽有一日,扇坠风雅之风,又将在华夏大地盛吹。到那时,我定把酒言欢了。

 

幽山书生写于甲午春日清明节前三日

 

小注:文中扇坠非作者收藏,照片来自网络,是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