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印度三大神之——湿婆

 Michael430 2018-06-14

小编按:印度三大神的梵天和毗湿奴(帝释天)都成为了佛教的护法神,湿婆呢?他可是三大神里面信徒最广,威力最大的神啊。别忙,你可知道佛教护法神大自在天、遍入天、伊舍那天、摩醯首罗天都是以湿婆为原型的呢,怎么,觉得不够有名吗,那大黑天知道不,大黑天头上的弯月身上的蛇绳都表示了他和湿婆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你觉得还不够有力,小编悄悄和你说,观世音知道吗。至于其中奥妙,以后专门再讲。

来,湿婆先了解下。


作为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与其他两位相比,湿婆更为复杂化、多样化。关于湿婆神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湿婆的原型为原始印欧文化的神祇,与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os)同源,二者都与自然、动物、生殖、激烈的情绪相关。

另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则是:毁灭神湿婆身上糅合了印度土著文化与外来的雅利安文明的两种痕迹。早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前,印度河谷文明的印章上就已出现了类似湿婆形象的瑜伽坐姿像。


(印度河谷印章纹饰,约公元前2600-1900年)

在《梨俱吠陀》中,?iva(音译湿婆,意为友善的、吉祥的)一词被用来形容不同的神祇,也与风暴之神楼陀罗(Rudra)相关:楼陀罗所代表的大自然的暴力,既有残酷、毁灭性的一面,但随之而来的雨水也有滋养万物的功能。相应地,后世湿婆身上也兼具恐怖与仁慈的两面性。有学者指出:楼陀罗—湿婆实际上是土著的非雅利安的神祇。数千年间,作为风暴之神、死神,湿婆都保持着自然属性。当迫于土著民间宗教的压力,雅利安人不得不让步时,楼陀罗-湿婆才首次与雅利安创造神达刹—生主( Dak?a-Prajāpati)的女儿萨蒂(Satī)结合,以此寻求社会与宗教迥异的两个种族的融合。

然而,这种融合并非一帆风顺。湿婆所代表的主要是崇尚自然、苦行弃绝的精神,游离于主流文明之外。他住在坟场里,身体涂尸灰,只穿一张兽皮,在林中随意漫游,乞食为生,习惯拿颅骨做碗。他的饰品是颅骨冠和颅骨项链,有一群被吠陀宗教视为不洁的狗常伴左右。

(印度电视剧《众神之神》中的湿婆成婚场景,身涂尸灰、脖绕眼镜蛇,手持法器三叉戟与鼓)

生主则代表着文明的元素,据说人类社会的礼仪制度等均出自他的创造。因此,当岳父生主举行一场大祭祀时,女婿湿婆被嫌弃,不在邀请之列。湿婆怒冲冲地来到祭坛,从怒气中制造出一个极为可怕的生物——毗罗跋陀罗(Vīrabhadra),破坏祭祀。最终,湿婆得以分享祭品。不过,他的妻子萨蒂却感到屈辱,愤而自杀,转世为喜马拉雅山神的女儿,后来以波哩婆提之名再次成为湿婆的妻子。至此,湿婆才算完成了雅利安化,甚至还取得了与毗湿奴同等的地位。但由于《梨俱吠陀》中的楼陀罗代表着自然界未开化、野性的、充满危险的一面,而湿婆身上糅合了楼陀罗的属性,在三相神中也只能成为毁灭之神。


(湿婆与波哩婆提,奥里萨邦,约13世纪,现藏英国博物馆)

在梵书与奥义书时代(约公元前800年-300),其他一系列性质类似的神与楼陀罗—湿婆融合,结果便产生了伟大的摩诃提婆(Mahādeva,大天)。大天毁灭性的一面作为楼陀罗(狂吼者)、死神(Mahākāla)与诃罗(Hara,掠夺者)展现出来,而善意的一面则作为湿婆(仁慈者)或商羯罗(?a?kara,拯救者)展现出来。随着向诸神的祭祀发展到对他们的忆念、冥想与祈祷,湿婆与作为最高人格神的大自在天融为一体,这样他也获得了梵天和毗湿奴的属性。湿婆身上毁灭与新生的对立统一,与宣扬二元论的数论哲学体系也有共通之处。

在今天的印度教中,湿婆既是阳性,也是阴性,同时还是中性。 其雌雄同体的形态( 半女大自在天) 是组合性的,在他身上活跃着相反相成的倾向。关于雌雄同体大自在天形态的来源,也有不同的传说。一说是大地上曾有一个时期,长出的生物并不繁衍,世界面临再次陷入原初状态的危险。于是湿婆将自己一分为二:右半身采取男性的形象,左半身采取女性的形象。然后,通过这个雌雄同体的身体,湿婆创造了世间万物。还有一种说法是:湿婆的信徒只顾祭拜湿婆,完全无视他身边的配偶波哩婆提,波哩婆提极为恼怒。湿婆便将自己与妻子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从而保证妻子与自己同等的尊崇地位。

(半女大自在天像,泰米尔纳德邦,约11世纪)


(《众神之神》对半女大自在天的表现)

原则上,缺少对应的阴性能力(?akti,性力)的湿婆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在性力的作用下,湿婆才能变得主动而有创造性。否则,他就像一具没有生命的身体。为了创造万物,作为绝对者与中性者的湿婆分身为互补的两半。从男神与女神的结合中产生了一切生命。两性繁殖的原则还通过其他符号——林迦与约尼——得以体现,并在林迦派中受到供奉。

林迦(li?ga):湿婆的男性生殖器符号,象征着湿婆的能量,是印度教湿婆派的重要祭祀对象。林迦派奉湿婆为最高神,崇拜作为湿婆的象征符号的林迦。

约尼(yoni):女性生殖器的符号,象征着湿婆配偶的能量。


(林迦约尼,印度街头常见的纪念品)

林迦被视为湿婆的基本形态。这种没有湿婆形象的圆柱形符号,作为非偶像化的湿婆受到供奉。有时,林迦上还刻有湿婆的脑袋作为装饰( Mukhali?ga, 有首林迦)。


(四首林迦,约10世纪,现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湿婆最流行的是作为大苦行者(Mahāyogin)的形象:只穿一件虎皮或象皮围裙,青色的脖子上挂着一条骷髅项链,身上涂灰。头发编成苦行者发髻,发髻上有一弯月牙,仿佛发冠一般。脖子上还缠着一条眼镜蛇。湿婆作为苦行者的原型、瑜伽学派的“创始人”,坐在虎皮上,陷入冥想。这种苦行者的形象凝聚了宗教性的能量。


(《众神之神》中的湿婆冥想形象)

与大苦行者形象相关的,是湿婆的经师相:远离一切俗务,已经达到了最高的意识状态,向众神与圣徒们开示圣典的精义。湿婆坐在榕树下,学生们(仙人们)围绕着他。这种形象的湿婆是智慧之主( J?āna-Dak?i?ā-Mūrti,智慧南方相)。


(《众神之神》中湿婆向七仙人及湿婆派信徒说法)

湿婆的另一流行形象是作为宇宙的舞者(Na?arāja,舞王),随着迷醉的众人跳起一支极乐之舞,代表着世界的毁灭与灵魂的解脱。在印度,舞蹈被视为一种魔术。在舞蹈中,舞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超人的能量得以释放。舞蹈象征着五种宇宙活动:创造、维持、毁灭、启示、解脱。印度教徒将湿婆视为非人格化的、持续变动的生命能量,这种生命能量化身为舞者的形象。在造像中,舞王往往有四条手臂,其典型法器是鼓与火。鼓象征着词语的起源或词语本身、一切生命的原始元素,代表着创造;而火则象征着毁灭,每个劫末火都会吞噬世界。湿婆左下方的胳膊在体前弯曲,做出大象的手势;右下方的手抬起,做施无畏印。舞王的一条腿踩在侏儒痴魔身上,将人类从无知中解放出来,指引着从一切此在的枷锁中解脱的道路。另一条腿抬起,据说象征着救赎。舞蹈中回旋的发辫与臀部飞扬的衣带凸显了舞王的动态。从莲花座上升起一个火轮,环绕塑像一周。这圈光轮代表着神圣的音节 OM,亦即创造的基本音节。


(舞王湿婆,约11世纪,现藏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湿婆身上兼具创造与毁灭、友善与凶恶的双重性格特征。当表现湿婆友善的一面时,他身边往往有妻儿相伴,体现了从苦行者向一家之主的转变。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形象之一是“携乌玛(波哩婆提的别名)室建陀(印度教战神,湿婆与波哩婆提之子)相”(Somāskanda)。


(携乌玛室建陀相,约11世纪,现藏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

在凶恶的一面中,湿婆体现的往往是不受祭祀的风暴之神楼陀罗的特性。与毗湿奴派的化身(下凡)思想不同,湿婆派中流行的主要是分身思想。在极端愤怒的状态下,湿婆可以从自己的怒气中分身出可怕的怪物。分身说在湿婆派流行的南印度地区的民间神话中十分常见。其中最主要的有毗罗跋陀罗(Vīrabhadra)和伐罗婆(Bhairava)。当岳父达刹没有邀请湿婆参加祭祀,湿婆便分身为毗罗跋陀罗破坏祭祀;而当创造神梵天声称自己是最高的神,受到冒犯而愤怒的湿婆便分身为伐罗婆,砍掉了他的一个脑袋。


(伐罗婆,现代,尼泊尔加德满都)

许多民间故事讲述了湿婆的种种业绩,其中一件是摧毁阿修罗的三座城池。阿修罗通过苦行从梵天那里得到恩惠:他们的三座城市——天上的金城、空中的银城和地上的铁城将持续数千年,并且每隔千年就会融汇成一座城市,成为覆盖三界的帝国。阿修罗的势力过于强大,对诸神造成了威胁。于是,以梵天、毗湿奴为首的众神将自己的神力传递给湿婆,湿婆从神弓里射出一支箭,三城便着火被毁了。由此,湿婆还得名三城毁灭者(Tripurāntaka)。


(三城毁灭者像,中印度,11-12世纪,现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承接恒河降落人间,是湿婆的另一大伟绩。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大力城(Mahābalipura),有一组文物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一面岩壁上刻有一幅巨幅浮雕,内容就是讲述恒河降落人间的故事。在印度神话中,恒河原是天上的圣河。婆吉罗陀的祖先因犯下过错而被仙人变成灰烬,无法往生天堂。他为了拯救祖先的灵魂而励修苦行,请求恒河降落人间,以涤除祖先的罪过、净化他们的灵魂。一千年后,梵天现身提点他:恒河水直接从天上流下的话,会产生巨大的势能,大地承受不了,就会被冲走,只有湿婆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婆吉罗陀又苦修了一千年,湿婆现身答应让恒河水流经他的头发、减缓冲力,然后再流向大地。据说恒河便流到了湿婆高耸的发髻之上,由于受到阻挡,水势变缓,再慢慢流向人间。因为这个故事,湿婆得名“持恒河者”(Ga?gādhara),有一类造像名为持恒河像,就是在湿婆的发间或手上有恒河女神的小像。在湿婆的画像中,也会有一股激流从他发髻中流下。


(恒河下凡,泰米尔纳德邦大力城浮雕,约7世纪)


(恒河下凡,同上)

在这幅岩雕中,七世纪的艺术家匠心独运,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形象地刻画在了岩石上。石雕正中有一个大豁口。下雨时,或在节日庆典上,都会有水从上面流下,形象地模拟了恒河之水天上来的场景与气势。豁口处还刻有长着七个脑袋、三个脑袋和一个脑袋的三位龙王,双手合十。当恒河水开始降落的时候,正好流经龙身。龙是水里的动物,欢迎恒河下凡。豁口两边还刻有许多天神、飞天、猴子、巨象、鹿、豹子,以及其他林中动物的形象,都兴高采烈地跑上前来,欣赏这桩神迹。画面左右对称,重心、焦点则在正中间的恒河下凡。在豁口右侧的石壁上,除了刻画前来观摩神迹的各种生物之外,还交代了婆吉罗陀的苦行与梵天、湿婆的现身。画面下方是婆吉罗陀在冥想,于是梵天从神庙中现身。接下来婆吉罗陀单腿站立、双臂上举,实行更严厉的苦行。于是持三叉戟的湿婆也现身了,赐予恩惠。在整幅画面中,湿婆的体型比其他天神、生物(除了巨象之外)都更为魁梧,也体现了他在这桩神迹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湿婆作为毁灭之神,经常担负着与强大的阿修罗作战的职责。除了摧毁阿修罗的三城之外,他还打败了象修罗(Gajāsura)、暗陀迦(Andhaka)、持水(Jala?dhara)等。这些故事在往世书文献中得到了生动的描摹,并在民间广泛流传,也有相应的造像表现这些艺术母题。

在印度教中,奉湿婆为主神的派别为湿婆派。湿婆派的流行与不二吠檀多(Advaita Vedānta) 的创始人——商羯罗大师(788-820) 密切相关。他认为:世界及其所有表象纯是基于幻象,通过幻力( Māyā) 来起作用。一切都臣服于时间, 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大部分的湿婆派信徒都信奉泛神论的不二论学说。对他们而言, 知识(J?āna) 优于一切虚伪的道德行为。为了使学说更贴近大众,商羯罗还吸收了民间信仰的成分, 将其融入湿婆派的神话体系当中,促进了湿婆派的流行。


本文内容改写自《印度诸神的世界》(【德】施勒伯格著,范晶晶译,中西书局,2016)相关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