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8日,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成都市入选 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8座,南充市阆中市(县级)、宜宾市、自贡市入选 1994年1月4日批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乐山市、成都市都江堰市(县级)、泸州市入选。 2011年11月8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获批;
成都市 早期为百濮地.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兼并蜀国、巴国,并设置蜀郡于成都县。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东汉时仍为蜀郡。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 成都在三国时期为蜀汉国都。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不久恢复称呼。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国“大成”,史称“成汉”。公元347年,成汉被东晋桓温所灭。 南朝宋、齐以后,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后周置益州总管府。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次年,复置总管府。大业初年(605年),府废,隋炀帝复改益州为蜀郡。 唐朝复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总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为都督府。龙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宝初年(742年),复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驻跸,升成都府,作为南京,改成都守为尹。时又分剑南为东西两川,成都为西川节度使的治地。上元初年(760年),罢京,而成都府依然不变。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割据“三川”,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925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伐蜀,前蜀亡。后唐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副使,后唐衰败后,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965年为宋所灭。 宋初成都府降为益州,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 988 年)复置成都府。宋仁宗嘉 祐五年 (公 元 1060 年) 改成都府路。 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蒙元军攻占成都。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成都路,为四川行省首府驻地。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国,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攻灭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国政权,在成都设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为首府。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治今成都市城区西北。 清沿明制,设四川布政使司于成都。清嘉庆初置成绵龙茂道。光绪三十四年(公元 1908 年)改名为川西道。道署驻成都 府。辖府 2、直隶州 2、厅 3。 1911年11月27日,立宪党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脱离清朝,成立大汉军政府。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汉军政府改为四川军政府,军政府驻成都。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设置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后废道复省,成都仍为四川省会。 1921 年,析成都、华阳 2 县城区设成都市政公所。1928 年 9 月 1 日,改成都市政公署置成都市,为四川省省辖市,四川省省会。市治今成都市城区。市府驻鼓楼南街。 1949 年 12 月 27 日解放。 川西人民行政公署驻地。为川西行署 直辖市。 1950 年 7 月 5 日,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置的14个区调整为8个区,以序数命名;撤销第一、 二区,合并设立第一区;撤销三、四区, 合并设立第二 区;撤销 第五、六 区,合 并设立第三区;撤销第七、八区,合并 设立第四区;撤销第九、十、十一区,合 并设立第五、六 区;撤销第十二、十 三 区,合并设立 第七 区;撤销 第十 四区, 设立第八区。翌年8月,成都县、华阳县部分区域划入后,又调整为6个区; 1952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各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后,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0 月 调整市区,辖 6 区。12 月改省辖市。 1953年5月,又调整为东城区、西城区、望江区、龙潭区、万年区5个区。
1955年,龙潭区、万年区合并为郊区(1960年更名金牛区), 望江区并入东城区。 此后又相继建立了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和黄田坝办事处(区级)。 1976年,温江地区的双流、金堂2县划归成都市。 1983年5月,温江地区10个县并入成都市。 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1990年10月,成都市5个区调整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7个区。 1994年5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通过,将计划单列市确定为副省级市,成都成为全国15个副省级市之一。 2002年,新都县、温江县先后撤县设区。 2015年12月,双流县撤县设区。 2016年5月,县级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12月,郫县撤县设区并更名为郫都区。 成都市政府驻高新区锦悦西路2号 辖1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都11个区;蒲江县 大邑县 金堂县 新津县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崃市 崇州市 简阳市] 成都市都江堰市 秦惠文王灭蜀归蜀郡。政区设置始于秦,称湔氐道。 汉朝,湔氐道升为县。 蜀汉时改称湔县,不久改为都安县,属汶山郡。 三国蜀汉,改称湔县、都安县,属汶山郡。 西晋,徙都安于今聚源镇导江村,在都安旧治(今灌口镇)置晏官县。 刘宋时期(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汶山郡治迁灌口,辖都安、晏官二县。 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汶山郡还治;改晏官县为汶山县,仍属汶山郡,废都安县以其地入于郫。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于汶山县旧址设镇静军,于都安旧址置盘龙县。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盘龙县为导江县,属蒙州。 前蜀武成元年(公元908年)改镇静军为灌州,辖青城、导江二县。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改灌州为永安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更永安军为永宁军,不久改为永康军,辖县不变。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废永康军为永康寨,以导江隶彭州,青城隶蜀州。 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复置永康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 南宋末年废永康军为灌口寨。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灌口寨地置灌州,裁撤青城、导江二县。 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灌州为灌县,属成都府。治今灌县灌口镇。 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撤崇宁县入于灌县。 清代、民国沿袭。 1949 年 12 月 23 日解放, 仍置,属温江专区。 1950年1月19日灌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9年2月郫县并入灌县,8月又分置。 1983 年 3 月划归 成都市。治灌口镇。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改为都江堰市。 1999年,都江堰市辖12镇、16个乡:灌口镇、蒲阳镇、石羊镇、玉堂镇、幸福镇、中兴镇、柳街镇、聚源镇、天马镇、崇义镇、龙池镇、青城山镇;胥家乡、驾虹乡、金凤乡、向峨乡、土桥乡、安龙乡、两河乡、大乐乡、徐渡乡、沿江乡、民兴乡、青城乡、大观乡、白沙乡、麻溪乡、虹口乡。 2000年,都江堰市辖12个镇、16个乡。 2004年09月08日,都江堰市撤销青城镇及麻溪、金凤、驾虹、土桥、沿江、徐渡、大乐、两河8个乡。将原青城镇并入青城山镇;将原麻溪乡并入紫坪铺镇;将原金凤乡并入蒲阳镇;将原驾虹乡并入胥家镇;将原土桥乡并入崇义镇;将原沿江乡并入柳街镇;将原徐渡乡并入石羊镇;将原大乐乡并入安龙镇;将原两河乡并入大观镇。 2004年,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幸福、蒲阳、中兴、聚源、天马、崇义、龙池、柳街、胥家、安龙、大观、紫坪铺、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个乡(向峨、虹口), 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12号)批复同意都江堰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紫坪铺镇、虹口乡和翠月湖镇,将紫坪铺镇和虹口乡划归龙池镇,将翠月湖镇划归青城山镇。撤销灌口镇和幸福镇,设置灌口、幸福、银杏、永丰、奎光塔5个街道。【成府函〔2013〕53号;2014年12月24日 都府发〔2014〕23号】 调整后,全市辖5个街道、13个镇、1个乡:灌口街道、幸福街道、银杏街道、永丰街道、奎光塔街道、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向峨乡。 2014年2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紫坪铺镇、虹口乡和翠月湖镇。将紫坪铺镇和虹口乡划归龙池镇,将翠月湖镇划归青城山镇。 201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灌口镇和幸福镇,设置灌口街道、幸福街道、银杏街道、永丰街道、奎光塔街道5个街道办事处。 都江堰市政府驻灌口街道 下辖5街道、13个镇、1个乡[灌口街道、幸福街道、银杏街道、永丰街道、奎光塔街道;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向峨乡]
南充市阆中市
阆中商周时属梁州,春秋时属充国。战国后期(约公元前318年),巴国灭充国并从江州迁都至阆中。 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惠文王嬴驷灭蜀吞苴,不久灭巴。秦王设立郡、县、郊(乡)、亭、里五级制。置蜀郡、巴郡。宣告蜀、苴、巴三国灭亡。 公元前314年,秦惠王设置阆中县。 201年(东汉献帝建安六年)至347年(成汉嘉宁二年),改巴郡为巴西郡,阆中为巴西郡治,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等8县。 347年(东晋永和三年)至508年(南朝梁天监七年),阆中为北巴西郡治,辖阆中、苍溪、安汉、南国、西国、平周等县。 509年(天监八年)至553年(承圣二年)阆中为南梁北巴州治及北巴西郡治,辖北巴西、白马义阳、南部、木兰、金迁、掌天等郡。 525年(北魏孝昌元年)至535年(大统元年),为魏所据。 554年(西魏恭帝元年)至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阆中为隆州及盘龙郡治,辖盘龙、新安、南宕渠、金迁、白马、隆城6郡,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 583年(开皇三年)至607年(大业三年),隋改阆中为阆内,为隆州治,辖阆内、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西水、晋城、南充、相如10县。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辖区未变。 唐仍名阆中,618年(武德元年)至712年(先天元年)为隆州治。713年(开元元年)避唐玄宗讳,改隆州为阆州,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坪9县。742年(天宝元年)至758年(乾元元年)曾改为阆中郡。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灵夔都曾封治阆中。 五代及北宋南宋,阆中均为阆州治。929年(五代后唐天成四年)于阆州置保宁军,北宋时置安德军。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至1912年,阆中一直为保宁府治。 明末清初四川设临时省会达17年之久。 清顺治时,四川临时省会设在阆中10余年。治今阆中县保宁镇。 苍溪县 南齐汉昌县。
1912年(民国元年),在阆中设川北宣慰使署。 1913年(民国二年),改为川北观察使署。 1914年(民国三年),改为川北道署,不久改为嘉陵道署,移治南充。川北道(嘉陵道)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蓬安、邻水、岳池、广安、南充、西充、三台、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乐至、潼南26县。 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巴山警备司令部设于阆中。 民国期间(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相继建立阆南县、苍溪县、阆中县、忠发市4个县级苏维埃政府。 1949年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阆中。 1950年1月8日,成立阆中县人民政府。 1991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销阆中县,设立阆中市。 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管市,由南充市代管。 2003年,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阆中市政府由阆中市区内东街7号迁至市区巴都大道66号。 2014年,四川省政府(川府民政[2014]1号)批复同意,撤销东兴乡,设立东兴镇;撤销凉水乡,设立凉水镇;撤销五马乡,设立五马镇;撤销木兰乡,设立木兰镇。阆中市政府驻七里街道巴都大道66号 辖4个街道、25个镇、20个乡、1个民族乡。 保宁街道 沙溪街道 七里街道 江南街道 裕华镇 彭城镇 双龙镇 柏垭镇 思依镇 文成镇 二龙镇 石滩镇 老观镇 龙泉镇 千佛镇 望垭镇 飞凤镇 河溪镇 妙高镇 凉水镇 洪山镇 石龙镇 宝马镇 水观镇 金垭镇 玉台镇 五马镇 东兴镇 木兰镇 垭口乡 治平乡 天宫乡 天林乡 枣碧乡 北门乡 桥楼乡 河楼乡 清泉乡 解元乡 西山乡 方山乡 金子乡 三庙乡 峰占乡 鹤丰乡 金城乡 朱镇乡 宝台乡 福星乡
自贡市 商周时期为古蜀国辖地。 秦代,富顺和荣县地区属蜀郡。 汉代置犍为郡,富顺地区属犍为郡江阳县,荣县则属犍为郡南安县。 东汉章帝时,自贡地区即生产井盐,著名的盐井有富世井、大公井。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 567 年)析江阳县因盐置县设镇。以富世井为名置富世县。唐太宗贞 观二十三年改富义县。唐代升公井镇为公井县,隶荣州,宋代废公井县入荣德县, 宋太祖乾德四 年(公元 966 年)升富义监。宋太宗太 平兴国元年(公元 976 年)改富顺监。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 年)置富顺县。 治今富顺县釜江镇。 明代易名富顺县;以大公井为名设公井镇,降荣州为县。 1939 年 9 月 1 日,分富顺县的桐珰、长坵、上坵、新珰、新又、 大山、高桐 7 乡,分荣县的贡井镇、敦 睦、艾叶 2 乡,取自流井和贡井第一字合称自贡市。为省辖市。市治今自贡市自流井。隶属四川省政府。 1949年12月5日,自贡市解放,隶属川南行政公署。 1950 年 3 月 25 日,撤销 第 一、二 区, 合设第一 区;撤销三、四 区,合设第二 区;撤销第六、七、九区,合设第三 区; 撤销第八区,设立第四区。12 月,复为 四川省省辖市。1952 年底辖 5 区。 1952年,川南行署被撤销,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 1953 年改 5 区为 4 区,并冠以 地名。即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城 区)、沿滩 区(郊 区)。1979 年 11 月 16 日,由 内江 地 区划 荣 县为 辖 县。1983 年 3 月 3 日由宜宾地区划富顺县为辖 县。 自贡市政府驻自流井区(高新区)丹桂街道丹桂大街443号 辖4个市辖区,2个县。 [自流井区 贡井区 大安区 沿滩区 荣县 富顺县]
宜宾市 秦时在宜宾市境设置了第一个县级行政机构僰道县。治所僰道城,即今天的宜宾城区。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郡治初设鄨(贵州遵义市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为郡治移僰道城,属西汉益州刺史部。王莽于公元9年建立“新”朝,犍为郡改称西顺郡,僰道改称僰治,其郡治、领县未变,至更始元年(公元23年)而止。 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犍为郡迁治武阳(彭山县江口镇)。僰道县仍设。 南齐武帝时(483~493年)犍为郡由武阳迁回僰道城,至501年,僰道为“夷戎”占据,郡废。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平定“夷戎”后,于僰道城设戎州。北周于明帝元年(557年)占据戎州,保定三年(563年)在戎州原僰道县地域建外江县(治宜宾城)作为州治。 隋于公元581年取代北周,据有宜宾,仍设戎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僰道城第三次成为犍为郡郡治直到唐初。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隋犍为郡,复设戎州。唐代除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改称南溪郡外,戎州长期设立直到唐末。其州治,唐武德元年至贞观六年(618-632年)在翠屏区李庄镇对岸涪溪口,贞观六年至长庆元年(632~821年)在宜宾城三江口,长庆元年至会昌元年(821~841年)在李庄镇对岸涪溪口。唐会昌元年(841年)戎州复设于僰道城。唐会昌二年(842年)因金沙江大水,州治由三江口迁岷江北岸旧州坝,直至唐末。 五代时前蜀、后蜀仍设戎州、僰道县,州县治在江北未变。 宋于乾德三年(965年)占据戎州,仍设戎州治、僰道县仍治于江北旧州坝。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称叙州,僰道县改称宜宾县。州、县治仍设江北旧州坝。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叙州升为叙州路,叙州路治和宜宾县治设三江口城区。另城中设叙南等处蛮夷宣抚使司,统管叙州、马湖二路及各州、县长官司、千户所等。红巾军首领明玉珍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重庆称帝,号大夏。占领宜宾后,在三江口宜宾城中设叙州军民宣抚使司管理市境地域,城中宜宾县治仍设。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大夏政权灭于明,明据有叙州路和宜宾县,路、县治仍设三江口城区。明洪武六年(1373年)叙州路改称叙州府,府治与宜宾县治仍设三江口城区,并于同年修筑叙州府石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义军占领宜宾城。其后,南明军、清军反复争夺宜宾。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王朝称“叙地全入版图”行使对叙州府统治权。清宣统三年(1911年)公历12月5日,反清保路“同志军”迫使清叙州知府反正,成立川南军政府,清王朝在宜宾的统治结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民国2年(1913年)废叙州府,宜宾县及原府属各县归四川省下川南道(次年改为永宁道)管辖。 民国23年(1935年)3月,四川省分设18个行政督察区,四川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宜宾县治设三江口城区。 1949年12月11日宜宾解放。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宜宾军事管制委员会设立。 1950年1月1日,西南行政区川南行政公署设立。1月2日川南区宜宾专区建立。专区专员公署设于三江口城区。 1952年9月1日,川南区宜宾专区改称四川省宜宾专区。 1954年四川省宜宾区专员公署改称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 1957 年 2 月 9 日,由乐 山专区划屏山县来属。 1960 年 1 月 7 日 省庆符县入高县。 1960 年 7 月 14 日,撤销泸州专区,所辖 8 市、县并入。 合并后的宜宾专区辖有2市16县,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辖仍设三江口宜宾城。 1978 年 4 月 7 日隆昌 县划 归内江地 区。 1983 年 3 月 3 日,富顺县划属自 贡市。同年6月,宜宾地区、泸州市分设,原泸州专区所辖市、县陆续划出 1985 年 3 月,泸州市升为地级 市,泸、纳溪、合江、古蔺、叙永 5 县划 归泸州市, 6 月 4 日, 古蔺、叙永 2 县划归泸 州市。同年 9 月 9 日古蔺、叙永 2 县划归宜宾地区。 1996年10月5日,国务院批准宜宾撤地设市。原县级宜宾市改设为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市辖有1区9县。 1997年2月24日,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市政府设三江口城区。 1998年7月13日,市政府由城区中山街迁南岸蜀南大道至今。 2011年2月,南溪撤县改为宜宾市南溪区 宜宾市政府驻翠屏区南岸街道蜀南大道8号 辖2区(翠屏区、南溪区)、8县(宜宾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
乐山市 公元前600年前后,以鳖灵为首领的开明氏部族定居青衣江流域。 战国公元前309年,秦武王灭掉开明氏原管辖地区统治,秦国在今乐山市市中区建立南安县。 汉朝将南安隶属于犍为郡。 魏晋南北朝,东晋末年,南安设置冶官县 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乐山地区的建制屡有变迁。 北周时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在乐山设置平羌县管理僚人。 隋朝置眉山郡。原南安县改名龙游县,中央政府在乐山增设夹江、峨眉两县。 唐复嘉州,眉州。 两宋宋朝改嘉州为嘉定府; 元代改为嘉定府路; 明代改为嘉定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改龙游县为乐山县,“乐山”之名沿用至今。 元朝设置马湖路,明朝设置沐川司,清朝设置马边厅、峨边厅。 中华民国废州府,1935年,乐山县城设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 年 12 月 16 日解放 乐山县,仍置。为乐山专区驻地。 1950年置乐山专区,1953年,管辖眉山地区。 1959 年 3 月 22 日撤销五通桥市,并入乐山 县,为五通桥 区。 1968年改为乐山地区。 1978年乐山县与五通桥区合并改为乐山市(县级),仍隶属于乐山地区。 1979 年 11 月 16 日 撤销乐山县,建置乐山市(县级)。 1985 年 2 月 11 日撤销乐山地区,升乐山市 为省辖地级市。撤销金口河工农区,改 置为金口河区,并入乐山市。县级乐山 市改置为乐山市市中区。
1997年行政区划调整,眉山等6县划出。 乐山市政府驻市中区泊水街街道滨河路98号 辖4个市辖区(五通桥区、市中区、沙湾区、金口河区(含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县(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沐川县)和2个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峨眉山市)
泸州市 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蜀郡,包括江阳在内的大片土地纳入秦国范围。 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 西晋仍置江阳郡。江阳郡属益州,下辖江阳县、符县、江安县。 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年)置泸州,领江阳郡。江阳郡领:江阳县(治今江阳区)、汉安县(治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绵水县(治今长宁县北)、安乐戍(治今合江县合江镇)。州、郡治今江阳区。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改江阳县为泸川县,为泸川郡治。泸川郡辖泸川县、富世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泸州辖泸川县、富义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 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末改泸州为江安川,属潼川路。辖泸川县、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 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元改江安川为泸州,并废泸川县入泸州,属四川行省重庆路,辖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 明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辖江安县、纳溪县、合江县。 清雍正五年(1727年),将贵州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
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属永宁道,为永宁道治,并与江安、纳溪、合江三县脱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设置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1月17日,设泸县专区,辖泸县、纳溪、合江、隆昌、富顺、叙永、古蔺和古宋8县。 1950年9月改称泸县专员公署,属川南行署区。7月10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泸县析出设立泸州市。泸县专署驻泸州市,辖泸县(驻泸州市小市镇)、合江、古蔺、叙永、古宋、纳溪、富顺、隆昌等8县。 1952年3月,泸县专署迁隆昌县,改称隆昌专区,后属四川省领导。同年12月专署迁泸州后,改称泸州专区。原由川南行署直辖的泸州市划归泸州专区。辖1市、8县。 1953年1月12日,泸州市划归泸州专署领导,并为专员公署所在地。(1953年,泸州市 改为省辖市,委托泸州专署代管。) 1960年,撤销古宋县,并入叙永县。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 1983 年 3 月 3 日,由宜宾 地区所辖县级市升为 省辖 地级市,同 时将宜宾地区所辖泸、纳溪、合江、古 蔺、叙永 5 县划归泸州市。同年 9 月 9 日划古蔺、叙永 2 县属宜宾地区。1984 年 7 月 16 日置市中区。 1985年6月4日,宜宾地区的古蔺、叙永2县划归泸州市管辖。 1995年12月24日,泸州市市中区更名为江阳区;撤销纳溪县,设立泸州市纳溪区;新设泸州市龙马潭区 泸州市政府驻江阳区大山坪街道江阳西路1号 辖三区四县(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 古蔺县)。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 商周至战国之时,为西南夷邛都国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境内建会无、三绛2县,隶属越嶲郡。 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前281年),移越琅郡治会无县,裁三绛县并入会无县。 刘宋之时,郡治移还邛都,其后会无县废治。 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前634年)在境内设和集县。高宗上元二年又于会无县故治设会川县,玄宗天宝初又于县侧设会同军。至德元年,会川为南诏蒙氏所据,设会川都督府,辖清宁郡。大理时期改会川府,下辖有泸州、隆州、黎溪、永昌、会理5州。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会川路总管府,辖黎溪、姜州、通安、永昌、武安、隆州、会理、麻龙8管民千户。至元十七年在会川归依城设永昌州、改龙泥千户为武安州、改麻龙千户为麻龙州。至元二十七年(1275年)后,会川路领武安、永昌、麻龙、黎溪、会理5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会川路设会川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废府,改设会川军民宋御千户所,隶建昌卫,洪武二十七年改设会川卫民军指挥使司。
清康熙元年(1662年)改设会川卫军民守备,隶属建昌监理厅,康熙二十九年于卫东大桥复置会理州,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雍正六年,裁会川卫守备,移会理州治卫所,隶属宁远府。宣统元年,境内披砂、苦竹、者保、通安、会理村5土司改土归流。 民国二年(1913年)会理州改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隶属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1939年)年划属西康省。 1950年3月23日会理解放后,会理属西昌专区。 1950 年 3 月 23 日 解 放,仍置,属西昌专区。 1952 年析置 会东县。 1977 年红格区划归渡口市。1978 年随西昌地区建制撤销划入凉山彝族自治州。治城关镇。 会理县政府驻城关镇 辖3个街道、9个镇、40个乡、1个民族乡:北街街道、南街街道、北关街道、城关镇、鹿厂镇、黎溪镇、通安镇、太平镇、益门镇、绿水镇、新发镇、云甸镇、老街乡、果元乡、南阁乡、内东乡、外北乡、彰冠乡、爱民乡、爱国乡、凤营乡、白鸡乡、矮郎乡、小黑箐乡、河口乡、中厂乡、关河乡、鱼鲊乡、黎洪乡、金雨乡、树堡乡、江竹乡、新安傣族乡、普隆乡、竹箐乡、杨家坝乡、江普乡、木古乡、富乐乡、海潮乡、芭蕉乡、横山乡、马宗乡、法坪乡、槽元乡、黄柏乡、仓田乡、白果湾乡、下村乡、龙泉乡、六华乡、三地乡、六民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