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贪婪,抵抗,恐惧,怀疑——我们很多内在和外在的矛盾都是来自执念。 在瑜伽中,执念的概念经常被误解。根据瑜伽经(2.3),无知、自我中心、执着、憎恶和坚守有形体的生活,是练习瑜伽的五大障碍。 但是,去掉执念,并不需要出世,变成门徒。作为一位瑜伽学生,你可以利用瑜伽这个工具,帮助你识别和超越执念,释放你的潜能。 Svadhyaya,经常被翻译为自我学习,是瑜伽“劝制”里面的其中一个,帮助我们意识到执念在生活中的表现。 印度圣人Ramana Maharshi一直提醒学生要问自己“我是谁?”,直到,一层一层的,释放所有小我的执着,比如我是一位老师,我是一位美国人,我是一位好人。然后超越这些看到真我。 自我探索包括学习哲学和书籍,比如《瑜伽经》、《薄伽梵歌》,这些都是引领我们探索自由的瑜伽之路的向导。 通过耐心和试错,冥想让我们分离繁杂的心。 我们通过练习专注来练习冥想,专注一点,比如呼吸和唱诵。专注做好了自然会到达冥想,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界限消失,溶解在一起。心变安静了,我们变成了客观的观察者。 通过一次又一次冥想,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放下执念,意识到使我们行动的那个源头,而不是任小我行动,紧握执念。 很多简单的、自然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比如呼吸。在每次吸气前,都必须有个呼气——放下。 如果你没有把旧的呼吸完全释放,就没有空间给新的空气。慢下来,延长呼吸,加强身体的副交感神经系统,让它变得更长,释放更多旧的空气。 在练习体式时,我们摆脱对身体的执念。通过倒立、后弯和其他体式,我们找到脊柱的自由。 在柔和或者坐立的体式里,滋养内观能力,自我探索、专注、呼吸和三夜摩。 通过体式,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从习惯性思维中抽离出来,身体进出体式,活在当下。 《瑜伽经》第1.12条告诉我们,借由不断地练习、不执著,约束心灵的变化,意识到自我本质。这个的关键就是,当我们练习瑜伽,从体式到冥想。 尽全力练习,不执著,不要期待结果。它提醒我,越努力,越幸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