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岳》杜甫

 仁英书屋 2018-06-14

 

《望岳》杜甫 来自温暖读书会 16:22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大家能听出味儿了吧,跟李白的诗就不太一样。李白的诗文字上比较简单,语言上比较简易,读起来常常是不需要作注释的,一眼望去,就好像是从家门口望进去,后院都能看见。


但是杜甫的诗就不一样,杜甫的诗需要我们琢磨,需要我们去用心的体会,特别是必须得加点注释,我们现在先从注释开始。


岱宗夫如何?”,“岱宗'是什么意思呢?“岱”其实带就是太的意思,“岱宗”就是大山的意思。我们都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五岳独尊,是诸山之尊,所以叫岱宗,实际上就是说大山的祖宗。历代的帝王总是在这里举行封禅大典。


什么叫封禅大典?简单而言,就是皇上干工作干得不错,想跟上天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并给泰山赐予系列的荣誉称号。实际上这都是做给上天看的,为什么呢?因为皇帝是天之子,所以儿子给老子汇报工作。在哪里汇报呢?在泰山汇报工作,通过泰山达到天人相应、天人相交的这样一个效果。


而更让人注目的是泰山坐落在齐鲁,坐落在山东,这个儒家思想发源的地方,有了这个联想,我们可以想到接下来这句就很耐人寻味。联系上下句来看,杜甫说:“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泰山是什么样的?泰山是怎么回事?


年轻的杜甫在寻求一个答案吗?不,那才不是杜甫。这是设问,设问其实就是要寻求一个更强有力的回应。


这个回应便是下一句“齐鲁青未了”。这句诗写得特别好!从实际的情景来讲,泰山山体高大,郁郁葱葱,蔓延出去的山系和它的郁郁苍苍的这些草木树林,仿佛是笼盖着齐鲁的大地。但是你要想好了,“岱宗”难道仅仅只是座山吗?泰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那当然不是。


实际上杜甫的用意在于说泰山如此的高大,郁郁葱葱,笼盖着整个齐鲁的大地,齐鲁的老百姓也因为泰山而接受着它的恩泽,这里边就隐喻着儒家思想的恩泽。旁证便是这首诗的末尾将会提到的孔子的典故。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还很年轻,年轻的杜甫却有着不凡的志向。虽然这个时候他刚刚参加过一次科举的考试,那是在洛阳,失败了。但是这次失败的科举考试,看来没有对杜甫产生任何的影响。


因为他还年轻,有的是机会。他一路辗转来到山东,还没有登上泰山,先望泰山就引发了这样的感想:啊!伟大的泰山,你丰茂的植被一直笼盖着齐鲁的大地,真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啊!


“钟'是什么呢?“钟'是“钟情'的“钟”,有聚积的意思。“造化钟神秀”实际上就是说泰山非常的钟灵毓秀,大自然这样偏爱于泰山,居然让切神奇、灵秀都汇聚于此,使这里人杰地灵!“阴阳割昏晓”,“割”字用得非常好,实际上是说太阳的光芒照射在了泰山的身上,有的时候太阳照在山的这一边,有的时候太阳照在山的那一边,感觉好像是将泰山分割为了阴阳两界,分割成为了光与影交换的两界。


这两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从宏观来写泰山的灵秀,同时也写了在晨昏和明暗之间的泰山的景象。


有如此宏阔的景象,自然作者要生发出他的感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如果登达“我'治国安邦的目标。


杜甫为什么能这么有自信?就像我刚才说的,杜甫以前给我们的印象总是老杜,是一个非常凄惨、非常苦难的形象。然而人都年轻过,杜甫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正逢唐玄宗开元时期的盛世,他也曾经“裘马清狂'。首先,他自己也有着远大的抱负。


前面说了,虽然他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失败了,但是这影响不了他什么,在他当时来看,他依然有着远大的前途。其次,杜甫有着不俗的家世,他的家族有着光荣的传统。在这一点上,他跟李白相比有更足够的资本。在此为大家简要的梳理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杜甫的母亲姓崔,大家要知道这个崔氏在当时可了不得,魏晋以来“博陵崔氏“是天下第一的望族。特别是在太宗时期,唐太宗当时要修《氏族志》,就好比要排一个家族排行榜,结果太宗手下的大臣毫不客气地把博陵崔氏列为第李世民这个皇家的“李”还在后面排着。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崔氏有多牛,这个牛不是说他们家族有多少钱、有多少房,而是说这个家族的清望“在唐代是排第一的,母亲厉害吧?到山上看的话那么这层层的云峰层层的云朵就会在胸中升腾而起,实际上说自己的胸怀能拢得下泰山的景“决眦入归鸟”,则是说看到那些飞鸟飞还回泰山,或者从泰山飞出去,那么必须要把眼睛睁得非常的大,决眦眼眶都挣裂了,才能把这景象全尽收在眼底。


这地方用的也是夸张。但你注意,杜甫的夸张跟李白不一样,李白的夸张你是没法想象的,但是杜甫的夸张你是可以模仿的,你也可以“决眦”,只要你的眼睛够大,你就一直“决'到底,以至于将整个泰山装进你的眼睛里。我们俗话说别老看了,看着看着看着眼睛里就拔不岀来了,这说的就是杜甫这种景象。合起来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就是说登山一望,景物尽在胸中,登山一望,景物尽在视野之内。


头两句是宏观而论,三四句和五六句是具体而言泰山的景象。最后诗人要表态了,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是大家最熟悉的,我们一般读过这首诗都会记得这两句,并且常常引用这两句说明志向远大,但其实这两句是大有深意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家注意杜甫在这首诗中所述始终是在望岳,而不是登岳,更没有在岳的顶上,是“我'想象只要“我”登上那泰山的极顶,众山在我的眼中都是渺小的,“我'要坚持“我'的理想,并且“我”一定会到杜甫母亲的母亲,也就是杜甫的外婆“李氏”,是唐太宗的重孙女。他外公的母亲又是姓李,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


我们可以理出一条线索来,杜甫的血液当中既流淌着博陵崔氏的血液,同时也流淌着李唐宗室的血液。杜甫的父系家世也非常显赫,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而且在武则天时期位居高官,他的13世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尤其在春秋左传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可以说是一个全才。


杜预一般被认为是唐代杜氏家族的共同的祖先,后来杜甫他们这一支被称为襄阳杜,而像我们熟知的晚唐诗人杜牧,则是典型的京兆杜当时有一个说法是“长安韦杜,距天尺五”,在长安如果你姓韦,比如韦应物,或者如果你姓杜,比如杜牧,那么你离上天只有一尺半,这实际上说他们跟皇家的关系非常的密切。


现在你如果回顾这首诗,会发现,这首诗里是大有深意的。杜甫刚刚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当时他才不过二十三、四岁。这次考试失败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情,他依然对前途充满了展望。这从《望岳》这首诗就能感受的到他当时内心的那种激昂和理想主义的情怀。


杜甫在后世人心目当中,因为被冠以“诗圣”这样的称号,所以我们总是感到一副很端庄很严肃的形象,但事实上在他年轻的时候也并非如此,杜甫的这首《望岳》可以说是他为数不多的年轻的时候的壮丽的诗篇,我们从这首诗里头能够感觉到这一切。


杜甫在早期的时候,像其他的盛唐诗人一样,也致力于壮游和漫游,盛唐的这种漫游的风气,主要是为了结交天下友朋,能够寻找到更好的发展的机会,在漫游中杜甫也写出了宏大壮丽激昂的诗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