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山入画|文人画从理论走向实践——赵孟頫的承前启后作用《鹊华秋色图》

 天然首选 2018-06-14

江山入画

中国古代山水名画系列活动




文人画从理论走向实践


鹊华秋色



明人王世贞的这句话基本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文人画中的地位。


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

 




在元代以前,文人画从来都被看作理论成就高于画作水平,而元以后的文人画以其成功的实践初步取代了院体画而成为主流。在这沧桑巨变中,赵孟頫其人,举足轻重。

  

赵孟頫,“楷书四大家”之一,创“赵体”书,创元代新画风


北宋时期,由于米芾、米友仁及苏轼等人的倡导,文人画有了较大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文人儒士的推崇。但苏轼死后,徽宗朝兴起“元佑党禁”,徽宗曾下诏对苏轼“片纸只字,焚毁勿存”,使得文人画的发展遭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宫廷院体绘画仍然是一统天下的局面。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局部


到了元朝,文人画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异族入侵使得江南文人儒士的社会地位剧烈变化,仕途受阻,只能寄情山水,潜心书画。这使文人画派的追求再一次得到重视。而赵孟頫作为被元朝统治者拉拢的宋朝遗民,在政治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再加上他在诗书画论上的全面才识,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赵孟頫 浴马图局部




赵孟頫在推动文人画发展进程中主要有三方面的贡献,一是提倡“作画贵有古意”,并明确提出了“书画同源论”,倡导将书法中的用笔技巧融入画中。如在《鹊华秋色图中》,两山平列,遥遥相对,一用荷叶皴,一用披麻皴,着以青绿。两山之间有洲渚、红树、芦荻、茅屋、鱼罾、往来行人,造型与笔法极其古拙,着以浅绛。作者有意将青绿、浅绛水墨两种画法糅合在一起,追求一种“古拙”味。而前景的树丛和中间的柳树,作者极力强调它们的长势规律,几乎全用干笔,尤其在两座山的画法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可见赵孟頫已经尝试把书法融入画中。二是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

在元以前的文人画多半追求“无我之境”,不将画家的情绪表现在画作中,而赵孟頫则提倡将情感寄托于画作中。如《浴马图》表现了他的郁郁不得志,《鹊华秋色图》则借画中桃园之境的描绘,展现了自己渴望归隐的情感。第三是集诗书印之美,丰富了文人画的形式。《鹊华秋色图》中有数十题跋,大小印章五六十方,赵孟頫用题跋和印章填补了画面的空缺,有意识的使其成为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协调了构图,还增强了画面的文字趣味和诗情画意。






《鹊华秋色图》






图书推荐:《中国山水画史》、《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



出版: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

责任者:寿再生著

索书号:J212.092/S528

馆藏地:总馆借书处书库九楼(北)


本书概述了中国山水画的源流、滋育、发展、成熟各个时期的历程,以及各个流派的始末与递变,揭示了中国山水画潜移默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昭示画非小道。叙述方式不同于以往的画史著作,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两种方法,以史实为证,以论为用。全文共分10卷,共40余个章节。


出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责任者:李铸晋著

索书号:K825.72/Z436

馆藏地:总馆借书处书库九楼(北)/嘉定保存本书库


赵孟頫被视为元代初年最伟大的书画家,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画风,成为勾连中国艺术史的关键人物。然而,由于他身为宋代王孙,却出仕元朝,这使他在遭受时人讥讽外,也备受后人非议,艺术成就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著名旅美学者李铸晋教授,以如椽之笔,重新梳理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以微观的考察剖析赵孟頫的身世、心境和画作的内涵,也以宏观的视野立论时代背景的困境与无奈,更搜寻上下千年时空,远接唐宋,下启元明清,为赵孟頫的画艺作继往开来的定位,使赵孟頫在艺术史上重新闪光。






扫描二维码


 
 


更多活动讯息早知道




本期文字/寿丹琴

本期审稿/王昕媛

本期编辑/朱颖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