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古人咏钱诗趣

 杏坛归客 2018-06-15

 古人咏钱诗趣
    历史上有一些自命清高之士,耻于言钱,用“阿堵物”称之。其实钱的魅力是很大的,它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基础,在艺术欣赏和审美情趣上,也有独到之处。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笔下不乏有对钱币的描绘,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诗句。
  西汉著名的卓文君曾有“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的诗句。东汉大科学家张衡也有“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的佳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也留有“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的言钱诗。北宋梅老臣有诗云:“次观金错刀,—刀平五千。”这些借钱言志言事的诗句,至今还被人传诵。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那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边塞诗,有学者认为诗中“明月”并非天上明月,而是指“明月钱”,即铸有明月字样的环钱。

古人咏钱诗趣
    对于金钱的重要性,古代一些诗人也揭示得十分深刻,唐代曾有“囊中无青蛛,筐中有黄绢”的诗句,宋代黄庭坚曾吟咏过“管城子无食内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同样在宋代,进士胡寅的“方兄无势宁能热,穷鬼多羞祉自苞”,元代集贤学士曹伯启的“孔兄正羞涩,趑趄色氤氲”等诗句,更是形象地刻画了人们因为无钱举步维艰、四处碰壁,所表现出的英雄气短的窘迫形象。
  对钱的一些形态,我国古代诗人们也有惟妙惟肖的诗句。庾信的“桃红颜色好如马,榆英新开巧似钱”,李商隐的“今日春光太漂荡,谢家轻絮沈郎钱”,李贺的“榆英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五代十国前蜀王建的“素柰花开西子面,绿榆枝散沈郎钱”,宋代韩琦的“榆英纷纷掷乱钱,柳花相扑滚新绵”等诗句,将小五铢的沈郎钱比作榆英、柳絮,其轻薄、细微之态跃然纸上。
  对古钱的书体艺术,许多诗人也进行了精妙独到的描述。古钱孝建四铢、永光二铢和景和二铢的钱文书体是用一种隶书别体“倒薤体”写的,该体文字字型看起来像是细长尖锐的薤叶,唐代诗人钱起的诗句“倒薤翻成宇,塞花不假林”,韩愈的诗句“拳科倒薤形模奇”都将这种“倒薤体”文字刻画得活灵活现。宋代的“御书钱”是很出名的,它始于宋太宗赵炅,北宋诗人王禹诗赞赵炅所书的钱文:“尽返鹊回鸾之法,掩天龙地马之名”。

古人咏钱诗趣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一切都离不开钱,钱的作用无需赘谈,但对钱的本质的认识,古代诗人有更深一层理解。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提到一位年轻的女诗人所写的《破钱诗》更耐人寻味:“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寥寥几句,道尽了小小开元钱所发挥的社会作用。
  写诗是很高雅的,谈钱似乎很粗俗,然而,在历代的咏钱诗中,却把古钱描绘得十分有灵气,使古钱也变得十分高雅了。同时,也使得咏钱诗和古代币能相映成趣。这个中原因不仅是诗这种艺术形式的独到之处,最重要的还是古钱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能给诗人独特的灵感。(《养生大世界》作者:张小雷)

shca20070359-1-l.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