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黄河北岸的二级阶地上,是我国首次发掘的大型史前灾难遗址。该遗址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配合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 号保护棚后期建设补充区域、排污管道、88 号样板房等建设区域,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县博物馆组成喇家遗址联合考古队,在2013-2015 年度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于2016 年6 月至12 月进行了为期6 个多月的田野工作,并获得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成果。
2016 年度的考古工作区域主要位于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 号保护棚后期建设补充区域(IX1 区)、排污管道(Ⅳ3 区)、88 号样板房(Ⅷ3 区)、西侧壕沟(I1 区)等4 个地点。本年度的发掘面积600 平方米,发现遗迹共计37 处,其中房址4 座、灰坑24 个、灰沟6 条、壕沟1 条、墓葬1 座、柱洞圈1 个。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诸类标本达数百件。据初步整理分析,本年度发现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其中以齐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马家窑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3 号保护棚后期建设补充区域,该区域发现遗迹5 处,据遗物可明确判断为马家窑文化的遗迹有2 座灰坑,灰坑形制均比较规整,坑口形状为圆形或近圆形,口小底大,剖面为袋形平底,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中可辨器形有彩陶壶、彩陶盆、彩陶钵、彩陶罐、侈口罐、双耳罐等,出土彩陶片特征与2014 年发现的略有区别,器物表面更粗糙,纹饰更粗放。
齐家文化遗迹现象较为丰富,包括房址4 座、灰坑22 个、灰沟1 条。还发现了古地震留下的多处裂缝及漏斗状喷砂遗迹。发现的4 座房址形态各异,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喇家遗址的独特性。其中发现的F63 最为独特,为二次利用房址,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房址是利用下层房址部分南侧墙壁、扩建西侧和北侧墙壁,形成9 个柱洞式半地穴房址,被地震所破坏。出土器物丰富,陶器有高领双耳罐、侈口罐、双大耳罐、三耳罐、带耳尊、盉、仓型器等,玉石器有璧、钺、刀等,骨器有锥、钗、镞等。还出土较多卜骨,其中1 件灼痕明显。此类器物组合也是喇家首见,其中仓型器造型独特,做工精美,系齐家文化首次发现。下层房址根据其结构推测很可能为窑洞式房址,基本保留了当时房屋下部的完整结构,其东北角保留有1 个完整的壁炉,壁炉结构清晰,可清楚看到其炉膛、搭板槽、烟道等结构,在房址其余三角发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壁炉三个,在墙壁的不同位置发现壁灯6 处,房屋活动面上保留有完整灶和器座坑。这些建筑结构的发现为研究喇家遗址房屋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下层出土器物较少,但由于其明确的上下层关系,为喇家遗址器物的演变提供了可能。F62 受地震影响,西壁向内坍塌,居住面高低不平,门道坡度变陡,西北角及西壁下见有裂缝。见有壁炉、灶、隔墙、朱砂等,出土有陶器、石器、卜骨、鹿角、玉料等。其中在其南壁上发现疑似壁画,该壁画有红、黑、白三色组成,由于保存较差无法辨识具体图案。F64 被自然灾害完全破坏,只能根据其残留结构判断,在其东侧发现一具完整遗骸,但形态扭曲,属非正常死亡。F65 由于受发掘区域所限,仅发掘了一部分,但其墙裙结构保存完好,其建造结构是先在生土壁上涂抹一层青泥,厚12~15 厘米;在青泥面上涂抹草拌泥用以加固,厚3~5.5 厘米,草拌泥表面再涂抹一层白灰面,残留厚度约0.1~0.2 厘米。灰坑也是形状各异,出土物较多,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骨器、角器、牙器等诸类标本数百件。陶器有高领双耳罐、双大耳罐、侈口罐、单耳罐、双耳罐、带流罐、盉、豆、尊、盆、碗、钵、盅、单耳杯、器盖、纺轮、圆陶饼等。石器数量最多,打制石器所占比重明显多于磨制石器。石器种类见有刀、斧、锛、凿、盘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砺石、纺轮、石球等。
此外,为了配合课题研究工作,对遗址西侧壕沟进行了主动性发掘,共发掘229 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7处,包括灰沟4 条、壕沟1 段、灰坑2个。其中壕沟(G12)、G14、H326 属齐家文化,其他遗迹年代普遍较晚。壕沟(G12) 呈西北—东南走向,结合钻探情况,长度超过400 米。已发掘区域宽度有6 米多,深约1.5 米。其中西壁保存较好, 斜直状, 布满工具痕迹。东壁上部受地震破坏,呈较缓斜坡状,下部斜直,亦见工具痕迹。从以往的发掘情况来看,辛店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分布于上喇家村,可喜的是,2015 年在Ⅷ3 区的两个探方集中发现了十余个形制比较规整的辛店文化灰坑。今年新发现一处柱洞圈遗迹,并且发现了辛店文化时期的地层堆积,个别灰坑及柱洞圈不排除是祭祀遗迹的可能。出土部分施细绳纹的夹砂陶片及彩陶片,陶片较为破碎。据陶片观察,应为辛店文化山家头期。
本年度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在Ⅳ3区、Ⅷ3 区揭露出较为丰富的齐家文化时期遗迹,出土了较多的重要遗物,不仅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时期先民的生活状况,而且对于了解当时的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资料。环壕是喇家遗址这一重要的区域核心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通过对西侧壕沟的发掘,确认遗址西侧存在人工壕沟,并进一步明确了遗址的西界。F63 下层发现了壁炉、壁龛、壁灯痕迹、灶、器座坑等重要现象。其中壁炉结构清晰,并发现了明确的烟道,有助于更加准确了解当时壁炉结构和用途;F62 发现了疑似壁画等,这些为了解喇家遗址房屋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此次发掘,又新发现了一些齐家文化时期的灾变迹象,特别是Ⅷ3 区揭露出复杂的形变迹象,这在喇家遗址乃至国内也尚是首次发现,这为研究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的废弃提供了特别重要的新线索。在Ⅷ3 区的两个探方中集中发现了十余个形制比较规整的灰坑及柱洞圈遗迹,并且发现了辛店文化时期的地层堆积。多数灰坑的性质应为窖穴,个别灰坑以及柱洞圈不排除是祭祀遗迹的可能, 表明辛店文化先民在下喇家村也曾有过较为重要的活动。总之,2016 年度的田野考古工作成果显著,大大丰富了喇家遗址的文化内涵,为喇家遗址及其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资料。(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学考古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民和县博物馆 杜玮 甄强 杜站伟 于孟洲)
(原文标题:青海民和喇家遗址考古发掘再获重要发现 为研究喇家遗址聚落形态和聚落废弃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7月14日8版)
责编:李来玉
|
|
来自: 润德堂i98bjjfg > 《考古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