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大瓷厂往事—几代陶瓷人追忆的峥嵘岁月

 荣耀生活net 2018-06-15



它们,曾经贡献了“瓷都”景德镇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它们,是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四大名瓷”生产厂家的代表; 

它们,生产的精美瓷器在封闭的上世纪50—70年代远赴海外;

它们,有着新中国“十大瓷厂”的美誉,却在90年代逐渐没落。



70年代的昌江大桥


 1980年后,十大瓷厂进入鼎盛时期,每家厂都有两三千名工人,每年产值达几千万元。那时景德镇的年轻人不进政府机关都要进瓷厂工作,瓷厂职工的工资有上百元,而一般单位的工资才四五十元。鼎盛时期,瓷厂下班口哨声响,浩浩荡荡的工人走出厂门......



建国初到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景德镇十大瓷厂的瓷器在市面上很难见到,连厂里职工要结婚买一套都要靠领导批条子。大部分的瓷器都出口到国外东南亚地区,为新中国创造外汇收入,以支持国家其它工业的发展。1995年以前,十大老瓷厂的总产值曾经达到四亿元以上;当时,景德镇的人口占全江西省的3%,上缴的税收却占全省的20%,成为江西省重要的工业基地。



凭着十大瓷厂的整体实力以及一批部、省属陶瓷研究机构,例如研发7501瓷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等,景德镇瓷器在国内外均'傲视群雄'。到上世纪90代初,景德镇陶瓷品种已发展到20个大类、2000多个器型、7000多个画面,形成了日用瓷、仿古瓷、建筑瓷等门类齐全的陶瓷产品体系,并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景德镇人民广场


但这般“好景”仅存在于1995年之前,谁也没料想到,繁荣竟可在一夜间倾倒。

当时,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关停、改制,停产,景德镇老瓷厂的改革导致大约数十万职工处于失业状态,倘若要维持这些企业的正常运营,每家企业的最低费用大约在5000万元以上,当时景德镇的财政资金根本无法负荷。



景德镇光明电影院

九十年代中期,一些瓷厂开始陷入经营困境,只能靠贷款支付工人工资。当时政府试图救市,准备动用财政资金,同时动用各种金融手段,维持十大瓷厂的经营,缓解就业危机,但最终也没能阻止景德镇陶瓷业的衰落。





老瓷厂职工说,“十大瓷厂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死亡的”,十多万工人失业。




这些企业的债务最后都落到景德镇市政府身上,政府背负了70亿元的债务包袱,巨大的财政负担将景德镇的城市经济也一起拖入深渊,就这样“十大瓷厂”突然沉睡,再也没有醒来。


曾经叱咤风云的十大瓷厂真实写照。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镇解放后建立的第一家瓷厂




景德镇市为民瓷厂,1965年建成投产,原名高级美术瓷厂



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原名工艺美术瓷厂,建于1958年。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1961年由红旗瓷厂一部分划出成立,青花玲珑瓷是光明瓷厂的金牌产品。





景德镇市红旗瓷厂,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厂合并而成,产品以青花餐具酒具实用器为主。




景德镇市人民瓷厂,1956年由公私合营的华光、群益、光大三个瓷厂合并而成,称“景德镇第三瓷厂”。



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原为建国瓷厂第一分厂,建于1954年。



景德镇市东风瓷厂,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资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6年称第一瓷厂,1958年改称东风瓷厂。




景德镇市红星瓷厂



景德镇雕塑瓷厂



景德镇景兴瓷厂



景德镇红光瓷厂



景德镇市新华瓷厂


图文·网络

编辑·文艺复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