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证明?你想这还不简单!错位相减嘛!是的,这即是教材上提供的证法: 下面分情况讨论: 这种求和的方法很经典,不仅对等比数列有效,而且对等差比数列(指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相乘而得的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均是其特殊情形)也有效,因此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字——错位相减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 错位相减,构思巧妙,应用有效,这或许是教材选用该方法的原因吧! 经典的方法,知道了就要好好领悟,多加练习,慢慢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方法;但同时也有另外一些方法,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即使它们不是那么的方便,或许还略显笨拙。 下面提供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另外几种证法,希望读者慢慢体悟。(以下只是粗略地给出其思路,而且只讨论q≠1的情形,可能有些细节未能注意到) 另证一 另证二 另证三 另证四 另证五 另证六 总结 以上六种证法,各有所长:错位相减法从项数的角度出发,乘以公比,顺利消去大量公共项。 另证四、五则本着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从简单情形入手,涉及到了联想、类比、猜想等多种思维方式,更具教学价值;另证六则从一个司空见惯的恒等式入手,变幻出前n项和公式,令人拍案叫绝。 |
|
来自: 昵称47813312 > 《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