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稻生长中的三黄三黑是

 笑叹红尘z4b2w5 2018-06-16
  • 所谓水稻“三黄三黑”是指运用肥水管理措施实现水稻生长过程中叶色三次浓(黑)、谈(黄)交替变化,从而实现秆壮、穗大、粒饱,并获得高产。    叶色的浓淡不仅直观地反映了其叶绿素的含量,还反映了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水平。叶色“黑”,说明较多的光合产物与氮素结合形成蛋白质以供器官生长建成,进行所谓扩大型代谢:“黄”的时期则氮素代谢削弱,功能叶的光合产物贮存较多,即进行所谓贮藏型代谢,使苗健壮而不过旺。   第一次黄黑变化发生在分蘖期,即通过追“小暑发棵肥”, 出现第一次“黑”;分蘖末期施用的肥料落劲,同时结合落干晒田,出现第一次“黄”。一黑一黄的作用是促进适当分蘖、扎根、壮苗,黑得不够则分蘖迟缓,成穗不足,过黑不黄则叶片过大、组织柔嫩、分蘖不够健壮。所以,一黑一黄交替有利于建立高产的群体骨架。  第二次黄黑变化发生在节间开始形成到幼穗分化前,即在圆秆前施“大暑长粗肥”叶色再度转绿出现第二次“黑”;到穗分化初期结合进行烤田,肥料落劲,出现第二次“黄”。二黑二黄是为了使大蘖长粗(茎鞘由扁变圆),促进壮株大穗,防止后期倒伏。其中二黑旨在促进光合作用,不出现二黑则植株茎秆细瘦,叶功能下降、穗短粒少。相反,如二黑 过头不出现二黄,则茎叶生长过于繁茂,碳水化合物贮存 少,不利于茎节发育;同时,由于窜高,披叶,光照条件不好,易引发病虫害和后期倒伏。  第三次黄黑变化发生在穗发育期间,即复水后施“立秋长穗肥”,叶色再次转浓,出现第三次黑,到抽穗前3—5天 结合脱水,叶色褪淡,出现第三次黄。掌握好这次叶色交替变化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获得高产。三黑不黑则光合效率低,养分供应减少,影响幼穗发育,难以实现穗大粒饱;反之,三黑过头,不出现三黄,则植株体内含氮水平过高,不利于灌浆,贪青晚熟、粒重降 低,同样难获高产。  根据水稻的叶色诊断苗情,有直观易于掌握的优点。包括三黄三黑在内的一整套技术体系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当然这一技术的应用还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品种类型以及地力和苗情灵活掌握。南方的早稻和双季晚稻以及北方的中早熟品种,因其生育期短,穗分化和节 间形成同时开始,甚至与分蘖末期相重叠,所以一般只出现“两黑两黄”,即没有圆秆拔节期的一次黄黑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