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游览—— 畅游意大利威尼斯 上午7点40分离开罗维戈客栈,乘车奔向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沿途依旧是风光秀丽,移步换景,路旁土地平展广阔,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和牧草绿黄相间,成片如毯;从近至远,一排排、一片片绿树繁茂,掩现红瓦白或黄墙房屋。
9点越过连接大陆与维尼斯岛的跨海大桥,来到威尼斯新区码头,我们下了车,然后坐上渡船,在宽阔的水面上向水城开去。
(坐船驶向水城) 乘坐这条船上的是中国几个旅游团人员近百人。船上的中国导游用麦克风向大家介绍了威尼斯沧桑历史: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亚海中的这个小岛。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陆地上先祖们砍伐了二大片原始森林,在淤泥中,用无数木桩作为桩基,在海水上面建起了一座美丽的城市。早期威尼斯是拜占庭的殖民地。因为和拜占庭连手打败亚得里亚海海盗。取得了自主权后,建立了共和国。在公元7世纪,威尼斯已经成为世界上强盛富有的国家之一。领土延伸到了地中海。 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四面临海,由120个小岛组成,400多座桥连接各小岛,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同时,威尼斯是一座文化名城,城内古迹众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教堂、120座钟楼、40多座宫殿,以及众多的海滨浴场。
威尼斯整个城市漂浮在海边浅水滩上,仅西北部有狭窄的人工堤岸与大陆相连。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400多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桥梁连成一体。城内大大小小、曲折迂廻的运河成为威尼斯的街道。其中大运河呈倒S形贯穿整个城市,从罗马广场延伸至圣马克广场,全长约4公里,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要道。 威尼斯水上城市是文艺复兴的精华,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上帝将眼泪流在了这里,却让它更加晶莹和柔情,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
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亚得里亚海的女王”“桥城”等美称。 船行大约半个小时,到达威尼斯老区码头,下船登岸。岸上游人川流不息,大多是中国人的面孔。 在导游带领下,我们边听介绍当地历史和风土人情,边观风景游览主岛。 圣马可广场是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总面积近万平方米。广场四周的建筑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都有。 ![]() 广场依水而建,四周是高大的建筑群,只有一条宽阔的街道通往海边的港口,从那儿可以看到湛蓝的海面。广场入口处有两根柱子,一边一个,和中国的门神一样。左边柱子称为“圣马可圆柱”,顶端是威尼斯的象征有翼狮子,右边柱子称为“圣狄奥多圆柱”,顶端的雕像是威尼斯最初的守护圣徒圣狄奥多。威尼斯从拜占庭独立后,把守护圣徒换成了圣马可,但前任圣徒也不好得罪,所以就只好两个一块供着了。威尼斯既是水中之城,城门便也独具一格,由这两根石柱象征,凡来威尼斯的贵宾都从石柱中间进入城市。
这是圣马可图书馆,可够大的了。 威尼斯总督府又名公爵宫,建于814年,是一座拜占庭式建筑,总督府往昔为政府机关与法院,亦是威尼斯总督的住处。宫内各厅都以油画、壁画和大理石雕刻来装饰,十分奢华。总督宫南面为威尼斯潟湖,西面为圣马可广场,北面为圣马可教堂。目前的建筑主要建造于1309年到1424年期间。1574年,总督宫遭遇火灾,严重受损。现在的建筑物为建于14到15世纪的哥特式建筑,临河的南面和朝向小广场的西面均长70多米。下面两层白云石的尖卷列柱长廊,具有浓厚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不过也有一些古典主义的特点,入口处在寺院的右边,珍宝馆的背面。内院有16世纪初建造的“巨人梯”。30级的大理石台阶上部竖立着战神和海神的巨大雕塑。 ![]() ![]() 叹息桥建于1603年,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为了避免路人观看,桥被封闭得严严实实,只有向运河的一侧开着两个小窗。重罪犯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就被带到位于总督府东侧的地牢中,在经过这座犹如牢笼般禁锢住躯体的小桥时,如同提前步入了地牢,犯人不自主地发出叹息之声。另外还有一个传说,一名死囚看见从前的恋人在桥的另一端与新欢亲热,不禁深深叹息。叹息桥从此成为了恋人见证爱情的地方,据说恋人们在桥下接吻就可以终生相守。
广场东面的圣马可教堂建筑雄伟、富丽堂皇。是公元829年威尼斯商人们为了将圣马可(马可福音的作者)运回威尼斯所建造的,整个教堂采用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结合了东西方建筑精华,内部装饰了很多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装饰画,教堂的祭坛下面就是圣马可的墓。
教堂右侧是一座建于9世纪末的钟楼,绿顶红身四方形,高98.6米,下半部是由砖块构成的巨大柱状建筑,每边长12米,高50米;上方则为拱形钟楼,共放置了5座钟,拱形钟楼的上方是方形建筑,外墙分别由狮子与威尼斯的女性象征所妆饰。钟楼是威尼斯的城市坐标,建造于1173年。由于原始的钟楼过高过重,终于在1902年倒塌。在加强地基以后,1912年和原来一模一样的钟楼再度被立起。登顶钟楼可以俯瞰水城威尼斯的全貌及美丽的澙湖风光、眺望远处的阿尔卑斯山。
广场北侧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叫做圣马可时钟塔,建于15世纪。塔顶露台上有一个青铜大钟,大钟旁边还有两个青铜“摩尔人”,每到整点就会用手中的锤子敲钟报时。钟塔的正面有一个有翼狮子雕像和黄道十二宫的轮盘(田中芳树和车田正美各取所需,所以金色有翼狮子成了莱因哈特帝国的纹章,轮盘成了圣斗士里的“圣域火钟”咩)。
![]() 广场左侧的一排大楼是“新行政官邸大楼”,建于1582年。右侧的大楼是“旧行政官邸大楼”,建于12世纪。(现在大楼的一楼是著名的夸德里咖啡馆,从广场上的桌椅数量就可看出咖啡馆的规模)。 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下令把广场边的“新行政大楼”改成了他自己的行宫,还建造了连接两栋大楼的翼楼作为他的舞厅,命名为“拿破仑翼大楼”。 广场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有很多摆摊的小贩杂耍艺人和绘画者 大群大群的鸽子,时而簇拥在地上觅食,时而又带着扑扑拉拉的振翅声,飞满整个广场的上空。 ![]() 广场四周有各式各样的精品店,包括金饰、玻璃、寝具、服饰等,店面不大,但是橱窗设计都是一流,颇具高深视觉享受。 有许多风格优雅的咖啡厅、酒吧和餐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花神咖啡厅了,还有两家露天酒吧有小型的管弦乐队演奏助兴。如果时间足够,在广场上坐下来,喝着咖啡,听着钢琴曲,晒着太阳,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体会悠扬闲适的生活,感觉是非常不错的享受。
离开广场,导游带领我们穿行威尼斯的大街小巷,领略别样风光。街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层大多为居民的船库。 连接街道两岸的是各种各样的石桥或木桥。它们高高地横跨街心,一点也不妨碍行船。威尼斯的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四面贯通,人们以舟代车,以桥代路,陆地、水面,游人熙攘,鸽子与海鸥一起飞,形成了这个世界著名水城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 在威尼斯的众多座桥梁中,以火车站通往市中心的利亚德桥(Rialto)最为有名,又名商业桥,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大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桥上中部建有厅阁,横跨在大运河上。 ![]() 石桥上附近一带都是威尼斯最繁盛的购物中心,狭长的一段桥面有各式各样的商店,很像本港的街市,售卖鲜果、各种饰物及纪念品等,非常热闹。 行走途中,参观DFS威尼斯Fondasco dei Tedeschi商场,享受购物体验。这里是十三世纪德国商人在威尼斯贸易的场所,现在成了现代威尼斯的高端商场。 走进四四方方的中庭,感觉像进入了一座剧院。商场一共五层,方正的中庭边环绕着一圈商店,每一层的每一面都有很多拱门面朝中庭。在寸土寸金的威尼斯能找到一座大楼建商场,还把中间宽阔的中庭空了出来,真是一种创意和奢华。
![]() ![]() 如威尼斯整座城市建在水中,水道即为大街小巷,船是威尼斯唯一的交通工具。这里的船就象我们陆地上的车了。公共船、货运船、出租船、急救船、警察船、垃圾船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常见的班船、豪华游船、大型帆船,更可见小帆板、皮划艇、冲锋舟,但就是见不到渔船。 最值得一提的要数这里独特的小船“贡多拉”。据说制作严格而又讲究:长11米,宽近1米半,以栎木板为材料,用黑漆涂抹七遍始成。坐满六人,加船夫一人。
“贡多拉”最早曾经是妓女的接客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威尼斯独特的风景:船夫经过特殊训练,站在船头一边摇船一边讲解还演唱意大利的传统民歌。贡多拉的数量也有严格限定,只能有200多艘,不能随意增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