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合院北房变身多功能文创空间

 龙岩半主 2018-06-18

大栅栏V宅坐落于北京大栅栏茶儿胡同的一个四合院内。‘V’宅既取自建筑空间结构中两处重要的V字型交通空间,又涵盖“微”的概念,即微小的设计干预以及微小的空间可以提供更多的行为可能性。

大栅栏由于历史上是聚集全国商贾进京驻留之地,这种历史背景造成了大栅栏特有的“外来文化”、“草根文化”与“混杂文化”相互的融合。

而项目所在地的这个四合院也如同街区的其他房子一样,呈现着大杂院的状态,共居住七八户居民。

V宅的建筑改造试图阐述和传达在旧城改造中,本地人和外地人相互混杂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新设计的角色。建筑师对于改造的预期不希望将年代不断叠加的必要空间要素痕迹抹去。

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有价值和意义的使用空间是可以继续保存,并通过新设计的手法介入,能够更好的融入街区的整体面貌并活化新的文化记忆。

我们利用传统合院建筑的青砖物料堆砌了花砖墙把原来加建红砖结构替换掉,形成两处围合庭院和透光天井。在保证内部的私密性同时,增加了空间使用上的透光性。花砖墙东侧的外立面完全打开后,增加木制格栅和玻璃幕墙,提供良好采光。

大杂院空间需要提高使用效率,让每一寸的室内空间得到充分的使用。新设计中,我们在室内植入一种可变,可功能转化,以及复合型的体量。

整合厨房、淋浴间,卫生间,洗衣房会客、办公,榻榻米等休息空间。这个体量对一个三开间的厢房进行重新划分,用秸秆版进行快速搭建。

一楼的东西两跨形成的通高空间,是开放自由的:可居住,可联合办公,可展览,并可进行小型活动。

二层设置私密的工作空间,融入坐卧式讨论私密空间。在拿掉吊顶之后,在屋顶的三角形空间下新的空间体量的中心区,利用两个‘V’字型的交通空间组织有效的绕过屋梁,形成层次丰富室内空间夹层,并将这几个不同的标高空间有效的组织起来。

胡同杂院再生后的V宅,成为杨梅竹斜街街区的创业团队和新的外来使用者活动孵化器,提供聚会,交友,居住,创作,工作等多功能场地,让他们成为这个地区新的居民。

因为在V宅中,人的活动在空间里的属性是灵活的:个人可以策划自己的起居,团体可以策划艺术家驻留和多媒体创作。

建筑师:hyperSity工作室项目地址: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茶儿胡同来源:archdaily.cn

四合院
北京
大栅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