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处于汉晋之间的三国时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却是英雄汇聚、群星闪耀的华丽时代,众多天生异秉、各负使命的人物纷纷应劫应运而生,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篇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三国演义中却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诸葛亮缘何拥有夺天地造化之功?曹操的第一谋士郭嘉凭什么每谋必中?勇猛无敌的典韦怎么会出现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吕布、关羽、张飞、马超、赵云等人的盖世武功从何而来,师承于谁?汉人孙权为什么却长得“碧眼紫髯”?……以及天生的美女间谍貂蝉的结局如何?这些内容正史和《三国演义》中都没有交代。
今天,我就试将流传于异人及民间的传说与正史结合起来,逐一解开这些千古之谜。信与不信,权在您方寸之间,只当作故事来听,亦未尝不可。
吕布篇(二)跌宕轮回
文/青青子
三龙护体
自此,学会了《天龙戟法》,又有紫金冠和方天画戟里的两龙相助,吕布的武功和气势已远非凡夫可比。
因此当吕布随丁原来到长安后,先是震住了杀人不眨眼的董卓。
要知道董卓乃是妖星转世,一身煞气,普通人气场很弱,见到他就不由自主的心惊胆颤。
当董卓初见吕布,即被他的气势压住,心下里很是惊骇。而当吕布带兵与董卓对阵时,几个回合董卓便败下阵来。
因此董卓格外欣赏吕布,属下李肃看出董卓的心思,因此自告奋勇去游说吕布来降。
作为吕布的老乡,李肃非常了解吕布的底细,一是爱马成痴,二是贪图富贵。
因此在劝降吕布之前,李肃坚持让董卓舍出赤兔马,要知道赤兔可是天下难得一见的宝马,所以董卓真心有点舍不得。
李肃乘夜去见吕布,果然牵出赤兔马后,吕布不胜之喜;当李肃拿出千两黄金、数十颗明珠、一条玉带并许以高官厚禄之时,吕布贪心已动;李肃又在言语中有意贬低丁原,令虚荣的吕布大感羞愧。
李肃又进一步刺激道:象我这样无能之人,尚且能当虎贲中郎将;你要投靠董卓,功名利禄更是不在话下。
一番引诱令目光短浅又见利忘义的吕布忘记了道人的忠告,不仅彻底背弃了丁建阳,更主动要求拿义父的人头做晋见礼。
就这样,正在书房秉烛夜读的丁原毫无防备的被这个自己亲手扶植起来的义子送上了西天。
从这一刻起,曾经知恩图报、单纯正直的青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一个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小人。
三英战吕布
吕布投奔董卓后,颇受董卓厚待。先是认了义子,后又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等职,大大满足了吕布的虚荣心。
而此时,三龙护体的吕布武力空前,很快迎来了一战成名的机会。
虎牢关之战,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先是河内名将方悦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接着上党部将穆顺迎战,也被吕布一戟刺死;北海大将武安国被吕布一戟砍断手腕,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不敌败走。
张飞赶来,与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关云长助战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加入战列,三人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这就是著名的“三英战吕布”。
二个一等一的高手加上刘备,也没占吕布半点便宜,这还是吕布连挑数将精力不济之后。可想而知吕布的战斗力有多强悍!
虎牢关之战后,吕布“一朝成名天下知”,被称为“马前无三合之将”。
董卓由此更加倚重吕布,诸事不备,行坐不离,直到吕布和貂蝉的相遇。
跌宕人生
大家知道,貂蝉美艳不可方物,吕布又是多情之人;况且,貂蝉是乘愿而来,当年月宫出走就是为了吕布,所以貂蝉对吕布感情很真。
当董卓抢来貂蝉金屋藏娇时,吕布作为董卓义子和贴身侍卫,得以与貂蝉觌面,英雄美女很快就迸出了火花。
俗话说: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后来两人在凤仪亭约会,被董卓撞见,掷戟未中,吕布逃回,因此父子交恶。
吕布心不自安,害怕董卓报复,请教司徒王允,正中王允下怀。于是王允巧设连环计,许诺事成之后除了送貂蝉与吕布,还答应和吕布共掌朝政,吕布喜出望外。
经过一番巧妙布置,终于成功除掉董卓,吕布得了貂蝉,又与王允共参国政,作为国家功臣受到上上下下的尊崇,此时的吕布达到了人生与事业的巅峰。
俗话说:物极必反,月满则亏。结果由于王允没能安抚好董卓的部下,致使李傕、郭汜带兵反攻长安,王允被杀,吕布逃走。天下复又大乱……
黄粱一梦
吕布先投袁术,再投张扬,然后又投靠袁绍,皆因恃功自傲、反客为主被赶走。
兖州之战,吕布败给了曹操,转而投靠刘备。半生颠沛的刘备刚刚当上了徐州牧,屁股还没等坐热,就被吕布乘机夺了徐州,反把刘备安置在小沛。
不过此时在徐州,吕布却做了一件为人称道的好事,就是 “辕门射戟”,但这也成了他运势的分水领。
因为“辕门射戟”时吕布射死了戟上的神龙,从此吕布江河日下,整日沉迷酒色,虐待部下。没想到被部下把画戟和赤兔马偷走,在睡梦中把他绑缚送给了曹操。
在生死面前,三国第一勇士吕布又一次让人大跌眼镜。
先是请求把绳子松一松,接着试图说服曹操放了他,又乘间央求刘备说情。
贪生怕死的表现与战场上的勇猛形成了鲜明对比,结果终不免白门楼上一尺白绫毕命。
吕布用他四十余年的人生诠释了一个虎头蛇尾的英雄形象:忘恩负义、贪生怕死、刚愎自用、有勇无谋……
也许,这就是吕布在这个时期要演绎的角色,因为正面的角色有人演,反面的角色同样需要有人来完成。
在一个生命漫长的轮回转生中,单单从他一世或几世的经历,还真的难以判断这个生命的好与坏呢。
再入红尘
这不,隋朝末年,雷神再度转世,化身无敌大将军宇文成都。
同样身长一丈,腰大十围,力大无穷,威猛过人,使一柄三百二十斤的凤翅镏金镋,为隋唐第二条好汉。
宇文成都身为大隋支柱,为保炀帝南征北战,尽忠报国,殚精竭力,呕心沥血,最终被李元霸撕为两半,惨死沙场。
因其是雷神转世,一生忠义,所以李元霸杀死宇文成都后,一路上被雷电追打,激的李元霸失去了理智,把大锤向天上抛掷。
结果被自己的大锤把脑袋打了个稀烂,应了他师父紫阳真人“杀使凤翅镏金镋之人,必遭天谴”的谶语。
再演朱棣
明朝时,雷神又再入红尘,演绎了一个功绩显赫却残暴嗜杀的颇具争议的人物--- 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他雄才大略,英明神武,很受朱元璋的器重。
一次,朱元璋出了一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让皇子皇孙们对。
结果建文帝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飐”,而朱棣则随口应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帝王之气呼之欲出,朱元璋非常高兴,一度打算立朱棣为太子。
但毕竟大明初立,如果一开始就打下废长立幼的底子,恐怕天下不会太平了,所以思来想去,朱元璋还是没敢冒这个险。
不过从此建文帝就对朱棣颇为忌惮。即位不久后,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提议下建文帝开始有意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
王者不死
尽管朱棣一再示弱,表明没有夺嫡之意,建文帝依然步步紧逼。
在精通易理、深谙军事的神秘僧人姚广孝的大力主张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与建文帝开始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其实朱棣做皇帝是命中注定之事,虽然当时的朱棣并没有谋反的心思,但建文帝朱允炆对他的猜忌与威逼却使他不得不冒险出击。
神秘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早就窥测到了天机,因此在他当初被朱元璋选中派到燕王府时就声称要送朱棣“一顶白帽子。
“王”的头上加一个“白”字不就是皇帝嘛,所以姚广孝自始至终都大力主张朱棣出兵。
而民间也早有童谣传播:“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也是在告诫建文帝不要再逼朱棣,否则人家就做了皇帝。
可惜人为了自保、为了权力,明知道不可行也要去做,所以,结果也就成了必然。
建文帝之谜
朱棣占领南京后,建文帝不知所终。
有传说他死于大火,也有传说他出家当了和尚,也有说他逃到了海外。历史上对建文帝的结局也没有定论。
那么建文帝到底是活着还是已经死去了呢?其实,朱棣的直觉是对的,建文帝的确没有死。他在清风女侠和她的师兄弟等武林高手的保护下活了下来。
他们先是在宫里放一场大火,然后又放出各种风声,让其中一人装扮成出家的建文帝行走在江湖上,另一人装扮成建文帝拿着信物出海远游,所以后来有人说建文帝烧死了,有人说建文帝出海到了海外,有人说建文帝做了和尚。
实际上,建文帝被救到中缅交界处的一个摩牙洞里,与这几个人共同参悟修行!从此不问世事。
在朱棣做了皇上之后的很多年,民间经常有假借建文帝之名的大规模反抗,所以建文帝的下落始终是朱棣的一块心病。
由于始终没有见到建文帝的尸首,朱棣一直觉得他还活着,因此派太监郑和以扬国威和贸易的名义七次下西洋,实为寻找建文帝。
在郑和的船队里,有一部分就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建文帝下落。但他们始终没有找到建文帝,反到成就了郑和下西洋的佳话。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
朱棣继承了父亲朱元璋的多疑和残暴,大肆虐杀曾经反对过他的人,用刑极为残忍。最典型的就是由他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灭十族”和“瓜蔓抄”。
本来在朱棣即将入主南京前,姚广孝特地提醒朱棣说,到了京城,杀了谁都不能杀方孝孺,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没有了,可见方孝孺的大才世所罕有。
当时朱棣答应了姚广孝,可他怎么也想不到,方孝孺竟然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硬骨头。
当时南京沦陷后,方孝孺天天穿着孝服为朱允炆哭丧。朱棣当时需要拟诏书为其登基正名,特地请方孝孺为他写诏书。
方孝儒宁死不从,掷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书不草!”
燕王大声说:“诏不草,灭你九族!”方孝儒针锋相对的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
朱棣想起姚广孝的嘱咐,按捺住火气又反复劝说方孝儒,最终方孝孺答应道:“好,我写!”
方孝孺从地上拾起笔来,大书四个字“燕贼篡位”。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拿刀来从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然后将他投入监狱。
紧接着,朱棣真的捉了方孝孺的九族,又派人搜罗了方孝孺门生的门生等人凑成十族,一共873人,全部当着方孝孺的面凌迟处死,连着杀了7天7夜,刀都砍坏了48个,方孝孺一滴眼泪没掉。
直到剐到他最心爱的弟弟方孝友时,方孝儒泪如雨下,说自己连累了弟弟,方孝友却反而劝他,从容吟诗道:
'阿兄何必泪潸潸,
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
旅魂依旧回家山。'
最后临到方孝孺时,他依然面不改色,痛骂朱棣,朱棣命令割掉方孝孺的舌头,砍掉他的双腿,在午门内凌迟处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