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夫妻相守三十多年,依旧恩爱如初!背后有什么相处之道?

 猫猫猪 2018-06-18


01

02

近十几年来,黄唯理始终倾情于山水,在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以后,他把目光停驻在了自己身边这一片润泽丰沛的岭南大地上。在创作形式上他也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的界限,心中所属的那一方山水逐渐清晰、明朗。


《山海经》画展,除了画家的笔墨吸引人,整个布展亦颇费心思,而这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她就是黄唯理的妻子——画家张思燕。



作为黄唯理所有作品的第一读者,直爽的张思燕每次都会把自己的感觉直接地表达出来,但这并不妨碍黄唯理坚持自己的想法,恰恰因为张思燕从或感性或专业的角度给出来的建议,令黄唯理有了更多一重视觉去审视自己的作品,而且随着二人在各自的艺术造诣上日臻成熟,互相之间提出的意见更是弥足珍贵。



相守三十余载,黄唯理和张思燕夫妇就是这样,在艺术创作上他们各走各路,一个仁山乐水,一个喜爱花鸟虫鱼,久而久之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在生活上他们始终风雨同舟、互相搀扶。



说起来,这对令人艳羡的画坛伉俪在相识之初,还有着一段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的书画情缘。


出于对中国画的共同热爱,一张薄薄的宣纸牵起了红线,这段经历,黄唯理摘录到了他2002年出版的文集《梦山笔谭》里边,还有二人回到黄唯理家乡惠阳的第一次旅行,他是这样描写的:此刻,只有海风、只有飞鸟,伴随着我们进行这次“新婚旅行”,只有红红的朝阳照耀着我们并肩走向未来。



这份情缘是那样简单纯粹,此后这种纯粹也一直贯穿于黄唯理和张思燕的生活和创作生涯当中。


艺术评论家杨小彦曾言“思燕其人爽朗,其艺大度。”确实,其字其画一如其人,端庄大气。张思燕出生于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外公是著名的地方志学者,父亲是很有文学修养的经济学家,张思燕自幼便练习书法,与笔墨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从书法到画画,张思燕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八十年代初,张思燕开始画的并非中国画而是西方的油画,也许是传统的笔墨在她身上种下的天然基因,她逐渐发现写意画更符合自己的个性,于是转向写意花鸟画的探索。并产生了《秋绿》等一批那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作品


专注于创作的同时,张思燕还一直身兼多个社会职务,为美术团体的学术活动与社会的公益事业她不遗余力,2014年由广州美术家协会组织邀请岭南一百多位名家合力完成的《百花颂中华》国画系列长卷,就是在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花鸟画艺委会主任的张思燕的主导下完成的。随着各种人生经历的不断积累、感悟,对传统文化、对中国画的不断深入了解,“问花”系列作品较之过去,显得更加含蓄、丰润。“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时于花上见,的砾走明珠。”这是思燕画牡丹之题画诗,出苏东坡《雨中看牡丹》之一,是为苏诗上段,言语间也道出画家意趣。


作品


与张思燕微观的花鸟世界所不同的是,黄唯理笔下呈现的是大开大合的水流山川,但在早期黄唯理的涉猎是很广泛的,更专注于油画和漫画方面,并获得不少奖项。黄唯理曾任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部主任,并出版有美术论文集《梦山笔谭》等著作,他不单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学者。



在时光的沉淀下,传统的笔墨形式在黄唯理身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他的“幽山静园”系列,其山川及现代家园的个人意境追求已经逐渐凸显。



在创作上,黄唯理和张思燕一种面貌又一种面貌地探索着,而在生活中,他们也不断地尝试着新鲜事物,挖掘着平淡生活中的无限乐趣,张思燕为人直爽开朗,黄唯理安静文雅,两人一动一静,犹如齿轮般的默契。

水流花开

几十年来,各有各忙,

难得停下来的静谧时光,

他们一同流连于

山川河流、乡间野趣、田园生活之间,

那是他们创作的源泉也是诗意的栖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