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呼吸门控(二)常见参数

 渤海小鱼0728 2018-06-18


上一篇文章简单介绍了呼吸门控的大致分类。对于分类的了解有助于建立对于一个技术的宏观认识。接下来我将进一步介绍一下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会接触到的几个参数。包括了:呼吸间隔数、触发点、触发窗等。

尽管不同厂家呼吸门控的调整界面或所用术语有一定差别,但其呼吸门控的原理是相近的。作为使用者必须要理解呼吸门控中每个变量的调整原则以及它们对图像的影响。此处笔者以GE磁共振为例简单予以说明:

呼吸间隔数

(R-R interval)

这个参数的设置会决定在一个呼吸门控序列中所允许采集的最大层数,因此采用几个呼吸间隔直接取决于病人的呼吸频率。对于呼吸缓慢者可能采用一个呼吸间隔即可满足临床采集层数的需求,而对于呼吸较快者则需要采用两个或三个呼吸间隔数。呼吸间隔数的多少直接影响有效TR的长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信噪比。


如何调整呼吸间隔数?

当我们使用呼吸触发技术时,呼吸间隔数不仅决定有效TR的长短,同时也决定该序列一次采集内能够采集的最大层数。当呼吸频率不同时相同的呼吸间隔数所能允许的最大采集层数是不同的。

所以当呼吸过快或过慢时我们需要合理设定呼吸间隔数以满足实际临床需要。


笔者在这里想要特别强调:当我们进行呼吸触发的T2加权像采集时,如果呼吸过快,该如何调整参数以满足最大采集层数需要呢?

合理的解决方法是适当增加呼吸间隔数以获得更长的有效的TR从而使最大采集层数能够满足临床需要。但是笔者注意到,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操作员会选择通过减少FSE序列的回波链长度从而实现在该呼吸间隔数下最大采集层数能满足临床需要,这是非常非常不推荐的。

大家一定要刻骨铭心的牢记住:在FSE序列,回波链长度是实现T2对比权重的支撑点,也是灵魂,当你在降低回波链长度时实际上你就是在降低T2对比权重,因为这时你能获取的最大TE降低了,优异的T2权重对比是通过最佳的最短TE和最长TE相互制约而实现的。


诸位看官问题又来了:什么是最短TE、最长TE?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触发点

如我们在分类那篇文章提到的(点击这里可以查看),在呼吸触发序列采用的是前瞻性门控。

当探测到呼吸最大程度点,系统将其记录为一个呼吸触发波(Respiratory Trigger)。但事实上此时腹部处于运动幅度相对比较大的区间,为了获得运动伪影更小的图像我们会设定一个Trigger point,这个点由界面中的Trigger Point的百分比决定的。

譬如,如果病人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5次,那么每个呼吸周期是4秒(相当于4000毫秒),如果我们的Trigger point设为20%,那么Trigger point就落在探测到Trigger信号后的800毫秒。



触发窗

这个时间窗口是预留出来用来探测下一个触发波的。

这里我们要注意在一个呼吸周期(或几个呼吸周期内)我们要扣除Trigger Point 、Trigger Window这些时间,剩下的时间才是真正能够用于数据采集的。这部分能用于数据采集的时间也叫作AIT——Available Imaging Time。只有很好的理解呼吸门控中每个参数的意义我们才能根据病人的呼吸状况灵活调整这些参数以达到满足临床的需求。



如何应用这几个参数?



这里我们通过这个界面来讲解如何根据呼吸频率来调整呼吸间隔数从而确保扫描层数与扫描时间最佳匹配。

在GE的磁共振平台,为了确保T2加权像更优异的对比度,设置上锁定了在有效TR时间内必须能完成整个扫描层数的采集。如果在通过呼吸门控设定的有效TR时间内不能完成扫描层数的采集则系统会自动报错而无法扫描。

此时操作人员要灵活调整呼吸间隔数以确保获得的有效TR时间内完成相应采集层数。

正如前所述笔者再次提醒大家不要通过降低回波链的方法来满足层数需求。因为降低回波链会降低信号采集最大TE时间,这样会降低图像的T2对比度。同时也要注意如果病人呼吸频率很慢也可能导致所设定的有效TR时间远远大于扫描层数需求,意味着会有过多的冗余时间被浪费了,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减少呼吸间隔数以确保更高的扫描效率。


在上腹部扫描过程中呼吸门控的使用和参数调整是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使用呼吸门控的前提是充分理解呼吸门控的工作模式和参数意义。

首先,在扫描前摆位时就要开始注意扫描规范。一定要注意门控波纹管要保持一定的松紧度,如果绑的过松则不利于探测呼吸运动,在固定呼吸门控波纹管时首先要明确呼吸时动度最大的区域。在波纹管旁最好放置一隔离垫避免该波纹管受压而不能敏感探测呼吸变化。

其次,要充分理解呼吸门控参数的设定原则。前面,我们已经反复强调了呼吸间隔数与扫描采集层数之间的匹配和调整原则,同时也希望大家理解Trigger point、Trigger window这两个参数。因为设定不同的Trigger point和Trigger window会决定有不同数据采集时间,其实这个数据采集窗也被称为“可以利用的成像时间,Available Imaging Time, AIT”,它会决定在选择的呼吸间隔数内可以采集的层数。我发现有些老师在层数不够时可能就会选择缩短Trigger point和Trigger window的百分比(注意这里的30或是40指的是占一个呼吸周期的百分比)。如前所述呼吸门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绝对运动中寻求相对静止,这里的Trigger point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把数据采集放在动度相对小的呼吸时间段内如果把这个值设定的过低,意味着在吸气刚刚结束就开始采集数据,而此时刚好是呼气动度比较大的时间段内。Trigger window可以防止在吸气开始时相采集数据。了解了这个意义后,希望大家如果今后再遇到,选定的呼吸间隔数不能满足采集层数时,尽可能通过调整呼吸间隔数来满足层数需求,而不是盲目的降低Trigger point和Trigger window所占的百分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了解了原理、参数之后,唯有不断尝试才能将技术充分掌握。欢迎大家给我留言、共同交流磁共振扫描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