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启阵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且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 这首《木兰诗》,《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一般认为是北朝民歌。 诗中有三个地名:黄河;黑山,今北京昌平天寿山;燕山,自蓟北向东绵延至辽西的燕山山脉。从这些地名推测,花木兰参加的可能是跟东北库莫奚、契丹的战争,时间在北朝后期。 2 关于木兰的姓氏、乡里、事迹、后世有种种说法。但一些学者认为这是民间传说,未必实有其人,不必深究。我不这样看。风起于青萍之末,民间传说,往往也有现实的基础,未必都是空穴来风。另外,历史上也的确发生过女子替父从军、立下战功的事情。 3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诗,看起来很不合情理。马匹及骑马用具,按理应该在同一个市场出售。诗中这样写,也许是为了表示主人公郑重其事的态度,不嫌麻烦,精挑细选。同时也可能是追求一种叙事风格,从容富丽。 此外,这种兼及不同方位的排比,也是诗歌表现手法的一个传统。请看: 甲骨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杜甫《杜鹃》: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龚自珍《己亥杂诗》:东山猛虎不吃人,西山猛虎吃人,南山猛虎吃人,北山猛虎不食人。 4 假设花木兰是十五岁那年替父从军,十二年后返回故里,也已经二十七岁,进入愁嫁的老姑娘行列了。但是,这个时候的花木兰,居然还在为自己隐瞒了战友十二年自己真实的性别而沾沾自喜。“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花木兰简直是情窦未开。 其实,这不是花木兰的个人问题,而是由她生活的环境——北方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先请看两首北朝民歌: 《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襌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再看四首南朝民歌: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青溪小姑歌》: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 《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西洲曲》: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北朝女子,性格有明显的男性化倾向。到了一定年龄,对异性的渴求,也只能以婚嫁为前提。南朝女子,无郎无情不成歌,思恋缠绵,一个个俨然都是恋爱的专家,婚姻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 追溯根源,文化观念上,北方人受孔孟儒家思想影响,重视社会规则、伦理道德,忽略自由,人性;南方人秉承老庄、《山海经》、屈原的传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崇尚自由;生产方式上,北方以农耕为主,家庭是最重要的单位,南方手工业商业萌芽早,社会化程度较高。因而,北方人家庭观念强,南方人婚恋观开放。 5 《乐府诗集》收《木兰诗》二首。另一首全诗如下: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讲述的也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是,叙事艺术高下有别,语言的生动性,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相去甚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