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庆阳饮食文化》连载(七)

 铁捻山 2018-06-19
 

                     第七章        庆阳饮食与传说

    凡传说,有文字传说和口头传说两种。庆阳是文化之乡,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尤其是有关饮食的传说,进一步增加了这块土地的神奇色彩。只要你来到庆阳,马上就会发现庆阳人这几年很会生活,他们在生产劳动或工作之余,除了讲穿,更是讲吃,而且讲出了情趣,讲出了水平,讲出了深层的文化韵味儿。不管在酒店里,还是在红白喜事的酒桌上,都会听到谈论最多的是食疗、药膳、饮食指南、防病功能、营养成分、饮食保健等等。不少人最热衷于谈论某某菜有什麽来历,与哪个历史名人有什麽关系等等。更有甚者,有些酒店为了招揽顾客,还以历史名人命名,如“西施美食店”、“文君酒家”、“东坡酒楼”等,还真产生了名人效应,带来了财源。下面不妨把我们搜集到的与庆阳饮食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名人传说介绍给广大读者。

1、彭祖与食物养生

近年,庆阳人对食疗一词颇感兴趣,不少人热衷于研究彭祖的食疗养生法,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彭祖姓钱名铿,系颛顼帝三玄孙,轩辕黄帝的第八代传人。因“制羹献尧”而受封于大彭。并传说八百岁时而不知去向,故后人称“彭祖”。因首创“雉羹”治好尧帝厌食症而留传于世,被尊称为“厨行的祖师爷”。并以“善导引行气”,开创我国气功练身之始,以“延年益寿”而闻名于世,以“导引、烹饪、养生”而被后人所敬仰。

据《汉书·古今人表》八云:女溃一陆终妃,生六子:“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神仙传》云:“善导引行气,尧时封于大彭,至殷未已,年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刘向的《列仙传》也云: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朝,曾受封于大彭。传说周穆王曾请他做大夫, 因不愿做官,八百岁不知去向。屈原《天问》篇也云:“钱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何久长。”这些记载和传说,虽不足为凭,他便是春秋战国前寿命最长的却是公认的。这与彭祖的养神治气(今之气功)、食物养生是分不开的。

关于烹饪有关的文字记载,最早是彭祖的“雉羹”了。《中国烹饪史略》说他是中国第一位厨师,是厨师的祖师爷,这绝不是夸张,但他在食物的养生方面的传统经验,恐后人知之甚少。

关于食物养生的历史,与烹饪一样,恐怕要追溯到彭祖时代了。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为秋,而彭祖寿乃今以久特闻。”《刻意篇》又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命已矣。此导此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据《列仙传》也云:“彭祖善和滋味,好恬静,惟以养神,治生为事,并服广角、水晶、云母粉,常有少客。”说明了彭祖不仅懂得饮食保健,而且尤甚善于导引。

我们看一看“雉羹”。“雉羹”乃用野鸡煮烂与稷米同熬而成一种汤羹类,具有鲜香醇厚、易消化等特点。因源于上古,故又有“天下第一羹”之美称。《扈从赐游记》中云:清朝皇帝每年“秋猕大典”,都要在澹泊城殿特赐五公大臣“野鸡汤”一器,概因野鸡汤是古代圣君尧食用过的,王公大臣皆以能品尝到皇帝所赐的野鸡汤为荣。《本草纳目》去稷米有“益气、补不足、作饭食,安中利胃宜稗,凉血解毒”之功效。雉具有“补中、益气力、止泄痢、除蚁瘘”等 功效。两者合二为一,对人体作用可窥见一斑。

“天姻青崖谪仙侣,清风明月友坡公。童颜鹤发人常在,枫上凤凰角内茸。”这是徐州诗词协会主席辛洁老人为赞颂“糜角鸡”菜品而题的一首诗。“糜角鸡”属彭祖食疗菜之一,是采用麋鹿头上的角,与母鸡同炖而成。《本草纲目》云:“糜茸功力胜鹿茸。”并言具有“治风痹、止血、益气力、补虚劳、添精益髓、益血脉、暖腰膝、壮阳悦色、疗风气、偏治丈夫”之功效。彭祖之疗生经验,被历代所承认,也被近代科学所证实,故其菜款也能流传至今。

我们再看看另一食疗养生菜“云母羹”,古诗云:“水晶糜角云母粉。钱铿服食享遐龄。此乃食疗胜药物,煌煌寿城望可登。”云母是云母族矿物的总称,工业用途极广,但彭祖选用云母作为食养原料,可谓别具一格,说明彭祖对食物的食性有一定的经验。《本草纲目》曰,云母有“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下气坚肌、续绝补中,永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等功效。并说“久服云母,”能“颜色日少,长生神仙。”可见云母对延年益寿有一定的作用。除以上几种外,还有“水晶饼”、“乌鸡炖薏”等食养菜品。这些食物对养生延年的疗效,同样也受到了后人的重视。彭祖的养生延年经验,后被历代名人所重视,并沿袭其法,春秋末期的孔子就十分倾慕彭祖,他在《论语》“过而”篇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除此之外,荀子的《修身篇》也云:“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屈原的《天问》篇也有:“钱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之句。在老子的著作中也多有提及。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易牙,很崇拜彭祖的烹调技艺,曾三到彭祖城学习烹饪技艺,并对其食养后有所创新,创制了“易牙五味鸡”等食疗菜款。后诗云:“巫雍善味祖彭铿,三访求师古彭城。九会靖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公”。相传乾隆皇帝与纪晓岚下江南途经徐州,在“易牙居菜馆”吃了此菜,尔后赞赏不绝,并题文作对。乾隆题上联:“一溪乌鸡,鸡羹传世”,纪晓岚题下联:“竹金戋钱,钱铿调鼎”。唐代诗人皇甫冉也曾为 彭祖题诗云:“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方。”由于彭祖是古代公认的最古老的寿星,因此,后人的长寿著作,广为流传,有的便托名彭祖所著。如《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养性论》、《彭祖养性备急方》等。

以上可见,彭祖与中国的食疗有一定关系的,也可以认为,彭祖开创了中国食疗的先河。

2、薇菜与伯夷,叔齐的传说

甘肃各地都善于生长薇菜,此菜因不受空气污染,不与化肥农药和人畜粪便接触,被誉为无污染的绿色食物,甘肃文县薇菜,经日本五家株式会社鉴定,认为已达到国际市场一流产品标准。从而进入国际市场。

薇菜在我国食用历史十分悠久。据史载,商朝时,孤竹君墨胎初生有两子。长曰伯夷,次曰叔齐。父将死,遗命立其弟叔齐。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走。叔齐也不肯立而逃。周武王伐商,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及胜商,有天下。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唐代诗人白居易“白白思归饱蕨蕨,春来荠美忽忘归”的诗句,说明在唐代薇菜已被视为餐桌珍品。

“薇菜炖猪肉”是甘肃久负盛名的传统名菜,香糯肥腴,鲜美诱人,不仅受到国内食客喜爱,也受到外国来宾欢迎,日本人更趋之若鹜。《文汇报》赞曰:“其貌虽不扬,其味颇鲜嫩,与猪肉同炖,风味不亚于‘金针菜炖鸭’”。

3、西施与美食

这几年,每逢中秋节,庆阳的副食商场里可以见到以西施命名的“西施月饼”。提起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民间传说的佳话颇多。在祖国烹饪史上与这位美女相关的美食亦不少。

西施之死,众说不一。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历史传说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这是个多么艳丽的名字!

“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个品种,属瓣鳃软体动物。它肉质软嫩,氽、炒、拌、炖,其鲜美的味道都令人难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

上海“杏花楼”菜馆是一家老店。颇受食客好评的“西施虾仁”是该店创新的广东名菜。它用虾仁、鸡蛋清、鲜奶、火腿末、龙虾片及猪油、精盐、味精、黄酒、麻油、胡椒等调味烹制而成。此菜色泽嫩白,口味鲜美,爽滑适口,故名西施虾仁。杏花楼还以精制广式月饼著称,著名的特色月饼“西施醉月”,早已蜚声沪上,而借用西施的史话命名月饼则更添情趣。

4、秦始皇与“红烧牛尾”

陕西有名的“红烧牛尾”近年也传入庆阳,聪明的庆阳人,全盘掌握了西安人民大厦对这道菜的烹调技艺之后,略加调整,成为具有庆阳特色的一道名菜。

“红烧牛尾”本是陕西的传统名菜。早在周朝就是关中人的主要肉食。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次出巡途中,感到腹中饥饿,便走进一家餐馆。事有凑巧,上日牛肉早已卖完,只剩一条牛尾,店主人炖在锅里,准备自己吃用,此时只得胆颤心惊地端出来进献秦始皇。谁知歪打正着,秦始皇从来未吃过牛尾,甚美,不但不怪罪店主,反而给予重赏。此菜后经历不断改进,流传至今。

5、饮食与鸡

在庆阳广大农村,没有一家不养鸡的,不管谁家来了贵重客人,杀鸡是最隆重的招待,在城乡贸易市场上,鸡市场上的生意是活跃的。庆阳人自古以来最善食鸡肉,所以,对鸡肉的烹调技艺也非常高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鸡在庆阳餐饮业中的特殊地位。鸡,为人类作出的奉献可谓大矣!难怪人们不惜用黄澄澄的粮食去喂养它!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鸡在六畜中,应是最先为人所畜用之物。在东周战国时期,已设立“鸡人官”,专司祭祀。吴国国王夫差在江苏吴县曾说三个周围十多里的城郊专门养鸡;越王勾践也曾大量养鸡;秦汉时期,在长江下游已经出鸡种。公鸡阉割术,从汉代的华佗已开始应用。人工孵化雏鸡,我国也是最早的国家之一。清代美食家大诗人袁枚说:“鸡功最巨,诸菜赖之”。中餐厨师无鸡为原料,寸步难行。

我国以鸡入馔的历史极久。战国时,楚怀王听信靳尚等人的谗言,放逐屈原。后来,楚怀王被张仪骗到秦国,身死异国。屈原闻讯后,作《招魂》吊楚王。《招魂》中写了许多楚国的风物,以引亡魂的思乡之情,寄托诗人爱国忧国的思想情感。其中说到楚国珍美的食品“露鸡”。“露鸡”,有说是“卤鸡”,即烧卤面食;有说“烧鸡”,不浇卤而食,从说纷纭,但说明在战国时期鸡的烹制技术已相当高超了。“蒸鸡”,始见于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饭罢戏作》曰:“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赞美之词溢于言表。陆游是一位不亚于苏轼的美食家,烹饪在他的诗中,咏吟饮食菜肴者足有百首之多。在他笔下,“蒸鸡”竞使鱼蟹逊色,当然鲜美之极。

清蒸鸡选用肥嫩母鸡,辅以有名的康县黑木耳,清雅鲜嫩,香醇爽口,与他方迥异,为陇东陇南名肴。

6、豆腐的发明者——刘安

“中国是豆腐的‘师傅之国’”。“豆腐丰富了人们的营养,这是对人类的一个伟大的贡献”。提起中国的豆腐来,日本人总是怀着敬佩的心情竭力赞扬。1963年,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到日本奈良参加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纪念,当时,日本许多从事豆制品业的头面人物也参加了。据说,他们之所以参加纪念活动,是为了感谢鉴真东渡把豆腐的制法带到日本。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参加者手里都拉着装满各种豆制品的布袋,布袋上还写着“唐传豆腐干,淮南堂制”字样。

淮南是我国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为了纪念豆腐的发明人——汉代淮南王刘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么会发明豆腐呢?原来刘安讲求黄老之术,在淮南朝夕修炼。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制出鲜美的豆腐,并把他献给刘安享用。刘安一尝,果然好吃,下令大量制作。这样,豆腐发明者就记在淮南王刘安的名下了,传说刘安后来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刘安庙。“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7、曹操鸡的传说

“曹操鸡”是始创于三国时期的安徽合肥传统名菜。此菜系经宰杀整型、涂蜜油炸后,再经配料卤煮入味,直焖至酥烂,肉骨脱离。出锅成品色泽红润,皮脆油亮,造型美观。吃时抖腿掉肉,骨酥肉烂,滋味特美,且食后余香满口。因而,以其独具一格之风味,受到来合肥旅游的中外食客好评,曾留言赞美:“名不虚传,堪称一绝”。

相传三国时期,合肥因地处吴头楚尾,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从都城洛阳率领83万大军南下征伐孙吴(即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行至庐州(今安徽合肥)时,曾在教弩台前日夜操练人马。曹操因军政事务繁忙,操劳过度,头痛病发作,卧床不起。行军膳房厨师遵照医嘱,选用当地仔鸡配以中药、好酒、精心烹制成药膳鸡,曹操食后感到味精美十分喜爱,随之病渐愈,身体很快康复,尔后每进餐必常食此鸡。由此,后人传于世,“曹操鸡”声名不胫而走。于是这道菜便在合肥流传至今。

现今“曹操鸡”这道美肴,尤以合肥逍遥酒家烹制最为出名,仍以当地优质鸡为本,并配以曹操家乡——安徽毫州出产的古井贡酒与天麻、杜仲、香菇、冬笋及花椒、大料、桂皮、茴香、葱姜等18种开胃健身的辅料制成。营养丰富,具有食疗健体之功,声誉日高,更加名闻遐迩。

8、“大块辣子鸡”的来历

从河州传入庆阳的“大块辣子鸡”已成为庆阳市各大宾馆酒店必备的一道菜品,也是当地群众最乐于食用的佳肴。

相传这道菜与三国的夏侯渊有关。东汉末年,夏侯渊隋曹操起兵,从征袁绍、韩遂有勇名。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苞罕宋建反,自号平汉王,曹操命夏侯渊讨之。宋建灭,苞罕人民喜如雀跃,设酒筵共庆胜利,夏侯渊赞美“大块辣子鸡”故闻名遐迩,流传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后世甘肃各地的“大块辣子鸡”盖源于河州,整鸡切块,大盘上桌,鲜辣无比,古风犹存。

9、李亨皇帝与彭阳春酒

彭阳,乃汉代县名也。其地址是今董志塬及周遍地区。1982年在董志塬野林村西汉墓出土一铜鼎,鼎盖铭文为“彭阳,重三斤四量,容三升”;鼎腹沿铭文为“彭阳,重七斤,容一斗三升“,这就是汉彭阳乃禽董志塬的铁证。今存肖金塔内砖刻又有”正和八年(宋徽宗赵佶,公元1118年)润九月初三”;“彭阳县崇信乡野林社”等记载。彭阳之名,来源可谓久矣!

春者,酒也。说起彭阳春,亦是源远流长。《诗经. 豳风. 七月》、《彤弓》、《鹿鸣》等诗篇,都记载了豳地民间六月开始收获,十月酿春酒,以供老疾、宴宾、祭祀之用。并写了以春洒宴宾、周鼓乐助兴的盛况。其所酿之酒,今曰稠酒,或曰芦酒。芦酒者罐罐洒也。

唐代天宝之乱,迫使唐王朝第十个皇帝唐肃宗李亨仓惶逃离长安,拥兵西进,途经彭原(今董志塬一带),因大雨滂沱,道路泥泞,士兵饥疲,迫使停歇于农舍馆。当地小官弄来了上乘罐罐酒,李亨觉得瓦罐洒粗陋可笑,但在饥寒交迫中,已饥不择食,插芦管大饮,觉得此酒香甜无比,可口之极,啧啧称赞道:“彭阳有酒皆罐罐,提神醒脑舒坦坦,有朝一日归长安,大宴三日罐罐酒”。今陕西一些地区盛行的太宗稠酒就是当年彭阳的罐罐酒。

皇帝居庙堂之高,百姓处江湖之远,相差十万八千里,但百姓对皇帝的秉性却清楚。一位民间文人摸透了李亨的心思,他进谏将彭阳罐罐酒改为“彭阳春”。李亨本来一饱忘了夕日饥,对罐罐酒粗俗的名字就不感兴趣,听谏后,立即将罐罐酒改为彭阳春酒。但世事苍桑,岁月如斯,“彭阳春”也就随岁月而流失。只是到90年代,“彭阳春”人经过艰辛努力,才使“彭阳春”重放光彩。

10、武则天传旨“炒腰花”

“爆炒腰花”是庆阳城乡人民普遍食用的一道菜,尤其农村红白喜事更加不能缺少。

“爆炒腰花”是长期流传于陕西、甘肃的一道传统家常热菜。相传此菜始于唐高宗永徽六年。这年二月初,高宗一病不起,再也不能象往年那样游园赏花。武则天传旨御膳房,精心设计了此菜进献高宗。高宗看了菜形如花,入口一尝,香鲜脆嫩,甚合胃口,食欲大增,连问:“此菜何名?”武则天忙答:“禀皇上,此菜名肾花。”“什么圣花?”高宗不解。武则天说:“现在正当百花盛开,妾身吩咐做了这菜,愿圣上心花怒放,龙体早康。”高宗听罢大喜,每日必食此菜,不久身体痊愈。

此菜以猪腰子为主料,配以玉兰片和木耳爆炒而成。成菜花形美观,脆嫩鲜美,是大众化菜肴。久病体虚,腰脊疼痛,身面浮肿,遗尿遗精者,常用有食疗效果。

11、李贺与“陇西腊羊肉”

进入庆阳的几家大、中型羊羔肉店,不但能吃到环县的羊羔肉,还能吃到陇西的腊羊肉,这不单是因为“陇西腊羊肉”有其独特的风味,还因它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曾使其名声大振。

“陇西腊羊肉”实为“卤”羊肉,是甘肃省历史悠久的传统佳肴。据传唐代诗人李贺,自幼聪明好学,7岁时就会吟诗作赋。当时大文豪韩愈和皇甫 都不相信,有一天韩、皇二人相约骑马来到李贺家,  李贺的爸爸把儿子唤出来,当面试笔,7岁的李贺很快写出一首叫《高轩过》的诗来,二人看了大为吃惊,赞叹不已。韩愈把李贺抱到马上,带回自己家中去玩。从此,李贺的名声越来越大,远近闻名。但遭遇坎坷,而又呕心沥血地吟诗作赋,严重地损害了身心健康。因而在27岁风华正茂时早卒,这使夫人郑氏悲痛欲绝,一夜郑氏梦李贺来说:“我今为神仙宫的人,夫人莫要怀念,只希吉日供陇西腊羊肉一食,则愿足矣。”李贺常自称陇西人,对家乡特产感情如此之深,亦可见陇西腊羊肉之鲜美、诱人。

12、李白与翰林鸡

庆阳是文化之乡,文人颇多,每当聚会进餐,一离不开酒,二离不开鸡,且常以食用太白翰林鸡为乐。庆阳市的几大宾馆都会做这道传统佳品。

“翰林鸡”是楚北安陆市太白酒楼烹制的系列太白菜肴之一,此肴得名,是取李白曾供翰林职之意。其制作系用整鸡首先腌渍入味蒸至七成熟,然后去骨切块,上盘整理成原鸡形。另以蛋黄糕雕刻“翰林鸡”三字,置鸡首前,并以鸡汤、蘑菇入味和以若干小虾球点缀,经复蒸烹制成。可谓制工精细,造型生动,形神兼备,质佳味美。

据有 关史籍记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自26岁出川入楚,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园727年)春来到安陆。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李白寓居安陆时,结交了不少名人,并以“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而著名。传说他饱览古泽楚风后,常豪饮高歌,语惊四座,其才华深受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安陆人)的赏识,次年并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李白。

李白十年酒隐安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以及关于李白活动的珍贵遗迹。经安陆研究太白办公室考证,诗人当年的饮食生活表明李白平素嗜酒佐食之物,最喜食鸡、鸭、鹅、鱼及蔬果菜肴,也吃牛、羊肉和野味精,唯独不食猪肉。友人素知诗人生活癖好,故常以鸡、鸭、鹅等作菜佐酒助兴。在众多酒肴中,而李白尤对“烹鸡”最感兴趣。这在后来李白出游离开安陆,当他接到朝廷诏令时,还回想过烹鸡的美味精。曾作诗曰:“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童嘻笑牵人衣”。由此流露出诗人功名即在眼前,兴高采烈,志得意满,而痛饮白酒,笑尝烹鸡的得意情景,不久李白便入京任翰林职。

传说“翰林鸡”一菜,就是友人为钦佩诗人才华而精心制作的佐酒佳肴之一。因诗人李白向喜食烹鸡,故后人便呼之为“翰林鸡”,缘出于此。

13、寿面从何而来? 庆阳人过生日都有吃汤面的习惯,农村尤盛,据说这种习惯始于唐代以前。

唐明皇即位之后,渐渐冷落原来患难之妻王皇后,有一天,王皇后对唐明皇说:“三郎,您忘了当年我脱下新做的紫色背心换了一斗面,为您做汤饼过生日的事吗?” 这故事反映了唐代人过生日是吃“汤饼”的。汤饼又叫做“水引”,也就是汤面,可见过生日吃汤面的习俗由来已久。

14、赵匡胤孝感豆油藕卷

由于交通的便利,楚乡湖北的优质莲藕运入庆阳,庆阳人照样可以吃上楚乡的传统名肴。

豆油藕卷,俗叫豆油卷,是楚乡湖北孝感民间传统风味素菜名馔。因孝感向以盛产优质莲藕出名,故当地人民素喜烹食各种藕肴。特别每适年节喜庆,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要烹制豆油的美味佳肴。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去楚)来至 孝感西湖村,当独轮车满载贩购的西湖莲藕后,却已时值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便推车投宿湖酒家。急欲酒菜充饥御寒,然而,却逢当年因年岁饥馑,兵祸战难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酒馆饭菜俱空,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而聪明的厨师触景生情,以显示自己的厨艺高明,便随机应变,即取用来客独轮车上的莲藕作原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后,抖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一样的筒片,并经油炸烹制,稍许,酒家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私人家酿陈酒送上餐桌。 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酌起来,边吃边即赞曰:“豆油藕卷肴,兼备美酒好,落肚体能泰,今朝愁顿消。”于是,“豆油藕”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沿传下来。

大约过了十多年后,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一跃而当上了开国皇帝。一天,他忽然想起当年在西湖酒馆吃过的那难得的美酒和佳肴,顿时感慨万分,为了不忘旧情,便特对孝感颁发诏书,取消西湖禁酒令。据《孝感县志》转引《方舆胜地览》记载:“太祖(赵匡胤)践位后,令宽西湖酒禁,仍置万户酒馆”。

自此,“西湖酒市”复兴,亦沿传千年。

迄今,千年古迹犹存,孝感城西入口处,还立有“宋太祖沽酒处”一石碑。诗题“高馆临湖旧业荒,青帘市岸指垂扬,金舆玉辇无消息,犹想当年酒瓮香。”此处,乃孝感八景之一的《西湖酒馆》遗址。虽然这是往事越千年,时过境迁,人亦作古,但历史文献记载尚存,而当年赵匡胤在西湖酒馆吃过的美酒佳肴,至今却都仍然流传人间。

15、袁枚、苏轼赞砂锅

庆阳各县到处可见星罗棋布的砂锅店,庆阳市则成为兰州砂锅在陇东的大据点,尤其,每年秋冬两季,“兰州砂锅”和“庆阳暖锅”几乎统治了庆阳七县一区的饮餐业,可见其对庆阳人的影响力是何等之大?难怪古人对砂锅的妙用是如此的推崇。

谚曰:“美食不如美器”。清人袁枚曰:“煎炒宜铁锅,煨煮宜砂锅。”砂锅是我国一种古老的陶器炊具,保温性能好,所制菜肴具有软、烂、酥等特点,入口即化,汤菜合一,汤味浓厚,鲜美可口,在我国应用极广,用作烹馔由来已久,北宋诗人苏东坡有诗曰:“岂知江头千顷雪,茅檐出没晨烟孤,堆碓春粳光似玉,砂锅煮豆软如酥。”苏东坡所描军的炊具即是砂锅。砂锅菜式,南北皆用,如苏扬风味的“砂锅狮子头”,钱塘风味的“砂锅鱼头,”燕京风味的“砂锅百肉”等,皆以炊具和原料而名。兰州是西北砂锅的主要产地,砂锅菜式很多,但以“砂锅牛肉”久负盛名,是传统地方名菜。

古之“缶”肉法,是原料下锅后,先用旺火烧开,然后用小火煨煮慢炖而成,乃多汤慢火法。“砂锅牛肉”的技法源于此。本品只用牛肉,不用配料,是秦陇风味“取料单一、滋味醇正”的代表菜式。去兰州庆阳采风者,不可不尝。

16、才女唐琬与名吃“三不粘” 庆阳农村巧妇都会做“三不粘”,常用此菜招待客人,但却不知这一传统名吃的来历。

唐琬是宋朝著名诗人陆游的表妹,她自幼聪慧,人称才女,后被陆游娶为妻,夫妻的感情很好,但陆游的母亲对这个才貌双全、贤惠能干的儿媳妇就是看不上眼,总是想方设法难为她。在陆游母亲六十寿辰这天,陆家宾客盈门,摆了九桌席,十分热闹。陆母想叫儿媳在客人面前出丑,吃饭间,忽然当着众人提出:“今天我想吃说蛋也有蛋,就面也有面,吃不出蛋,咬不着面;是火烧,用油炸;看着焦黄,进口松软;瞧着有盐,尝尝怪甜;不粘勺子不粘盘,不用咬就能咽的食物。”唐琬心理明白,婆婆是又在为难她。她二话没说,走进厨房。在面盆里打了几个鸡蛋,再将鸡蛋黄加入淀粉、白糖、清水,用筷子打匀,过细箩。炒锅添入熟猪油,置于火上烧热,倒入调好的蛋黄迅速搅动。待蛋黄液成糊状时,一边往锅中徐徐加入熟猪油,一边用勺不停地搅拌,蛋黄糕变的条软有劲,色泽黄亮,不粘炒锅,一会儿功夫就做好了。唐琬将热腾腾、香喷喷的食物盛在一个盘子里,撒上点细盐恭恭敬敬地送上餐桌。客人们一看,合乎要求,一尝,更是口感酥软,甜咸适宜,都夸唐琬心灵手巧。

这个菜一不粘盘,二不粘勺,三不粘牙,清爽利口,因此大家给它起名叫“三不粘”,后来成为传统名食深受人们喜爱。

17、东坡风味的传说

北宋的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位美食家,许多美食经他品尝后,由他妙笔生花的评点,从而名扬千古。在庆阳的传统筵席中,以“东坡” 的菜肴屡见不鲜。

“东坡肉”。东坡谪居黄州时嗜食猪肉,并逐渐摸索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方法。他在《食猪肉》里写道:“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也许就是最初烧制“东坡肉”的方法吧。后来他 去杭州做官,传说 因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过节时,当地百姓送他许多猪肉,而他却把五花肉切成大块,加葱、姜、酱油、料酒、慢火细焖,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分于每户,获得了很大声誉。从此民间便把这种红烧肉命名为“东坡肉”,成为传统的名菜,与苏氏的诗词、品格一同流传至今。

还有一种传说是苏轼(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挫,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职,每月薪俸不多,生活不宽裕。后经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黄州城东旧时营房费的数十亩地,让他在那里亲自带人开垦耕种。次年的冬雪天,苏轼即乔居黄州坡躬耕,在荒地树林里筑起了一间草房,并在房壁上绘上了雪景,名曰“东坡雪堂”,因而字号东坡居士。在这里除常与人赋诗下棋外,闲暇时便研究起烹饪技术,还亲自烹制各种菜肴。经常与友人一起吟诗唱歌,煮肉喝酒,借以发泄政治上的失意苦闷。驰名全国的“东坡肉”就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因黄州物产丰富,粮多猪多,肉价便宜,又因苏轼喜食猪肉,有一次家来客,他即烹制猪肉飨客,把猪肉下锅,着水防调料后,以微火中慢慢煨着,便与客人下起棋来,两人对奕,兴致正浓,直至终局,苏轼才恍然想起锅中之肉。他原以为一锅肉定会烧焦,急忙进厨房,顿觉香气扑鼻,揭锅一看,只见猪肉色泽红润,汁浓味纯。品其便觉醇香可口,糯而不腻,并博得客人们高度评价,苏轼本人也由此得到了启发。尔后如法复制,同样味美,自这以后,他便常做此菜,有客待客,无客自食。后来,随着苏轼的升迁,此菜传遍大江南北,并受到人民的崇高赞誉。在湖北、杭州、四川、甘肃都是上等名菜。盛而不衰的“东坡肉”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东坡回赠肉  是徐州传统名菜。这是先用五花猪肋条肉,切成大方块,经焯水刮洗干净后置砂锅中,配以多种调料及 鲜汤,先用旺火烧沸,后转小火焖至酥烂。原质鲜香醇厚,食之回味无穷。相传, 东坡回赠肉为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所创。据史料记载: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宁十四年四月苏轼知徐州。在刚上任不到四个月的苏东坡,正碰上黄河决口,洪水顺泗水直奔徐州城下, 接连天降暴雨,水位猛涨,眼看城池和黎民百姓处于非常危急之中。这时身为父母官的苏轼,毫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率领全城百姓投向了抗洪治水,经过 一个 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城池和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抗洪胜利后,城里百姓为了感谢这位与民朝夕相处、甘苦与共的父母官,纷纷杀猪宰牛,担酒牵羊,打鼓敲锣送到知府衙门,赠给东坡先生,以表谢意。而廉洁的苏东坡并不拒绝,一一如数收下,并亲自指点厨师把这些送来的猪羊牛肉,分别改刀烹制成熟,,回赠给参加抗洪的黎民百姓。故后人称之为“东坡回赠肉”。据民国初年《大彭烹事录》对回赠肉以诗云:“狂涛淫雨侵鼓楼,昼夜辛劳苏州知,敬献三牲黎之意,东坡烹来回赠肉。”这就是记述此菜的来源出处。历代文人为回赠肉题诗不胜枚举。其烹肉之法,后经厨师不断改进,采用纯五花猪 肋条肉为主料制作,烹饪技术精益求精,使这一传统美肴更臻 完善。

东坡流传下来的传说和诗文中,不仅对猪肉的烹制有独到之处,而且对各种蔬菜的做法也有多种记载。如他写道:“地碓糠米光如玉,沙瓶煮豆软如酥”,这是对豆粥的描述。有关应时的舂菜,他写道:“蔓菁缩根已生叶,韭菜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这其中他写了三种菜:一是“蔓菁”,又叫“芜菁”,可以鲜食或盐腌,二是“香荠”就是荠菜,荠菜熏白鱼;三是“青蒿”,又叫“香蒿”,可以入药,与面制成“青蒿凉饼”,香滑可口,他还写道:“荠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形容荠蓝有香蕈的鲜美味道。

东坡羹。他有诗云:“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服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嗜膻腥”。

东坡豆苗。东坡曾写“豆荚圆而少,槐芽细而丰,点酒下盐酸,缕橙莛姜葱。”把豆苗嫩叶摘洗干净,用香油炒熟,放盐、酱、橙皮、姜和葱花,便是下酒的好菜。

东坡美味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用料不高,加工不繁,粗中见细,化俗为雅。再加上东坡精美的诗文记载,更是增添情趣。

黄陂糖蒸肉 糖蒸肉是湖北著名的传统菜之一,它与“沔阳三蒸”一样,在全省内外享有盛名。黄陂人民讲究“糖蒸”,每逢年节喜庆饮宴,要做一道香醇色红、象征甜蜜美满、喜庆祥瑞的佳肴,它就是糖蒸肉,便以此作为待客上菜,而这道美肴还与宋代苏东坡有些渊源。

传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和美食家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湖北黄州时,曾游黄陂木兰山讲学。其时慕名求学者甚多。此事却又为权贵得知,上疏朝廷诬蔑苏东坡,聚众黄陂,诽谤当朝。宋神宗偏听奸言以后,派人明察暗访来至黄陂讲学处所时,并未搜集到诽谤之词,于是别出心裁,以面试学生来寻找破绽加罪东坡。随即,那考官遂远指小塔曰:“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学生一时窘迫,纷纷举手摇头无言。这时,来人向东坡叱责道:“你哪里是来讲学,分明是借古讽今别有所图,为何竞无一人能对答上来?”东坡听后,冷冷一笑道:“你的上句,学生不是一一作了答对吗!”来人不禁追问:“所答何词?”东坡轻蔑地答道:“学生纷纷以手答曰‘玉手摇摇五指二短三长’,何以说无人答出。”

至此,来人一听便哑口无言灰溜溜地离开东坡而去。在场的学生却对东坡的学识胆略更加钦佩。当时,为了酬谢老师,学生们买来东坡喜食的猪肉和红、白糖,粗心的学生一时不慎,将糖和猪肉混在了一起,正在抛留难定之际,东坡见状,慢步走来信口念道:“咸闲官客不屑去,甜添豕豚堪称鲜。”暗示帮闲客人已走,现有糖和肉何不混同就餐以饱口福呢?于是,在东坡的指导下,学生们将猪肉、糖酌加入其它调配佐料等,拌匀后一起蒸而食之,别有风味,众皆叫好。从此,糖蒸肉的制食法,便在当地沿传下来。

东坡豆腐 鄂东著名传统菜东坡豆腐,为遐迩闻名的东坡系列菜品之一。此肴虽用料平常,但制备法独具一格,其菜品质嫩色艳,鲜香味醇,向为世人所称道。

相传,苏东坡谪居黄州时,由于官职被贬,薪俸不高,生活过的比较简朴,每次待客,常常亲自下厨做菜。因苏东坡喜爱食猪肉外,亦常爱做食副食菜肴,并颇有研究,久之,人称此肴为“东坡豆腐”。豆腐为我国的传统食品,而黄州生产的豆腐自古出名,在当地流传有“过东名士开笑口,樊口鳊鱼武昌酒,黄州豆腐本佳味,盘中新雪巴河藕”的赞美歌谣。黄州豆腐之出名,系与应用“金甲古井”水源有关。传说宋时,黄州一次发生干旱,井水干涸,当地群众挖掘此井时,掏出一套金甲。据考证,此甲乃南北朝将军谢晦(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兵败南逃路经黄州时,为避追袭,便将随身盔甲投入井内,弃甲而逃。这具金甲形似龟壳,而龟壳又名八卦,故后世又称为八卦井。由于金属长期在水中浸泡和沉淀的原因,使井水清澈凛冽,水质纯净,沁人肺腑,甘润醇厚。因而,用此水做的豆腐,具有质地细嫩柔韧,烹食味美不碎的特点。黄州东坡豆腐肴,就是用这种水烹制出来的,其味非常滋美。

由苏东坡首创后,弛名遐迩,其烹制法广为流传,不久,便随东坡任职的转移,传到了浙江杭州、广东惠州等地。南宋钱塘人林洪所撰《山家清供》中,就记载有“东坡豆腐”的制食法,据说清代时,又把东坡豆腐一菜传入汀州,并成长汀家喻户晓的名菜。现今全国各地烹制的东坡豆腐,其色、香、味、形俱佳,均胜往昔。

苏东坡与金针菜 “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这是苏东坡写的一首萱草诗。萱草即黄花菜,古名忘忧草。因其花蕾金黄,形似针,故又称“金针菜”。金针菜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甘肃庆阳是我国金针菜的主要产区。所产金针品质最佳,雄居全国之首,畅销国内外,有“大菜”之誉,大菜者,上席之物,非同一般“小菜”。过去的讨吉利,常与甘肃特产的发菜共谐音为“金增、发财”。尤为商贾餐桌不可缺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